探尋寶島的美麗--台灣少數民族部落走筆

提起台灣,人們很容易想到阿裏山、日月潭等經典景點。其實,台灣值得一去的地方遠不止這些。達娜伊穀、東源部落、吾拉魯茲、霧台岩板巷””走進台灣少數民族部落,既可以享受難得的寧靜,更可以探尋原始的美麗。

台灣現有少數民族人口53萬人,占台灣人口的2%。獨特的文化、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風俗習慣、獨特的社會結構,共同描繪出色彩斑斕的寶島畫卷。

山水之美:原始而寧靜

從臺北搭乘高鐵抵達高雄左營站,轉乘大巴,2個小時就到了台灣最南端一一屏東縣牡丹鄉。牡丹鄉因盛夏開花的“野牡丹”而聞名,但這裏的美絕不僅於此。石門古戰場、牡丹水庫、東源森林遊樂區、水上草原……遠離城市的喧囂,這些“藏在深閨”的景點原始而寧靜。

走進東源部落,古樹參天、湖光粼粼,群山環繞的這片土地是當地少數民族村民的生活依靠,更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在東源部落人口處,一大片草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片草原看似不起眼,裏頭可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當地村民告訴我們,草原下麵有豐富的泉水終年湧出,長年的水草盤根錯節地覆蓋在濕地之上,有如厚厚的棉被。這裏是東源部落的禁地,也是聖地。記者抵近時,夜色降臨。“體驗蘭下‘草上飛’吧,你會終身難忘的!”村民熱情邀請。脫下鞋子,卷起褲腿,借助手電筒的亮光,記者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踏在厚厚的水草上,冬日的涼意很快被驚險刺激驅散。

達娜伊穀,意為“一個沒有憂愁的地方”,是一條有美麗歷史的潺潺溪流,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早期達娜伊穀溪是山美村村民傳統的漁場,而四周稠密的叢林就是村民傳統的狩獵場所。雖然在這裏不能享

用阿里山的特產“小火車”,但陡峻的高山和處處可見的巨石與飛瀑溪澗,讓原生態的美撲面而來,達娜伊穀也吸引著八方來客。2009年8月,威力巨大的莫拉克颶風讓達娜伊谷山河易色。面對罕見天災,山美人選擇了堅強。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山美人開始重建達娜伊穀。2011年,景區重新向遊人開放。如今,由大陸善款援建的達娜伊穀吊橋遊人如織,成為達娜伊穀的新地標。“‘達娜伊谷’自然生態資源豐裕,盛產 魚,用我們的話說是‘真正的魚’,是台灣特有魚類。”站在達娜伊穀吊橋上,山美村村長安麗花指著橋下的一灣溪水,向記者喊道,“快看,那就是鯝魚”。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銀白色光芒的鯝魚,此起彼落,煞是好看。“感恩於各界的援助,現在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安麗花說。

文化之美:獨特而厚重

太陽神、陶壺、百步蛇,行走在屏東縣泰式鄉吾拉魯茲社區,由這三部分組成的圖騰格外醒目。泰武小學校長伍麗華給我們講述了排灣人的起源傳說:太陽神在陶壺中下了兩顆蛋,請了最毒的百步蛇來守護。太陽的光芒日復一日射人陶壺,有一天,陶壺中誕生了排灣人-男一女兩個祖先。美麗的神話故事,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原理和人生哲理。排灣人自稱太陽之子,排灣人的先人告訴後人,沒有太陽,這個地球就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陶壺是排灣人很重要的寶物,象徵著母親的子宮,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母親的子宮中孕育的。百步蛇是毒蛇,而且會吃蛋,為什麼太陽神還要請百步蛇來守護陶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祖先告訴我們,越是可能會威脅你生命的敵人,我們越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去感化他,讓他成為守護你生命的朋友,所以排灣人的守護神就是百步蛇。”伍麗華說,“這個神話故事代表著排灣人的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

走進霧台鄉石板村,石頭突然變得靈動起來。大塊的石板經過切割、堆疊,建構出魯凱人居住的房舍,而地板、床甚至桌椅也成為石頭的藝術。

走進村民包光輝的石板屋,仿佛置身藝術殿堂,各種獵物及手工打造的藝術晶掛滿牆壁。包光輝不善言辭,但和善地回應著我們的各種好奇。“石板屋都是會呼吸的房子,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屏東縣議會議員杜傳臨時客串起導遊,“建造石板屋沒有圖紙,圖紙都在屋主人腦子裏面,完全是他們個人才智的展現。”

在當地,一個男子是否能幹,有一個很硬的指標一一看他捕獲了多少野豬(當地人稱山豬)。每有收獲,主人都會將野豬獠牙取下,掛在牆上或窗戶上。穿行在以石板為底、陶壺為指引的岩板巷,除了可以欣賞各具特色的石頭藝術,也可以感受家家戶戶的勤勞與血性。盡管包光輝身高不到1米6,但屋外掛滿的野豬獠牙告訴我們,他是真正的勇士。

傳承之美:激情而堅韌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化的加快,台灣少數民族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湧人城市。部落文化面臨流失、斷層、甚至消亡的危險。傳承部落文化,推動部落發展,新生代年輕人正在成為主角。

作為吾拉魯茲部落裏的年輕人,40出頭的華偉傑曾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就在家人滿懷期待地希望他在政界有一番作為時,華偉傑卻選擇回到家鄉、回到部落,帶領部落鄉親種植起有機咖啡。如今,泰武鄉已成為台灣最大的有機咖啡種植專區,咖啡也成為當地鄉親未來生活的一個依靠,並以此帶動部落文化和部落旅遊。“這裏雖然沒有豪華熱鬧,但也有寧靜的可愛,很多人來到這裏,都不想回去了。”時任泰武鄉鄉長孫萬教告訴記者。

38歲的安麗花,大學畢業後就回到部落,堅持做社區營造工作。盡管是部落的高材生,但安麗花謙虛地說,“在部落工作,學歷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有一顆熱忱的心。”熱忱的安麗花得到了部落鄉親的信任和支持,就在不久前,安麗花當選為山美村村長。“希望達娜伊穀的遊客越來越多,這樣既可以傳承部落文化,也可以使部落鄉親盡可能多地在部落就業,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口外流。”安麗花說。

找尋正在丟失的部落文化,已經成為一些在外面長大的部落孩子沉甸甸的責任。南投縣仁愛鄉南風村,150從中有800多人是賽德克人。在村子人口,由白毛草、木頭和石頭建造的一個賽德克人傳統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木屋由幾名賽德克青年帶領村民純手工打造。“完全沒有用釘子、水泥等現代材料,自己組成族人的工班,白毛草、木頭、還有圍牆的石頭都是靠人力採集,而不用任何機械。”30出頭,已經從事部落文化挖掘和推廣10多年的賽德克青年王嘉勛告訴記者,正是通過不斷收集資料、實際操作,賽德克丟了很久的傳統建築的傳統工法被重新找了回來。

“要得到自我族群的肯定,就要自己回來找尋正在丟失的部落文化。”王嘉勛說,“我們這邊人力資源不缺,可是人本資源很缺,就是真正懂得本族文化的專業很久”近幾年,和王嘉勛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陸續回到部落,成為找尋和傳承部落文化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