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靠機器人應對老齡化 澳門靠什麼?

陳觀生

在立法會辯論明年度社會文化施政方針會議上,有議員關注安老政策,特區政府提出家庭照顧,原居安老。議員指出,不少長者都希望留在家庭及社區生活,故政府需要增加對本地醫護人力資源的培訓、發展老人專科門診、建立治療後護理系統,同時需要增加長者院舍宿位和長期照顧服務名額、完善長者權益保障制度等相關配套措施。而在日本,對於社會的極度老齡化刺激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的興起反過來有助於解決日本社會的極度老齡化問題。同樣面臨極度老齡化的澳門能否借鑒日本經驗,以智慧化、自動化解決老齡化難題?

面對老齡化 各國如何應對?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形容目前本澳的養老保障相當不錯,現行養老金已貼近最低維生指數,另還有敬老金、免費醫療等,是多重支撐、多點支持,每位長者平均每月可得到約五千六百元。政府非常重視長者,提供很好的保障。另外,現時及未來數年有足夠的安老院舍宿位提供。由此可見,應對老齡化和養老保障問題,特區政府官員似乎首先的反映是“錢解決一切”思維。

聯合國人口發展基金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到8.1億,而這一數字預計到2050年達到20.3億,占總人口的22%。老齡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不僅會增加養老金、醫療及福利等社保支出,同時因少子化造成的勞動適齡人口減少,社會保險繳納數量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又影響到養老金等社保支出。面對老齡化難題,各國如何應對?對澳門有什麼啟示?

其一,日本,首先以三大法律保證老年人權益有法可依。日本是全球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從上世紀起,日本就加緊應對這一進程。日本已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國民年金法》是日本老人福利法律體系的三大支柱,它們從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經濟收入三個方面保障了老人的權益,從制度層面上保證了老人的權益有法可依。其次,面對龐大的老年人口,日本也曾建立一些大型集約型養老院,但不僅耗費大量資金,效果也一般。而且調查顯示,大多數日本老人更願意住在自家養老。日本厚生勞動省社保官員稱,“我們的‘養老三原則’從北歐引進來,即儘量讓老年人住在故居、尊重老年人決定、有效利用老年人各種資源和能力。雖然建養老院很重要,但尊重老年人決定讓他們住在自己家更重要,因此要完善老年人居住周邊環境。”對於如何保障老齡化帶來的龐大開支,日本厚生勞動省社保官員指出,只有四個選項,提高保險費,提高稅收,增加國民自己承擔費用,減少社保支出。雖然提高消費稅是增加稅收方式之一,但只增加國民負擔不行,日本政府一定要協調好國民負擔和政府支出協調性,與國民做好溝通,即如果要享受優厚晚年福利和社保,就要增加個人承擔部分,以此取得國民理解。

其二,英國,在長期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後,英國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採取了延遲退休、社區衛生服務養老、利用國際移民等措施,較為成功地應對了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延遲退休方面,歐盟各國發現,如果勞動力提前退休的趨勢繼續下去,必將增加領取養老金者的人數,這將給政府帶來更大的財政壓力。歐盟決定改變政策,抑制提前退休。在歐盟國家裡,英國老年人口的就業率較高。2010年,英國政府決定,最早在2016年將男性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高到66歲,並有計劃進一步將退休年齡推遲至70歲甚至更高。根據政府目前的計畫,在男性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後,女性退休年齡也將在幾年後提高至66歲。

社區照顧養老方面,英國有關社區照顧的法令明確指出,要在社區內對老年人提供服務和供養,以便使他們盡可能過上獨立的生活。其目標是在他們自己的家或者“像家一樣的”環境中受到幫助。英國的社區照顧養老模式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在社區內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照顧。如利用社區中的服務設施,對孤老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進行開放式的院舍照顧,老年人可以隨時走出院舍,進入他生活的社區。同時整合老人的家人、朋友、鄰居及社區志願者提供照顧。如為有各種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務,這樣老年人便不用脫離他們所熟悉的社區,過正常人的生活。照顧的具體內容包括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打掃衛生、代為購物以及陪同就醫等。還包括物質支援,如地方政府或志願者組織會負責説明老人安裝樓梯、浴室、廁所扶手,安裝無障礙通道、暖氣設備等。

其三,美國,美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美國建立了發達的養老保險制度。早在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社會保障法》。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其養老保險制度已經相當完善,包括政府社會保障養老金、公共部門養老金、雇主(企業、公司)養老金和個人退休帳戶養老金。幾乎所有的社會勞動者都已納入保險範圍。在養老方面,美國採取與英國類似的社區養老模式。居家養老仍然是美國老齡人口採取的最普遍的養老模式,同時發展出了一套完善的社區護理服務,給予居家養老的人口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這種社區護理服務既有公益性質的,也有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享受由專人負責量身打造的服務計畫。與英國的社區服務一樣,美國的社區服務也包含上門診治、心理疏導等。除了居家養老,美國也有集中養老社區。這些社區一般集中于氣候宜人的陽光地帶,或者興建于大城市人群靠近兒女工作的地方。如果老人選擇集中養老,可以在退休社區或老年公寓購房,也可以在這些老年社區租房。這類老年人社區的特點是專門針對老年人設計房屋、出行等,並且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財力層次的老人設置不同的服務。據悉,美國有近2萬家老人社區型養老機構,床位超過170萬張。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養老社區,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會給予財力支援和投入。

日本以發展機器人應對老齡化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資料,日本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22.9%,在超老齡國家中居第二。到2050年,每1個處於工作年齡段的日本人要養活1個老人或孩子。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高增長時期,日本至少2個處於工作年齡段的日本人養活1個老人或15歲以下的孩子。出生率下滑是導致日本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斷上行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越來越完善的醫療體系讓老年人越來越長壽。日本規定醫院不得盈利,另外,日本對40歲以上的公民實行完全免費的預防診斷、檢查和保健治療。可以說日本的福利之好,主要體現在醫療方面,好的醫療福利也加劇了日本的老齡問題。

雖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日本的老年人掌控著整個國家家庭資產的60%,在消費支出中佔據50%左右的高份額,因此日本老人的消費能力很強。也正因如此,日本的老齡化能夠刺激一些產業興起。最明顯的就是智慧化和自動化產業的興起。日本統計資料顯示,日本老年消費市場的價值已經超過100萬億日元/年(約合8000億美元),而且有望增至1萬億日元/年。

日本機器人產業發展水準絕對屬於世界一流。日本人機器人如此發達某種程度上也是受日本老齡化問題的刺激。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發佈研究成果稱,在未來10~20年之內,日本所有勞動者49%的工作將可能被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代替,美國勞動人口的47%、英國的35%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代替。研究指出,網路維護員、建築施工人員和計程車司機等職業將被代替的可能性較高。

在日本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生活服務型機器人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預計,2015年日本產業用機器人產值將突破1萬億日元大關,到2020年,包括產業機器人和家庭生活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的機器人產值將達到2.8萬億日元。

因此,對於日本社會的極度老齡化刺激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的興起反過來有助於解決日本社會的極度老齡化問題。

科學家們希望創造出一種“柔軟而又安全的機器人”,將來有一天它能替人們照料父母,給他們穿衣服、看護他們。日本理化研究所早在2012年就研發出了名叫“ROBEAR(熊護士)”的護理機器人,它內置了六軸轉矩感測器、攝像機、麥克風和27個自由度的運動軸機械手臂,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或人力手動控制。它不僅能夠將臥床不起者從床上扶起、將坐著的人抱起,還可以為病人的站立和行走提供支撐。

為應對老齡化問題而研製的機器人不需要擬人化或特別聰明,對老年人來說,他們的主要功能是打掃收拾家務。研發人員說:“如果你丟下髒衣服在地上,機器人會把它們收起來並放進洗衣機裡,當衣服甩幹後,機器人會把他們疊好。”此外,日本幾家大公司的研究人員還聯合研發了一種機器人,能夠在購物中心為購物者指路。研究者正在考慮如何讓這款機器人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比如說,尋找失蹤的老人。研究者說:“在運輸行業工作的人常常問我們,能否開發一種能在火車站找到走失老人的機器人,並希望這種機器人還能向工作人員報告老人的狀況是否安好。”

本澳具條件實現智能養老

日本機器人產業的興起的大背景,是日本科研人員反復強調的人口老齡化的嚴峻現實。本澳並無機器人產業,但是澳門的老齡化程度也在加劇,能否靠機器人解決澳門的老齡化問題?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人工成本的攀升,已經危及本澳龍頭產業博彩業,一邊是賭收大幅下跌,一邊是人力成本不斷攀升。本澳老齡化社會的將面對主要問題是:老齡化的人口和不斷減少勞動力。因此,解決老齡化問題也主要考慮從應對這兩方面問題入手。

首先,針對勞動力減少。一是引入移民或者輸入外雇。引入更多移民以維持人口,是全球的趨勢,但也面對不少阻力。本澳社會過往對外來移民並無抗拒,但因本澳地方狹小,已難以容納更多人口,加上近年樓價飛漲,居民對移民逐漸有抗拒態度。本澳多年來依靠輸入外雇保障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下降和經濟模式轉型,輸入外雇的壓力可能越來越大,除了本地人反對,輸入外雇的成本也上升。而本澳一業獨大的經濟狀況,不但令有技術的本澳居民選擇到其他國家生活及工作,留在本澳本的多是低技術勞工,連輸入的外雇也是以低技術勞工為主,對提升人口素質無起到作用。

二是利用科技發展,以智慧型機器人取代部分勞動力,應對老齡化和人力資源成本不斷攀升帶來的成本壓力。如據日本媒體報導,經營主題公園的豪斯登堡(長崎縣佐世保市)於2015年7月開業的“智慧酒店”, 酒店通過充分利用美女機器人擔任前臺、行李搬運、清掃等工作,將把人員費控制在原來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本澳酒店業大多是博企附屬企業,有經濟條件引進這種機器人,長遠來說,也可以解決酒店人手不足的問題,並能降低人力成本。據瞭解,國內亦已經開發出各種機器人代替人力資源,有餐廳以機器人做“迎賓小姐”。並由4個機器人和3個真人搞定收銀和傳菜、送菜等工作。餐廳內還有一個由機器人組成的樂隊。甚至有的餐廳內的15台機器人包攬了迎賓、保安、點餐、傳餐、炒菜、烹炸、煮水餃、下麵條等工作。也有銀行推出可辦業務的智慧型機器人,它能通過自然語言與客戶交流,説明辦理相關業務,取號排隊、引導服務……通過“身份證+人臉識別”,還可以1秒查詢用戶名下帳戶餘額。

早前,在內地舉辦的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在致大會賀信和批示中表達了對機器人產業的高度關注。習近平表示,隨著資訊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慧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將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李克強指出,機器人是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也是搶佔智慧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

其次,針對養老問題。特區政府提出“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為先的政策,但老齡化社會,很多六十、七十左右的人,會發現照顧他們八十多歲甚至更老的父母是非常困難的,而養老院也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除了投入資源增加安老院舍,也面臨著護理人員不足的嚴峻問題。

以養老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養老模式,近年來逐漸受到更多重視,誰來照顧夕陽人生?智能“新護工”來了。

專家認為,機器人獨立或者輔助幫老年人護理生活,成為提高養老服務水準的重要途徑。目前,養老機器人按智慧程度主要分中、高端兩類:一類是在安老院舍工作的機器人,既可以自動穿梭各樓層“巡房”,也可以幫助老人起坐、代步,而且配備的低電量自動回充技術,使得在低電量時機器人會自主回到充電座進行充電;一類則如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養老機器人一樣,可以完成唱歌跳舞、前後滾翻,以及簡單地語言互動交流。

業內人士認為,在大資料和雲計算平臺的支持下,互聯網來當養老“保姆”,機器人也將成為神通的私人健康顧問,而且隨著智慧化程度提高,終有一日它們都將成為迪士尼動畫裡的“大白”——能夠陪伴人們的個人醫療保健型充氣機器人。

相對于傳統養老模式,智慧養老在安全性和與外界溝通等方面均有大幅提高,被認為是對未來養老新模式的探索。不過,智慧養老在很多地方還主要停留在概念階段。據資料顯示,世界各地智慧養老情況是:美國IBM公司生產的“沃森”人工智慧系統,既能輕鬆聽懂人類語言,也可儲存資訊給老人診斷病情。英國生命信託基金會計畫構建一種全智慧化老年公寓,通過在地板和家電中植入電子晶片裝置,老人的日常生活將處於遠端監控狀態。日本聊天機器人市場逐漸擴大。日本一家廠商宣佈,售價約合1000元澳門幣的聊天機器人今年10月上市。新加坡在全國20多所老年人活動中心部署名為Robocoach的健身機器人,幫助老年人進行身體鍛煉。

專家及業內人士坦言,生活服務類機器人長足發展還需突破關鍵技術、成本控制等瓶頸。“當下的機器人還不夠聰明,掃地機器人智力跟三葉蟲差不多。”有業界人士說,“目前的服務機器人往往只具備單一功能。比如,送餐機器人、掃地機器人、迎賓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等,智慧待提高,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據瞭解,受限於人工智慧技術制約,短期內機器人難以具備接近人類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在判斷力上存在差距;受限於感知技術進展,眼下,機器人不具備與人類同級別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知力。

業內人士稱,有些技術是有了,但實現成本太高;有些方案成本低,技術又不行。在引進應用智慧機器人上,本澳博企估計不存在經濟上的困難,而得到政府資助的安老機構也有經濟能力,關鍵是看技術發展能否真正令智慧養老得以普及,以及企業及機構對於成本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