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升級•開創—— 2015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回顧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2015年,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但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密集出臺的重大戰略、利好政策,仍讓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呈現企穩與蓄勢待發態勢。歲末回望,融合、升級、開創,無疑是今年兩岸經濟關係的“最佳注腳”。

融合:促兩岸經濟關係更緊密

今年以來,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產業優勢整合穩步推進,兩岸經濟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

8月25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福州簽署《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進一步降低了兩岸互相投資的壁壘和障礙,放大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雙贏”效應。

兩岸民間經貿交流平臺也在這一年收穫頗豐。6月的第七屆海峽論壇上,25個科技、經濟合作項目簽約,20個茶葉貿易與合作項目簽約,11個兩岸影視合作項目簽約。11月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各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共組織15場專題論壇,達成多項共識,並簽署了34項合作意向協議。

“需要看到,這是在島內政治因素滋擾、全球經濟景氣低迷的情況下,兩岸持續深化經濟融合取得的可喜成績。”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說。

兩岸經濟融合離不開大陸持續釋放政策紅利,為兩岸互利合作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今年以來,先後有最高人民法院施行新司法解釋擴大認可與執行台灣裁判範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實行註冊申請優惠措施,便利台灣中藥材和醫療器材進入大陸市場;福建省結合福建自貿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出臺一系列促進閩臺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上海施行保護新規,為在當地投資就業的臺胞及其親屬就醫、求學提供“市民待遇”。

12月16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宣佈,自2016年1月1日起,大陸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擴大和放寬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行業領域、地域範圍及經營條件。

“這是大陸對臺經濟開放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趙旭東說,相信將為兩岸擴大深化互利雙贏的經濟合作提供新助力。

升級:為兩岸經合拓寬新渠道

大陸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今年,“一帶一路”戰略的積極推進、亞投行的設立等“大動作”,為兩岸經濟發展和互利合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更為廣闊的舞臺。

“‘一帶一路’蘊含的巨大商機為兩岸經貿合作帶來新的機遇。”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說,雙方可發揮各自優勢,有效整合兩岸生產要素和產業,共同參與海外生產製造基地、經貿合作試驗區、基礎設施項目,一起賺世界的錢。

成立於聖誕節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雖然台灣不是創始成員,但大陸方面已多次表示,歡迎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台灣成為亞投行的一員,樂觀可期。“加入亞投行對於外銷提升與經濟貿易關係都有幫助,對想要突破經濟瓶頸的台灣是很好的選項與出發點。”台灣政治大學金融係教授殷乃平說。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為未來5年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新的藍圖,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措施。“《建議》的落實將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為兩岸合作共贏創造條件。”台灣光泰洪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洪英仁說。

開創:讓年輕人走到合作前臺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此,“創客”成為兩岸熱詞。

6月18日,首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在深圳中芬設計園正式揭牌。10月15日至16日,鼓勵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工作交流會在廈門召開,國臺辦再為12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授牌。12月22日,鼓勵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交流會在北京召開,國臺辦又為8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家海峽兩岸就業創業示範點授牌。

類似利好政策緊鑼密鼓出臺,為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或與大陸青年共同打拼,提供了有力扶持。

企業家們也紛紛“煽風點火”。一年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分別造訪台灣,鼓勵島內年輕一代莫再只追求“小確幸”,勇敢邁出創業第一步。11月,阿里巴巴在台北啟動總額100億新台幣的“台灣創業者基金”,更是在島內再度颳起創業旋風。

“沒有人規定你的職業生涯一定要怎麼走。現在大陸創業環境這麼好,為什么不試試自己來當老闆呢?”來自台北的酆尚寬說。

這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讀博士與校友共同成立了一家“網際網路+爆米花”商務公司,花了3個月時間研究出最受歡迎的口味。如今,公司已獲得逾百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額。展望2016年,他自信滿滿地說,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