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幼稚園搬進養老院 本澳亦不妨一試 陳觀生

教青局消息,預計於2017/2018學年適齡入讀幼兒教育一年級的幼兒約有6,500人,本澳將有充足的學位供幼兒報讀。此外,中央登記不設先後登記次序,學校亦不設報名及面談的名額上限,故家長無須搶報,僅須於1月5日至20日期間在網上進行登記。可以說,在特區政府的努力下,曾經困擾不少家庭的入讀幼兒教育已經得到緩解。除此之外,養老服務同樣是困擾本澳不少家庭的事情之一,據社工局稱,以65歲以上人口的3.4%作為長者院舍和宿位的指標,預計至2018年共有2,400多個宿位可以滿足需求。據統計局預計,2036年本澳65歲人士將佔總人口25.7%,即每5名人口中有1位是長者,約15.7萬人,是現時本澳長者人口2倍,本澳養老服務仍將面臨更大壓力。本澳類養老服務硬體設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準,部分硬體條件已經在區域內都是處於領先。但是,在心靈關愛層面所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相比還存在著差距。最近,有國外教育機構推出把幼稚園搬進養老院中的創新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本澳可以參考一試。

本澳養老服務也需創新思維

法國作家司湯達說,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本澳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尤其在收入保障和物質供養方面。本澳建立了現金分享計畫、醫療券計畫、經濟房屋政策、公務人員公積金制度、中央儲蓄制度以及強制性與任意性之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效保障養老資金來源和養老基礎設施需求。

在澳門,有普通安老院和護理安老院,前者為一般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後者為年紀更大、身體往往有更多毛病老人提供服務。還為55歲以上老人提供活動場所——耆康中心;還有長者日間中心、頤康中心。在生活服務方面,提供包括送膳、家居清潔、洗澡、購物、護理複康等服務;為長者提供免費預防保健、一般護理和專門護理門診及住院服務;社區醫療外展隊為老年病患者提供家居醫療及護理服務;為長者提供「平安通」服務,即提供召喚救護車、情緒支援、定時問安、定期探訪等特殊服務。還提供專門課程,舉辦包括書法、編織、歌唱和語言等不同興趣班組供長者參與。

本澳並沒有政府公立的安老院舍,而是採取「民辦公助」的形式支持社團、宗教機構及私人開辦安老機構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目前共有安老院舍19間,其中接受政府資助的9間,非受資助的10間。接受政府資助的護理安老院,就要加入社工局的統一評估和分配輪候,並有部分床位留給因經濟困難而免費入住的老人。據瞭解,2014年,受社會工作局定期資助的長者服務設施名額共有4600多個,資助金額1.74億澳門元。目前由街坊總會、工聯總會、明愛等社團設立的老人中心及日間護理中心目前在澳門有5間,他們為體弱及缺乏家人照顧的人士提供包括送膳、家居清潔、洗澡、購物、護理複康等服務。讓長者在得到適當護理服務的同時,可繼續留在熟悉的社區中,與家人或親友共聚,保持身心健康。此外,還有長者日間中心12間,以長者康樂活動為主的頤康中心23間。

經過多年發展,本澳也有大量工作人員、護工、專業社工和社區醫療外展隊等,並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業務能力。為真正保障老人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創造了基礎條件。

本澳類養老服務硬體設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準,部分硬體條件已經在區域內都是處於領先。在心靈關愛層面所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相比還存在著差距。當前本澳的社區養老服務中「精神服務」比較缺失,空巢或失獨老人們的孤獨感,不同程度病殘老人們的受嫌棄感,正使得他們逐漸脫離主流社會而鬱鬱終老。這是本澳養老服務存在的短板之一;其次,本澳長者院舍宿位仍不足,未來也面臨較大的壓力。社工局稱,現時約400名長者輪候長者院舍宿位,均在約1年後可以入住,局方在2012年聘請的顧問建議,以65歲以上人口的3.4%作為長者院舍和宿位的指標,預計至2018年共有2,400多個宿位可以滿足需求。根據推算,到20年後的2036年時,澳門人口將超過75萬,長者將占總人口的20.7%,也就是說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約15.7萬人,是現時本澳長者人口2倍。未來20年,在滿足長者輪候長者院舍宿位的同時,提升完善長者服務,除了加大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研究如何在心靈關愛層面創新。

兒童「養老院」模式受肯定

養老服務在國外是受到政府重視的重要民生政策。如在美國,老年人一般選擇到老人公寓、老人院和老人護理院等機構養老。其中,老人公寓是由政府或社區出資為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的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費老人住所。而老人院、老人護理院是私人開辦的機構,肩負康復訓練等醫療職能,政府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向私營機構「購買服務」來發展老人服務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會向入住私人機構的老人提供費用資助,加上保障基金、商業保險補貼、政府養老金等,真正由個人支付的只占原費用很小一部分。在英國,養老機構包括老人日間護理服務中心、養老院、老人福利院、老人護理院等。政府對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成員給予養老補助,並為無人照顧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了收費較低的老人公寓,而孤寡、殘疾老人可在社區內養老服務機構免費接受專業工作人員的照顧。

不過,他們都面臨著如何解決老人孤獨症的問題。《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者為觀察孤獨症對60歲以上老人的影響,對4.5萬人先後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的老人在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服和洗澡)、上肢活動、走路、爬梯子時存在困難,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抑鬱症的幾率高,死亡率也更高。孤獨症還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斯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症會導致白細胞等單核細胞出現異常,使人體抵制外界感染的能力下降。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凱西波建議,孤獨老人要多和朋友相處,積極參加家庭聚會,擺脫惡性循環。

在長者心靈關愛層面,國外有些做法頗為令人耳目一新。如荷蘭一家名為Humanitas home的養老院,就想出了一個絕佳辦法。2012年荷蘭政府停止了80歲以上老人非迫切需要的護理費用,而此時正逢阿姆斯特丹房價高漲,每個學生租房月均要花掉410美元。這對於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党來說,無疑是天價,即便勉強付得起房租,這個價錢也只能租到局促昏暗的房間。在國內護理經費面臨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養老院想到了一個主意:把養老院多餘的房間租給學生,不收一分房租。可天下哪會有免費的午餐?房子能免費住,但每月要花30個小時陪護這裡的老人。每月30個小時,真的很短,平均一天才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你可以陪老人散步、騎車、閱讀,或者教他們玩電腦,甚至在牆上塗鴉都可以···很快,死氣沉沉的養老院發生了改變。這種隔代溝通的模式,很快便受到大家的歡迎,前來入住的學生越來越多,老人臉上也每天掛著笑顏。在這裡,年輕人為老人帶來快樂和新鮮的世界,幫他們排解孤獨,老人們則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提醒他們生命的可貴。兩者完美互補對接。

據美國獵奇新聞網站「odditycentral.com」10月29日報導,近日,美國西雅圖市一家被稱為「代際學習中心」的幼稚園,同時也是一家養老院。

這個中心每週向孩童開放五天,可選擇全日制、半日制或每週兩/三天都行。這些孩子跟老爺爺老奶奶一起搞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畫畫、做飯或講故事,甚至只是參觀一下也可以。布裡格斯是當地人。她說,養老院在孩子出現前後有天壤之別,「孩子們進入養老院前,感覺老人們只有半條命,有的老人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毫無生機可言,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場景;當孩子們走進養老院,開始跟老人一起唱歌、畫畫或給流浪漢做三明治,又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老人們活了過來、神采飛揚」。孩子們在養老院能從容地做任何事情。比如,紀錄片裡有這麼一幕,一個男童叫馬科斯(Max),在老人院遇到了一位叫約翰的老人。約翰不斷問這個孩子:你叫什麼名字?他一會兒把孩子叫成馬克(Mack),一會兒又叫成馬特(Matt)或麥琪(Match)……這樣的場景屢屢發生,但你能看到男童馬科斯總是保持耐心,一次又一次告訴老爺爺自己叫「馬科斯」。有趣的是,很多父母最初把孩子送到這家幼稚園並非奔著老人來的,而是沖著它有非常優秀的師資。不過,一年多下來,很多父母發現,讓孩子跟老人呆一起,收穫太大了。一位父親告訴布裡格斯,不僅是孩子從這種模式收穫了很多,他也親眼目睹父母是怎麼老去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說,「代際學習中心」一方面讓老人重新發現並肯定了自我價值,他們在跟孩子接觸中也獲得了更多樂趣和歡笑;另一方面,孩童比之前更能接受殘障老人了,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從老人那裡收穫了無條件付出的愛,還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比如,紀錄片裡有一幕是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想幫一個孩子解開外套,但她最終放棄了,並溫和地感歎了一句「我現在連這個都做不來了」。另一幕中,老人和幼童一起為流浪漢做三明治,正常人只需要30秒就能做好,但是他們做的時間要長很多,沒關係,你能看到每個人臉上甜蜜的笑容。布裡格斯說:「你可以告訴孩子,一起做這個是因為大家需要互相説明。」據統計,美國有43%老人處於獨居隔離狀態,孤獨而憂鬱,而這反過來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另一組資料則顯示,截至2015年,全美有大約500個養老院+幼稚園聯辦場所。布裡格斯說:「老人擁有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經驗,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將是社會的一大損失。而把養老院和幼稚園開在一起,是一個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偉大案例。」

其實,這種「老幼」結合的模式在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早已出現。而在國內,杭州也有這樣的嘗試。德國多地也推出了「一老一小」項目,鼓勵幼稚園建在養老院旁邊。漢堡的一家養老院裡,住著200多位老人,他們的鄰居是80個6歲以下的孩子。在武漢也早就出現了一家「童心苑老年公寓」,一樓是幼稚園,二樓是養老院。

「一老一少」項目或適合澳門

專家分析,「老幼」結合的模式不僅能活躍老人的生活氛圍,也能幫助孩子提高自主能力、表達能力等。從運營上看,也能充分利用空間、減少運營成本。

但在實際操作中,各方顧慮不少。一是管理難度太大。首先是老年人和小孩的作息不一樣,很難完全協調;其次,家長擔心有不好影響。有家長認為,孩子在幼稚園,正好處在模仿期,但老人真的是最佳模仿物件嗎?少數老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有異議。二是政策實現難度大,單獨開一個幼稚園、養老院、老年大學的難度已經是非常高了,更何況是這樣子混合經營。根據本澳幼稚園與養老院建築設計規範標準,要想將兩者完全融為一體,對「硬體」就提出了極高要求。三是安全問題存在隱患。兩端都是需要照顧的物件,一旦發生任何安全事故,都會引起軒然大波。作為管理者會發現更多困難。比如小朋友跑來跑去,萬一撞到老人呢?要顧好「兩頭」,對看護人員是挑戰。

不過,上述問題並非沒有解決辦法。有意見認為,「老幼」結合的模式不是說讓老人照顧小孩,而是各有看護護理人員,老年人和小孩子只是一起學習一起娛樂的過程,老年人閱歷廣。這些孩子跟老爺爺老奶奶一起搞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畫畫、做飯或講故事,甚至只是參觀一下也可以。不一定天天在一起,向大家說的老人帶小孩兒,看護小孩兒是不可能的,老人自己都需要被照顧。孩子從這種模式能收穫很多,他也能親眼目睹父母是怎麼老去的。一方面能讓老人重新發現並肯定自我價值,能讓他們在跟孩子接觸中也獲得更多樂趣和歡笑;另一方面,兒童也能比之前更能接受殘障老人了,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能從老人那裡收穫無條件付出的愛,還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在高端群體裡是可以實行的。

就本澳情況來看,據社工局稱,本澳現時5.4萬多名長者中,有逾8,400名正在就業,可見長者在就業市場相當活躍。在長者服務10年行動計劃中,亦有與勞工局研究鼓勵企業聘請長者的措施,例如提供津貼等,當局又參考殘疾人士相關的社會企業經驗,研究開辦長者社企,以及為長者創設兼職和半日工作制的相關法例保障等,讓長者在退休後可有更多意願和機會再投身工作。而老幼結合可以通過這些還有餘力的長者來實行,令長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發揮餘熱,也促進老幼交流互動。

本澳或者可以參考新加坡,將「老幼」結合寫入政府計畫,新加坡計劃未來10年,約10個預購組屋專案將把護老設施和托兒所規劃在一起,增進跨代互動和交流。教育部將在全國教科內容中加入與老齡化相關內容,灌輸年輕一代關愛和尊重長輩的意識,營造跨代和諧的社會化養老氛圍。

此外,德國的「一老一少」項目,鼓勵幼稚園建在養老院旁邊也適合澳門的情況。德國的爺爺奶奶很少幫忙照顧孫輩,很多老人選擇去養老院養老。因此,德國是歐洲養老院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德國幼稚園卻數量稀少。最近,德國各地紛紛推出「一老一小」項目,鼓勵幼稚園建在養老院旁邊。

據外媒報導,在漢堡一家名為「護理和居住」的養老院裡,住著215位70~90歲的老人,他們的鄰居是80個6個月~6歲的孩子。「孩子們就像生命的電池,給予老人新的能量。」養老院負責人施文恩表示,老人在養老院的生活很單調,很多人感到人生沒有意義,而和孩子一起玩耍,並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老人覺得自己有價值。施文恩還介紹,以前,人們總認為老人喜歡安靜,其實他們更喜歡熱鬧。與孩子一起活動,能鍛煉他們的筋骨,訓練大腦思維,驅逐孤獨,保持樂觀的心理。據統計,居住在「一老一小」養老院的老人,精神狀態和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傳統養老院中的老人。

這家養老院附近的幼稚園負責人詹妮弗說,孩子們已經把老人當成自己的家人,關係非常融洽。研究發現,在養老院附近的幼稚園中的孩子,比其他同齡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也更加尊敬長輩。這種「一老一小」的護理居所中,老人和孩子有共同的「課程表」,比如一起做操、做遊戲、烹飪等。居所還定期舉辦聯歡會,大家在一起唱歌、讀書。一些有條件的居所還組織老人和孩子去森林散步、郊遊或參觀博物館。

目前,德國已有近百所幼稚園建在了養老院旁邊。德國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部的官員舒爾特表示,德國現在還缺少20萬所幼稚園。他相信,養老院今後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大幫手。

總之,「老幼」結合未必要親密無間,距離適度也能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又讓老人孩子保持各自的習慣。這種模式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措施,進一步促進代際間的交流。「希望年輕人能瞭解老人的世界,而老人呢,也能走出自己的世界,多點主動,多點童趣。」

本澳或者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