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振衰起敝 吳敦義能否力挽狂瀾

5月20日是民進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滿周年的曰子,而在同一天,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則如期舉辦了黨主席換屆選舉。相對於民進黨刻意淡化就職周年曰,國民黨主席選舉則成為國民黨、藍營及臺灣島內外關注的重要焦點。經過漫長的投開票環節,當天晚間,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吳敦義擊敗尋求連任的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及包括郝龍斌在內的其他四名參選人,成功當選新一任國民黨主席。如無意外,國民黨在未來四年將處於吳敦義的主導之下。然而,

如何看待此次的選舉結果?個中折射出什麼深層次問題?國民黨在吳敦義主導下發展前景幾何?

選情一邊倒綜合因素發酵使然

此次選舉,吳敦義挑戰可謂較為成功,在6名參選人分食選票的情形下,他以52.24%的過半得票率,壓倒性地擊敗了其他5名參選人。除了海外黨員得票率較洪秀柱低將近5%外,吳敦義在臺灣島內22個縣市中全數領先,其中,得票率過半的就有11個。如何評判此一結果?不妨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讀:

一方面,國民黨面臨的內外嚴峻情勢影響國民黨員的投票傾向。民進黨自去年520上臺後,為了「永葆執政」,不是「勵精圖治」從而贏得島內選民的認可與支持,而是試圖通過打壓政敵,拔除挑戰自我的潛在強大對手國民黨,確立「舍我其誰」的政黨霸權地位。民進黨利用手中掌握的龐大行政資源主導權,在打著「轉型正義」的大旗之下,運用行政權力對國民黨進行「政治追殺」。民進黨對國民黨「黨產」及所謂「附隨組織」不斷進行清算,導致國民黨陷入「無米之炊」及幾乎「體無完膚」的生存困境。同時,利用「年金改革」議題,挑起職業別、階層及世代之爭瓦解國民黨的支持基礎,而在文化意識層面,則不斷推行「去孫」、「去蔣」等「去中國化」策略,企圖通過系統性、全面性的政治操作,將國民黨「連根拔除」,並為全面建構「台獨」話語體系作下鋪墊。如此情形,無疑激發了國民黨支持者的危機意識,此次選舉的投票率創下了自2001年以來,國民黨主席選舉58.05%的最高投票率,便是有力的證明。

另外,民進黨上臺一周年,各種政策荒腔走板,已暴露出「執政無能」的短板,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則無力且無意,轉而以操弄民粹及意識形態抗爭進行掩飾,致使各種不良的後續政治經濟及涉外效應不斷發酵,臺灣時局在民進黨的主導之下陷入越發被動的狀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及其團隊的聲望不斷創下新低,「執政」一周年便顯露「執政末期」的各種跡象。然而在這種情形之下,國民黨卻未能真正扭轉頡勢,抓住有利時機重新贏得島內民眾的認可與支持,反而「內鬥內行」,不斷進行內耗。在國民黨面臨生存窘境之際,黨內各派系山頭依舊角力不止,國民黨中央與國民黨黨團兩大「權力中心」未能有效整合,反而不斷分野與對抗。而國民黨諸位黨內大佬則作壁上觀,繼續坐山觀虎鬥,未能強力介入團結各方「共赴黨難」。

近日來,外界不少分析用「望治心切」來形容國民黨員的期盼。對此,筆者深以為然。在面對民進黨「執政無能」卻步步進逼,黨內可謂「群龍無首」的情勢之下,強而有力的強勢領導人物出現,從而遏止國民黨頹勢及分裂情形並止跌回升,顯然已成為國民黨基層支持者的「最大公約數」。持平而論,在過去一年多,儘管洪秀柱在國民黨主席任內,展現出強勁的領導能力與不屈的魄力,為國民黨付出了不容磨滅的心力與貢獻,然而在複雜的黨內外因素影響之下,洪秀柱未能有效整合國民黨內各派系山頭,國民黨中央相對孤立無援,整個政黨亦未能發揮應有的戰力,與基層黨員期望有所落差,成為此次選舉洪秀柱得票率下滑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吳敦義競選策略奏效,成功吸收基層黨員支持。此次選舉,吳敦義之所以能獲得壓倒性勝利與其團隊的競選及經營策略有

很大的關係。其一,主打「民進黨最害怕的對手」及訴求「首輪過半」抓住國民黨基層黨員「望治心切」心理。面對民進黨發動大規模政治追殺,國民黨基層黨員危機意識越發濃烈,期盼強勢領導人絕地反擊的心理愈來愈強烈,當洪秀柱因各種因素羈絆而未能展現出與基層黨員期望值相符的戰力之際,「換人做看看」的想法便會發酵。在競選過程中,吳敦義強力宣傳自己的行政歷練及在相應位置上的作為,並打出能有效反制民進黨的訴求,容易讓國民黨選民忽略其先前不良的「刻板印象」,而更加注重其「實戰能力」。並且,國民黨內鬥也讓基層黨員看不下去,多名參選人分票會讓當選人正當性及代表性被削弱,不利於國民黨主席當選人整合戰力。此時,吳敦義主打「首輪過半」避免分裂,除了展現自己勢在必得的氣勢外,也契合國民黨基層黨員的期望。

其二,形塑眾望所歸,眾人抬轎的氣勢。在選舉過程中,吳敦義找來不少國民黨中常委、國民黨民代及黨團幹部月臺,而這些不少正是之前與洪秀柱分庭抗禮的要員,特別是國民黨黨團的強力背書,更是讓吳敦義展現整合資源的能力,並且在選前,島內眾多高校的學者登報力挺吳敦義,對於吳敦義形塑「眾望所歸」氣勢產生了助力。「西瓜偎大邊」效應儼然發酵,在6名參選人中,吳敦義成功與其他參選人拉開了差距。

其三,兩岸路線大打「安全牌’由於洪秀柱被綠營成功打上「急統」標籤,其支持群體被認為主要集中在國民黨的黃復興黨部。外界不斷有耳語宣稱,國民黨在洪秀柱主導之下,國民黨會「新黨化」,也就是只能吸收深藍群體支持,可能會對國民黨在島內會構成生存挑戰。有鑒於此,吳敦義將兩岸核心論述調回馬英九時期的論述,主打保守安全牌,與洪秀柱形成對比,同時凝聚國民黨內「倒洪」勢力的支持。

困局未解  吳敦義掌舵面臨的挑戰

在吳敦義主導之下,國民黨面臨的挑戰其實與洪秀柱時期較為類似,同樣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國民黨「內外交困」局面如何扭轉?在國民黨外,國民黨面臨民進黨發起的猛烈攻勢,並不會因為吳敦義接手而消減,反而民進黨為轉移島內民眾對其「執政」的不滿而變本加厲。在吳敦義主導之下的國民黨中央如何應對民進黨在黨產議題上的攻勢,如何因應所謂「附隨組織」被民進黨蠶食,以及黨員薪水如何籌湊,如何與「不當黨產委員會」進行周旋,等等均同樣考驗著吳敦義的領導能力。在國民黨內,如何整合各山頭勢力,使其真正「面合心也合」,特別是在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吳敦義與洪秀柱陣營還就「人頭黨員」等選舉攻防到法院提告,選後如何安撫沫監勢力值得觀察。另外,國民黨中央的人事如何鋪排,國民黨中央與國民黨黨團及地方派系關係如何重新界定,在馬系及王系勢力之間如何進行權力再平衡等等同樣考驗著吳敦義的政治智慧。

其二,如何整合泛藍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除了加強黨內團結,避免「黨內互打」外,如何整合同屬泛藍的新黨、親民黨及無黨籍親藍人士也是凝聚藍營戰力的關鍵。

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不久,新黨便公開宣示,在未來的選舉中,新黨也將推派人選,不再「禮讓」國民黨。此舉,顯然彰顯深藍勢力對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不以為然,今後吳敦義如何處理好與深藍勢力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另外,親民黨曾經在不少方面與民進黨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合作,被外界戲稱為「橘子變綠」了。吳敦義主導的國民黨如何與該黨合理分配政治資源,將親民黨團結在泛藍陣營之下,從而在藍綠政治攻防及未來選舉中形成合力,也是未來需要處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其三,如何迎戰2018,佈局2020?吳敦義一當選國民黨主席,坊間便傳出2020國民黨不分區民代名單,以及前臺北縣長周錫偉將參選新北的耳語。儘管吳敦義針對不分區民代名單進行澄清,然而此舉折射出未來如果國民黨中央如未能合理分配選舉資源,勢必會引發反彈。另外,2018是2020的前哨戰,不排除參選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吳敦義,在主導國民黨之後,如果未能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有所斬獲,帶領國民黨止跌回升,勢必不利於其挑戰2020,其在國民黨內的領導權威也將受到衝擊。

其四,如何真正吸引臺灣年輕族群值得重視。在2016選舉中,國民黨在年輕票源方面,慘敗給了民進黨。如今隨著民進黨「執政不力」,年輕人支持大幅流失,而國民黨卻未因此受益,不少年輕人轉而支持泛綠的時代力量,這對民進黨是警訊,對國民黨同樣是挑戰。吳敦義主導國民黨之後,如何贏得年輕族群認同與支持,對於國民黨

永續發展將構成深遠影響。

變數依存  新時局的幾點期許

國民黨在吳敦義主導之下,諸多面向依舊存在較大變數,該黨未來如何發展,關注台海局勢發展的兩岸民眾可以說是深切關注。

其一,一個整合戰力的國民黨有助反制「反陸親美日」的民進黨。吳敦義主導的國民黨,如能有效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民進黨當局推行「荒腔走板」政策之時,善用35席民代席次進行反制,特別是民進黨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為「遠大陸」而「親美日」,並試圖向島內年輕族群灌輸「台獨」意識之際,國民黨能強力進行反制與平衡,對於導正臺灣發展方向,及兩岸關係發展將產生正面效益。

其—,安撫並展得沫監支持,有助國民黨正向發展。在競選過程中,作為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之一的郝龍斌曾指出,吳敦義如若當選,深藍勢力會出走。雖然這是選舉策略,然而被視為「本土派」代表的吳敦義先前能真正臝得深藍認可,倒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避免,類似先前李登輝、王金平等人不得深藍人心的情形,主導國民黨的吳敦義應給予正視與重視。

其三,未來路線及兩岸關係論述如何定調值得關注。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夕卜界當然是有疑慮的,擔心吳敦義會不會成為「李登輝第二」。有輿論公開質疑吳敦義當選,中國國民黨將變成「臺灣國民黨」,徹底「本土化」,甚至走上「獨台」路線。吳敦義如何化解外界疑慮,他的實際行動及相關論述將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

(楊昆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