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中韓關係因「薩德」受損 媒體:韓應停止任性戰略平衡

【香港中通社8月24日電】8月24日是中韓兩國建交25周年。《環球時報》當日發表評論稱,「薩德」衝突導致了中韓戰略互信前所未有地受損。韓國既高度依賴美韓同盟,又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最緊密,它的戰略平衡由不得馬虎和任性,它需要在各個方向上都做加法,而不可在不同方向上搞加減抵消。

瞭望智庫回顧中韓關係發展史稱,金大中、盧武鉉這兩位韓國總統思想比較進步,在其執政的1998-2008年間大大促進了中韓關係的發展。繼任的李明博總統明顯親美,但中韓經貿合作在其任期內仍有較大發展。2013年朴槿惠接替李明博擔任韓國總統,此後中韓之間的政治交往和經貿合作一度升溫。朴槿惠甚至成為中國2015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的貴賓。從1997年到2008年,中韓先後確立了「面向21世紀合作夥伴關係」、「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經貿方面,兩國貿易額從1992年到2005年用了13年時間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年均增長近30%。2014年,雙邊貿易額最高點接近3000億美元,是建交時的五六十倍。參考消息網稱,2010年起,中國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投資對象國。韓國則逐漸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和最大貿易逆差國,2016年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在450億美元以上。

但從朴槿惠不顧中國一再警告,一意孤行地推進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開始,韓國進入多事之秋,此後朴槿惠因為「閨蜜干政」醜聞下台,臨危受命的韓國新任總統文在寅一度多次向中國釋放希望改善中韓關係的所謂「善意」。然而在2017年7月29日,文在寅違背了通過國會批准等法律程序來決定部署「薩德」系統的競選承諾,下令追加部署剩餘4輛「薩德」發射車。所謂「善意」也顯得荒誕不經。

中韓關係的持續遇冷,影響已向多個行業輻射。以旅遊業為例,7月訪韓中國遊客較去年同期減少69.3%,為28.1263萬人次,韓國廉價航空因此紛紛取消原定近期往返中國多個城市的航班,地方機場免稅店和旅行社的業績也出現直綫下滑。韓國貿易協會預測,韓國未來5年對中國貿易增幅將在年均5.7%左右,低於最近十年平均7%的增幅。

對此,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該校全球安全合作中心主任黃載皓表示,中韓已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雙方可能對關係的理解並不一致。中方可能更多著眼經濟合作,但其實韓方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有著更多的訴求。在一些韓方人士看來,中韓雖然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更多只是體現在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上。

但瞭望智庫指,在「薩德」問題方面,韓國進行了一次政治意義非常明顯的「站隊」,韓國既然選擇了站在美國那邊,就必須承擔這種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從今往後,中國若徹底放棄「以實惠換交情」的幻想,不再將韓國視為可以爭取的戰略盟友,則必然對韓國經濟發展造成深遠影響。換言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韓關係的質變將從經濟層面深刻影響韓國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青年報》也指,韓國至今仍然幻想,即既可侵害中國的安全利益向美國盟主示好,又可讓中國吞下苦果而不損害韓國的經濟利益。25載苦心培育的中韓關係演變成今天的難題,重要原因之一或許正是中國曾給韓國過多的包容和遷就,若不打破上述幻想,中韓關係也不可能正常地、健康地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助理教授李國峰強調,韓國不尊重中國處境,在處理中韓關係時,單方面地認為優先考慮韓美關係的議題是「對」的,基於此向中國施壓,或者中韓關係面臨問題時躲在美國背後,此種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諸如「薩德」問題等,當涉及到攸關國家安全戰略的敏感問題時,在外交大局上,韓國應充分考慮當事國立場,謹慎地細心地處理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