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謠言鏡正成新戰場

  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各式各樣的政治謠言充斥於這個世界,謠言氾濫已經讓歐美傳統媒體失勢、政府權威受損和民粹主義激化。各國政府都在認真商討對策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關特朗普和希拉蕊的「假新聞」讓人記憶猶新,當時美國主流媒體不斷熱炒政治謠言議題,並討論如何杜絕政治謠言氾濫。在歐洲也一樣,各式各樣的政治謠言同樣充斥於歐洲大陸。我國已經很早意識到政治謠言的危害並採取有效措施限制外國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在我國的發展,但仍有必要深入挖掘歐美這一波政治謠言氾濫的原因和影響,為我們有效開展公共外交提供一些借鑒。

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的動機分析

第一,互聯網是滋生政治謠言的溫床。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三網」(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融合越來越成熟。電子網路,特別是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和傳播資訊的重要平臺。由於網路傳播具有廉價、即時、共用和高度擴張的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時空局限性,在全球範圍內異軍突起。隨著網絡2.0技術的普及,注交媒體勢不可擋,資訊的製造、傳播、分享和互動更加多元和分散,而且越來越難以控制。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是一個快速傳播和分享有用資訊的平台,也是滋生各種假新聞和資訊的溫床。所謂跨國政治謠言,就是國際行為體故意傳播錯誤和虛假資訊和內容,誤導讀者和聽眾,操控對象國的社會輿論或謀求自身經濟利益。

第二,個人通過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牟利。非國家行為體(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和國家行為體(政府直接或間接介入)都能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經濟利益。美國主流媒體調查指出,馬其頓王國韋萊斯小鎮青年在美總統競選最後三個月內製造、複製和傳播具有廣泛影響

的假新聞。這些青年製作100多個美國政治新聞網站。他們一般從美國極端保守派網站上複製假新聞,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貼到他們運營的網站上,再通過臉書廣泛傳播。

一些假新聞被大量轉發和評論,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多個歐美主流媒體調查證實,馬其頓青年通過臉書、穀歌和推特平臺吸引大量讀者關注他們發佈的政治謠言,增加廣告曝光率和點擊率,從中牟利。目前這些科技公司正遭受歐美政府和社會的巨大輿論壓力,承諾採取措施制止假新聞的氾濫。

第三,國家利用社交媒體放大政治謠言凸顯資訊戰和輿論戰新趨勢。

根據歐美情報機構報告、主流媒體報道和獨立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有證據顯示俄羅斯政府涉嫌利用社交媒體傳播政治謠言和假新聞,但俄羅斯政府堅決否認。美方同樣指出俄羅斯政府涉嫌利用傳統和社交媒體、駭客和網路大軍直接「干預」美國總統競選。一方面,網路大軍利用將近7000個社交媒體帳號力挺特朗普。另一方面,俄羅斯有目的地揭露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郵件,並製造希拉蕊健康堪憂的政治謠言(臉書點擊率逾800萬次,澄清政治謠言的文章點擊率只有3萬),故意使希拉蕊難堪。美方認定俄羅斯「積極行動」計畫的主要目的是混淆視聽,干擾政治辯論,制造社會對立,試圖操縱美國的社會輿論,同時讓人們相信互聯網是不可靠的資訊源。

歐美假新聞氾濫的危害

第一,政治謠言氾濫導致傳統主

流媒體失勢。美國主流媒體表態往往是美總統大選結果的「風向標」但這次特朗普成功「逆襲」充分證明了美國傳統主流媒體已經失勢。儘管美國傳統主流媒體幾乎都支持希拉蕊,但在總統競選最後三個月內,政治謠言爆發已經明顯朝著有利於特朗普選情的趨勢發展。這是因為有關選舉的20條最引人注目的虛假新聞中,有17條是宣傳特朗普或是抹黑希拉蕊的。

這20條政治謠言來自惡作劇網站和鐵杆黨派博客,在”臉書」上產生了約870萬次的互動。與此同時,’來自美國19個主流新聞網站(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NBC新聞網、CNN新聞網等)中最受關注的20條選舉新聞,在臉書上產生了總共大約730萬次的互動。

從這個比較來看,這一次政治謠言的影響力完全不亞於傳統主流新聞媒體。美國傳統主流新聞媒體設定議題和引導輿論的能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是為何美國主流媒體公司集體譴責政治謠言的氾濫,並且不斷製造輿論壓力,迫使三大網路科技公司(臉書、推特和谷歌)最終採取措施遏制政治謠言傳播。

苐二,政治謠言氾濫損害政府或領導人權威。互聯網時代的資訊傳播速度可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而且覆蓋面非常廣,幾乎無盲區。政治謠言製造者往往利用「標題黨」博眼球,瞬間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如果傳統媒體不加甄別,爭相報導,最終政治謠言被普遍認定為「真」新聞。

由於政府管理部門人手有限,危機管理能力不足,或低估假新聞威力,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政治謠言的氾濫。隨著政治謠言愈演愈烈,政府只能疲於應付,不斷澄清,但官方立場卻容易被潮水般的新聞淹沒。政府或領導人權威勢必受損。

最近兩個例子值得引以為鑒。其一,政治謠言氾濫讓瑞典政府加入北約的計畫受挫。其二,「麗莎故事」損害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形象,惡化德國和俄羅斯關係。隨著歐洲多國即將進行大選,各國政府嚴陣以待,杜絕選舉政治謠言的氾濫,避免選舉的「黑天鵝」事件重演。

第三,政治謠言氾濫助長民粹主義。美國皮尤公司最新調查顯示,88%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政治謠言給他們帶來困擾。25%的受訪者甚至承認他們分享過假資訊。在歐洲大陸,許多民眾同樣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應該或能夠相信什麼。

政治謠言的氾濫讓互聯網「像霧像雨又像風」,真假難辨。這讓各式各樣的陰謀論和極端言論有了可乘之機,助長了民粹主義。事實上,歐美的極左和極右翼勢力不斷利用各種社會事件(諸如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大做文章,伺機製造和傳播各種符合-他們立場和利益的政治謠言。

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反建制,不相信政府和媒體發佈的資訊。選舉政治更是激發了這些民粹份子利用政治謠言塑造社會輿論的動力。最終,假新聞的氾濫壓縮了互聯網的理性辯論空間,民粹主義登臺入室,溫和主義狼狽退場。

政治謠言氾濫對我國開展

公共外交的啟示

歐美政治謠言氾濫事實上已經間接對我國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在美國總統選舉最後三個月內,大量有關特朗普和希拉蕊的假新聞被迅速翻譯成中文,並以各種方式在我國社交媒體(例如微博和微信)廣泛流傳,嚴重誤導我國民眾。我們必須嚴肅對待歐美這一波政治謠言的氾濫,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我方有效開展公共外交提供一些啟示。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啟示是以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為手段的輿論戰或信

息戰與正統的公共外交”勢不兩立」。

以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為手段的輿論戰或資訊戰,主要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影響和塑造物件國的社會輿論,其性質與公共外交截然不同。遏制假新聞的製造、傳播和氾濫恰恰是對外開展公共外交的應有之義。

官方和學界顯然深刻意識到兩者的本質區別,因此大力推廣公共外交,同時努力遏制跨國假新聞的傳播,減少其對我國的負面影響。我國開展公共外交主要有三個目的:夯實內外政策的社會基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

我國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進而幫助國外公眾理解『真實的』中國」。這裏包含兩層意思:其一,由於誤報訛傳,國外公眾所理解的中國可能是「不真實的」;其二,既然是「真實的」,邏輯上就要求我們對外提供正確可靠的權威資訊,講好中國故事。

正確開展公共外交的第一步是對以傳播政治謠言為手段的輿論戰或信息戰同公共外交進行有效區分。然而,有些國家故意將這兩者進行混用。出於政治偏見或其他政治企圖,有些國家故意採用雙重標準,嚴於律人,寬於待己——把自己的所作所為看成是正宗的公共外交,而對他國的公共外交行為看成是可疑的輿論戰或資訊戰。美國將我國列入反宣傳機構的”黑名單」再次表明,我國對美的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遠,阻力不是來自美方的民眾,而恰恰是美國政府及其官員的雙重標準。

政治謠言被普遍認定為「真」新聞的氾濫及其危害不局限於一時一地,急需各方一起破題。各方應該尋找共識,在多邊合作中尋求「制網權」和「治網權」的平衡,為網路外交塑造良好的網路環境;而不是借機搞網絡霸權,以老大自居,隨意將他國列為反宣傳的重點對象。

(許少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