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升級戰

「形勢大好,我卻如芒刺在背。」OPPO公司CEO陳明永的這句話,成了當下國產手機的寫照,興奮並焦灼。

興奮之處在於,全球智慧手機的市場增長高地正在向中國轉移,且由國產手機引領。在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中國企業佔據三席。

焦灼之處同樣明顯。中國手機現有市場、營銷及應用層面的創新已近極致,難以繼續驅動行業進步,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進程的滯後,更是埋下隱患。

從追隨者到領跑進入「無人區」,中國手機廠商既迎來了下一輪商業戰場的激烈廝殺,也走到了從爭奪市場規模到掌控核心能力的升級戰關口。

給國貨「長臉」

手機產業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一個高度競爭、高度科技化的行業,它讓世界真正認識到中國製造不再僅靠低人力成本拼性價比,也多有創新。

在通信行業最開始的很多年裡,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手機大戰,從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美歐爭霸,到美、日、韓三足鼎立,再到蘋果、三星的美韓之爭,跟本土品牌幾乎沒什麼關係。而今,在龐大的國內市場,國產手機品牌在總體出貨量中的佔比高達八成以上。

與其他一些帶有明顯「中國標籤」的製造產業不同,儘管中國手機廠商也從中低端入場,但在高度競爭的市場,它們崇尚市場精神,從戰略佈局、品牌定位、定價策略到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管道建設,打法各異,以自己的方式贏得了消費者,在市場規模上取得了領先,讓全球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大幅提高,尤其讓很多國人重新認識中國品牌,重新認可國貨。

令人驚喜的是,手機行業不僅自力更生髮展壯大,還帶動了產業界巨變。

一方面,智慧手機的發展給移動互聯網提供了硬體方面的支援,終端的普及推動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大發展,成就了中國在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大國地位。

目前,中國在電商、O2O、社交、共用經濟等領域已領先全球,中關村也成了互聯網創業的新「聖地」。隨著新一輪中國手機業走出去,這個載體有望將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業務與服務進一步帶向海外。

另一方面,伴隨著手機產業的崛起,中國手機供應鏈開始進一步壯大,反向驅動製造業的發展。

在終端廠商的規模增長帶動下,獨立設計公司聞泰、龍旗、華勤等方案設計企業紛紛向下游延伸,逐漸演變成集設計、製造、配套於一體的原始設計製造商,傳統代工企業富士康、偉創力等,也不局限於代工,分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開展手機方案設計、整合開模、注塑等配套服務。

核心技術的追趕

即使已經告別了「貼牌」的年代,國產手機依然少有在核心技術取得巨大突破。通信行業觀察人士宿藝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國產手機)依然是加工、製造、管道的廠商,還不能稱之為有核心能力的科技公司。」

在手機領域,主晶元、存儲、螢幕是手機「三大硬體」,中國手機供應鏈歷經十多年的模仿式發展,儘管生產螢幕基本不成問題,但在原始創新上仍弱於三星、LG等韓國廠商;展訊、華為海思等晶元商處在奮力追趕階段,但美國高通仍是晶元市場霸主;至於存儲,更是處於早期跟隨階段。

「可以說,過去20年,左右中國品牌銷量的還是管道。」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如是說。在他看來,無論是憑藉運營商拔地而起的「中華酷聯」,還是藉助互聯網第一波紅利突飛猛進的小米,抑或當今處於第一軍團的OPPO和vivo,技術研發水準無一都與所獲市場份額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種技術缺失增加了國產手機的供應鏈隱患。

以螢幕為例。2012年,華為Ascend P1上採用4.3英寸Super AMOLED觸摸屏,市場口碑良好,但其上市後產能便持續緊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三星的AMOLED屏供應量不足。業內有說法,三星是有意削減了對P1的螢幕供應量。

小米也在螢幕這樣的核心部件上栽過跟頭。2016年,為了爭取曲面屏供貨,小米董事長雷軍親自去韓國拜訪三星螢幕廠商高管,卻遭冷遇。

技術和硬體標準缺失的問題,將有可能讓國產手機重新面臨被外國品牌超越和控制的風險。中國手機廠商在這方面沒少吃苦頭。

去年6月,高通就專利許可費問題訴中國手機廠商魅族一案,在長達半年的糾紛後,魅族最終同意支付專利許可費以解決在三個國家的法律爭端。

而在高通起訴魅族之前,包括華為、OPPO、vivo、金立、中興、小米、聯想、格力、奇酷等國內100多家規模大小不同的手機廠商,均與高通簽署了新的中國專利許可協議。由於高通在無線通信標準領域掌握標準,中國手機廠商幾乎完全沒有商量餘地。

今年6月,剛剛贏了三星一戰的國產手機老大華為,在英國戰場上,敗給了電信設備製造商UPI(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繼專利無效請求被駁回、確認構成專利侵權後,華為在英國還領到了「禁售令」。

新一輸角逐

過去幾年,國產手機的品牌形象基本停留在廣告營銷層面。憑藉頻繁出現於大眾視線的口號式廣告和明星代言,來增加自身存在感。而更深層次的品牌競爭力,絕不僅僅是代言、廣告那麼簡單,更多體現在商業模式和技術含量上。

風頭正盛的OPPO、vivo,作為單一的手機終端企業,更需要提前思考,當過去十年積累起來的線下管道和人口紅利結束之後,路在何方?如宿藝所言,「企業在高速發展時期,一些問題會被掩蓋,當減緩時各種問題都會開始暴露。」一旦到了那個時候,擔憂也失去了效用。

「真正危險的事情,是3、5年之後,手機核心價值的改變。」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當5G時代來臨,如果國產手機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失去瞭解決方案的國產品牌,將再次陷入同一個輪迴。

而中國企業家並不缺乏懮患意識。在5G可能掀起的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時代到來之前,國內擁有技術積累的手機廠商已開始試圖參與甚至主導下一輪標準制定。

中國品牌的機會在於,在2020年5G商用之前,國產手機還有時間和空間去追逐。在這個全新的領域,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

2016年年中,華為已經公開表示正在自主研發智慧手機操作系統,小米等廠商也在跟進,就連阿裏這種互聯網巨頭也試圖憑藉Yun OS提前佈局5G時代,國產手機又將進入新一輪角逐,速度成了制勝因素。

從門外漢走到全球第一,中國製造在手機領域用了不到20年,下一個正在實現中的夢想,是從「中國製造+矽穀軟體」到「中國智造+中國軟體」。

(李雲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