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台辦:臺灣居民來大陸工作將不再需要辦理就業證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8月3日,國務院宣佈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事項。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馬曉光8日介紹了有關情況。

馬曉光表示,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我辦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積極調研,認真聽取廣大臺胞的意見建議,經報請國務院同意,決定取消臺灣居民在大陸就業需辦理就業許可的相關規定。

他指出,從此,臺灣居民來大陸工作將和大陸居民一樣,不再需要辦理專門的《台港澳人員就業證》。在大陸工作的臺胞可以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同、工資支付憑證或社會保險繳費記錄作為就業證明材料,依法享有各項勞動保障權益。在失業後可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

馬曉光說,接下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儘快出臺臺灣居民在大陸就業的配套政策措施。

台亞基金會成立 蕭新煌:落實新南向的新階段

【中央社臺北8日電】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今天舉行開幕儀式,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蕭新煌表示,基金會成立是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新階段,將推動與區域夥伴、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全面深化的合作關係。

台亞基金會是民間協同政府共同推進新南向政策、落實亞洲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專責機構。蕭新煌致詞時表示,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動新南向政策,目標就是結交鄰近區域的好朋友。

蕭新煌指出,今天是台亞基金會成立的大日子,同時也是東協成立51週年的紀念日。1967年8月8日,東協本著合作、和平、友好的精神成立,到現在,合作、友好、和平仍是亞洲發展的目標。

蕭新煌表示,台亞基金會成立是政府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新階段,基金會將本著與東協互助、設定具體明確的發展目標,與區域夥伴、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全面深化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以人為中心的共同體。

他說,這是新南向政策的目標,也是台亞基金會將來全力推動的方向。政府致力推動將過去強調經貿、投資合作的台灣與亞洲關係,擴大為人民間、組織間、社會間的全面協力關係,這樣的政策,需要更多民間動力一起攜手前進。

蕭新煌表示,「台亞金基金會代表的是凝結民間與政府能量的平臺」,為台灣與東南亞、南亞與紐澳關係開創新的格局。新南向政策關乎台灣的社會轉型,重新定位台灣在亞洲的位置,也攸關台灣的亞洲鏈結與對外策略。

南京發佈「惠台75條」促臺胞享同等待遇

【新華社南京8月8日電】為進一步推動「31條惠台措施」落地實施,江蘇省南京市8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並解讀為臺胞提供「宜學、宜業、宜游、宜居」四類服務的75條措施。

南京市台辦主任曹勁松說,「四宜」措施深化了對來甯臺胞在創新、創業、人才方面的政策扶持,具有鮮明的南京特色。例如,宜學措施中包括設立臺灣青年「金陵試飛計劃」,對來寧實習3個月以上、在臺灣就讀的高校大學生提供往返交通補助1000元;此外,在南京大中小學就讀的台籍學生享受與本市戶籍學生同等的獎、助學金待遇等。

宜業措施聚焦就業、創業、人才、投資、平臺服務5個方面,包括大學生一次性面試補貼1000元、符合條件的臺灣教師可在南京的幼兒園和普通高中從事相關工作。在宜遊措施中,規定臺灣適齡兒童和老人來南京景區遊覽,憑臺胞證可享受南京市民同等待遇;設立臺灣青年「金陵孝親計劃」,對來寧學習、就業、創業連續一年以上的台籍青年(35歲以下),邀請其父母來甯的,提供往返交通補助1000元。

江蘇淮安:優化服務助力台商「爬坡過坎」

【新華社南京8月8日電】登記備案「一口辦理」,一事一議「送策上門」,現場駐點掛鉤幫辦,記者近期在江蘇淮安採訪瞭解到,面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當地台商在政府助力下爬坡過坎,逆勢成長。

淮安是江蘇北部地區的台資高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設立台資項目1292個,總投資187.9億美元,台資占該市利用外資的「半壁江山」。

始建於2010年的淮安皇達蝴蝶蘭栽培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臺灣特色蝴蝶蘭品種引進和栽培。總經理黃耿達說,政府定期收集台商的困難和建議,甚至常常「先想一步,上門服務」,「在政企雙方協力下,種植基地規模從最初的1萬多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11萬平方米」。

位於淮安高新區的德淮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項目二期正在加緊建設。德淮半導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廠區建設,當地有關部門組建掛鉤幫辦團隊,安排專人現場駐點,及時協調、處理工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

今年以來,淮安以國家級台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建設為抓手,推出《關於促進淮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施辦法》(簡稱「《實施辦法》」),並實行台資企業商務備案和工商登記「一口辦理」,持續優化台企台商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