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溫暖兩岸情

作為世界上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出口產品,擁有近2000年歷史的咖啡幾乎滲透入人類歷史上的政治、宗教、戰爭、經濟、社交等各個角落,無處不在。咖啡作為國際流行飲品進入世界東方市場不過短短近百年,但卻迅速獲得亞洲人對咖啡文化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騰飛與日本崛起之時,城市節奏明顯加快,咖啡在這些國家與地區逐漸由時尚飲品變為快速飲品,需求置大大增加,因此催生出了咖化的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臺灣當屬其中的參與者之一。

「咖啡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可以速飲,可以慢慢品味,且冷熱皆宜。不像喝茶,如果你讓客人喝冷茶,那就有怠慢之對嫌。」曾在海外做過三十多年國際貿易的康陳圳,是咖啡文化在臺灣興起的歷史見證者。他告訴《台海》雜誌記者,作為一款飲品,咖啡在世界歷史上就獅武予文化藝術的深層內涵,這和臺灣人們所熱愛的文藝小清新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於是乎,我們看到雖然咖啡在台灣起步晚,但近年來咖啡業呈快速發展之勢,搭上全球「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向世界輸出臺式咖啡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熱絡,廈門作為大陸離台最近的主要城市,自然成為了臺式咖啡文化的輸送生長地。

「廈門咖啡時尚的興起,和它田比鄰臺灣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因素。廈門是台商登陸的第一站,他們過來投資興業,就把融入生活中的咖啡文化,帶了過來。」廈門市拱焙與咖啡協會秘書長陳炳泉告訴《台海》雜誌記者,咖啡行業在大陸的發展僅三十餘年時間,臺灣烘焙、咖啡業最早進入大陸發展的區域,就在廈門。

廈門私房咖啡館始於台商

已經沒有確切資料表明厫門第一家私房咖啡館從何而來,但《台海》雜誌記者向幾位元資深業內人士諮詢後,他們同時給出了一樣的答案一廈大附近的黑糖。

於是,一個初春的午後,《台海》雜誌記者慕名來到大學路這家遠近聞名的咖啡館,見到了老闆,臺灣人老麥。

2000年,嚮往嬉皮士生活的老麥已經在廈門待了四年,他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於自己是個束縛,便決定改變這種不自由的現狀,在廈門大學附近開了名為「黑糖」的咖啡館。「當時廈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咖啡館。有一種連鎖咖啡館叫上島,那時候上島大概有七八家,還有一間名典咖啡館。黑糖算是第一家文化意義上的咖啡館。」

老麥租下了南華路上的一間民房,沒有過開店經驗的他,開始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打造黑糖,如何佈置空間、如何挑選食材,如何建立個注。當時廈門市面上賣的椅子都是五塊、十塊一把的塑膠凳,老麥覺得太醜,就請木工師傅,以每把180元的「巨額成本」做了10把椅子。「當時大家都以為我瘋了,但這些椅子翻今天都還沒壞,用了十幾年,這樣算起來是我是賺了。」老麥笑言。

「臺灣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風靡開咖啡館,在我來大陸之前,這些咖啡館已經死過一波了。」臺灣尚且如此,而在當時咖啡文化土壤尚且貧瘠的廈門,老麥怎麼能夠確保黑糖咖啡館能夠經營得下去呢?其實,在開店之初,老麥就已經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把黑糖開在南華路,一是因為當時的南華路沒有人,在都市中鬧中取靜;二則是因為這裏離廈大只有十餘分鐘的路程,這是他定位的目標顧客人群一廈大外教、留學生散步能夠起啲距離。

黑糖開張了,熱愛爵士樂和搖滾樂的老麥興沖沖地搞來幾張唱片,放在店內播放。這一舉動引起了客人反應的兩極分化:外教、留學生們非常喜歡,甚至於沒課時跑來黑糖點一杯咖啡坐著,就為了聽歌;本土客人則欣賞不來,多次向老麥抱怨過音樂聲太吵。對此,他一笑了之。

漸漸地,喜歡爵士樂和搖滾樂的人越來越多,開始有人來拷貝黑糖播放的音樂歌單,老麥來者不拒。事實上,十六年來老麥還在黑糖辦過文學獎、圍棋賽等活動,每一次都成功吸引文青們的關注。也不知從哪天開始,這個臺灣人經營的咖啡館,被譽為「廈門文藝地標」。

十六年過去了,黑糖搬到大學路來,當年接受爵士樂薰陶的廈大師生早已被四面八方而來的遊客取代。從商業角度來說,不開連鎖不做加盟店的黑糖咖啡館無疑做到了極致。但老麥告訴記者,他最懷念的其實還是十六年前的黑糖。「以前的黑糖非常好,我和女朋友一起看店,有時候我們想去散步,店裏有幾個客人,我就讓待最晚的那個幫我看店。如果有新的客人來,我就讓他告訴客人老闆不在,沒有東西吃,但你可以隨便坐,大家關係都很好。」雖然黑糖咖啡館文藝範兒十足,但老麥最反感別人把這裏和「小確幸」、「小清新」等聯繫在一起。在他看來,年輕人過早接觸太多所謂的「小資生活」,容易養成「未富先懶」的心理,鬥志慢慢消磨殆盡。而「黑糖,從來都是有態度和立場的。這種態度和立場不僅僅通過氛圍營造來表達,同樣通過價值觀的塑造來傳達。」在大學路黑糖的新社,老麥在一樓又開了一家「公民豬腳」,每天傍晚開張。

「你們把黑糖想得那麼不食人間煙火,我就開個豬腳店來接地氣!」老麥得意洋洋地笑著,就像個生錯年代的嬉皮士。

大陸首家咖啡博物館登鷺

位於廈門市湖裏區金尚路的安爵理德咖啡博覽館是大陸首家以咖啡歷史文物及生產工藝為主題的咖啡博覽館,是福建省較早認證的咖啡烘焙出口企業,也是大陸首個以咖啡為主題的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品牌負責人、廈門貝爾蘭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莫彪生長於臺灣,後到美國發展。熱愛咖啡的他通過幾番努力拿下安爵理德,這個於1889年在法國成立的品牌。不久之後,莫彪受文化圈朋友的啟發,帶著一干多幅與咖啡歷史文化有關、古董設備相關的圖片及三百多件咖啡工藝生產設備來到廈門,成立了廈門貝爾蘭咖啡有限公司。

漫步在安爵理德咖啡博覽館內,仿佛打開了歷史穿越大門,咖啡的前世今生一一展現在記者面前:美國人和英國人喝咖啡習慣差異性的養成、土耳其人和法國人喝咖啡所用器皿的不同、咖啡製作工序的進化歷程、歐洲頂級咖啡師認證的考丨取頁目……許多關於咖啡的文化故事聞所未聞,令人大開眼界。除了參觀區,館內還細心地設置了禮品區,將咖啡杯、時鍾、迷你咖啡根幾等周邊產品打包成禮,方便黯帶回轉贈親朋。

「我們以一個專業咖啡公司的立場,致力於將世界咖啡文化及歷史做一完整的、系統的推介,這在大陸當屬首次。」莫彪告訴《台海》雜志記者,目前博物館展出的古董和資料只是安爵理德所有的十分之一,接下來還會陸續有更多文物和設備陸續從美國運來。

「我2002年來到廈門,當時金尚路還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莫彪算是最早那批到廈門從事咖啡工業生產的外籍人士之一,談及當年的登鷺經歷,莫彪向《台海》雜誌記者回憶起了一件趣事:

當時莫彪要往海外出口由大陸工廠加工製造的咖啡,這在當時大陸咖啡產業尚屬萌芽階段時,當時的商檢局對於咖啡產品的外銷出口,從未有先例,對於咖啡生產的流程,技術環節,國際市場標準,都較為陌生,而商檢在制定咖啡烘焙相關通關條例時,也常常向莫彪諮詢技術上的專業問題,那時許多人都告訴他廈門是一個茶葉市場,在廈門做咖啡是沒有發展的,因為廈門人喜歡喝茶,不會有太多人喝咖啡。而今廈門的咖啡店已達2000多家,莫彪於2012年創立了大陸第一家咖啡博物館,2013年又做了大陸首家省級咖啡工業旅遊示範點。回頭看來,難應該對贋門乃至大陸咖啡的發展早有所見。

眼下,莫彪的工作重點除了繼續傳播好安爵理德的咖啡文化,雕琢咖啡博物館之外,還將以廈門為起點,輻射兩岸,挑選合適的城市設立安爵理德咖啡連鎖店。「經過多年在大陸工廠的不斷嘗試,我們終於成功將大型動態咖啡生產線縮小,並且有著漂亮的外觀,適合在門店展示。」在莫彪的構想中,顧客到安爵理德連鎖咖啡館購買咖啡時,將能夠直觀地看到從一顆咖啡豆到一杯咖啡的全製作過程,這將讓等待的時間顯得格外有意義,讓咖啡文化更廣泛地為熱愛咖啡之人品讀。

(方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