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特殊形式的戰略對話

1958年炮擊金門,是很奇特的一仗,戰爭史上沒有前例。此戰在完全取得主動權的情況下,沒有一舉奪取大小金門、大擔、二擔、馬祖等沿海島嶼,而是把它們留在蔣介石手裏,製造出一個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79年1月1日。此戰還有一個不合常規之處,就是負責指揮作戰的葉飛(時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兼福州軍區政治委員)戰前被召到北戴河並留下來,承擔向前線傳達毛澤東指示、向毛澤東轉報前線情況的任務,一直到8月底才回到福建前線。葉飛說:「炮擊金門是在北戴河指揮的。也可以說是毛主席直接在指揮。」更為稱奇的是,毛澤東親筆撰寫了四篇署名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了兩篇),直接向蔣介石及其屬下軍政人員喊話,曉之以大義,明之以大勢,雄渾厚重又深入淺出,清楚表達了處理兩岸關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此戰確有一些不合乎一般戰爭規則之處,但如果瞭解到這一仗是在中美及兩岸(兩國三方)之間以特殊方式進行的一次戰略對話,一切便順理成章了。

定下決心

毛澤東定下炮擊金門決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經過兩年中美大使級會談,毛澤東看清楚美國處心積慮要搞「兩個中國」,以達到永遠霸佔臺灣的目的。要打消美國分裂中國的念頭,顯然不是在談判桌上能做到的。早在6月外交部務虛會期間,毛澤東就曾說,和美國接觸的問題,在日內瓦會議時我也說過,可以有所接觸。事實上美國也不一定願意接觸。同美國搞成僵局20年,對我們有利。一定要美國梳妝打扮後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毛澤東決心要讓美國人知道中國不怕會談破裂,也不怕強加在頭上的戰爭,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國決不會退讓半步。美國出兵伊拉克,同時加劇遠東緊張局勢,給中國做出反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使中國師出有名。毛澤東在向軍隊領導同志部署福建方向軍事行動時說: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支援,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帝國主義則有牽制作用。毛澤東要製造一個讓美國左右為難的局面,從而使其體會到在臺灣問題上不能為所欲為。

7月26日拂曉前,我炮兵部隊全部進入指定位置,做好了突襲剛換防上島的國民黨軍的充分準備,只等一聲令下。毛澤東卻在此時決定推遲作戰發起時間。他於27日致信彭德懷、黃克誠:「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彼方換防不打,不換防也不打。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天。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這個主意,你看如何?找幾個同志議一議如何?政治掛帥,反復推敲,極為有益。一鼓作氣,往往想得不周,我就往往如此,有時難免失算。你意如何?如彼來攻,等幾天,考慮明白,再作攻擊。以上種種,是不是算得運籌帷幄之中,制敵千里之外,我戰則克,較有把握呢?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這封信透露出的資訊是,毛澤東感到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想透。那麼,是什麼問題呢?早在作出炮擊金門決定時,毛澤東就曾明確指示:我們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蔣介石,決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我們的海空軍不出公海作戰,並要防止誤擊美機、美艦。既不示弱,也不主動惹事。這就是說,如何做到既能教訓了美國,又能避免與美發生正面衝突,這是炮擊金門這一仗必須把握好的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毛澤東感覺還沒有想得很透。另外,中東形勢在快速變動中,伊拉克新政府對西方態度有所緩和,美、英政府也在尋求同伊拉克新政府能夠繼續合作,以維持巴格達條約組織。這也讓毛澤東感到還有再看看的必要。

8月17日至30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定。18日毛澤東收到彭德懷轉來的廣州軍區報送的在深圳方向舉行實兵演習的方案,毛澤東當即批示:「德懷同志: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因此不要在廣東深圳方面進行演習了,不要去驚動英國人。」同時還指示:「請叫空司注意:臺灣方面可能出動大編隊空軍(例如幾十架至百多架)向我反擊,奪回金、馬制空權。因此,我應迅即準備以大編隊擊敗之。追擊不要越過金、馬線。」這封信傳達了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心,並明確了此戰的基本指導方針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作戰地域在金、馬線以西。

促成毛澤東定下最後決心的,是美國的反應。美國探知到中國在東南沿海的軍事行動,同時注意到中國媒體加強了解放臺灣的宣傳,因而判斷中國將在台海方向有所動作,但對中國的具體意圖卻吃不准。美國于8月6日得知中國外長陳毅聲稱臺灣海峽形勢將出現某種變動,加之獲悉蘇聯領導人秘密訪問了北京,更強化了中國將有危險舉動的判斷。美國決意阻止中國。國務卿杜勒斯8月10日發表了一份措詞強硬的聲明,把中共政權定性為「短暫政權」,並宣稱「要不遺餘力地促使這一短暫政權的完結」。同日,美國國務院向駐外使團發出《備忘錄》,聲稱「兩個中國」方案也許不是解決辦法,必須讓「共產主義」在中國完結。美國向世界公佈了這個備忘錄,擺出了要和中國攤牌的架式,玩弄起「戰爭邊緣政策」。毛澤東歷來認為,對敵人要示強,決不能一味示弱,否則只能就敵而不能使敵就我。美國玩「戰爭邊緣政策」,中國必須針鋒相對,讓它知道站起來的中國人不懼怕任何威脅,哪怕對方的力量再強大。1959年3月毛澤東會見外賓時說:「去年,我們學了杜勒斯的‘戰爭邊緣政策’,杜勒斯當了我們的先生。他的‘戰爭邊緣政策’是對著我們的,我們也用‘戰爭邊緣政策’對付他們。」道出了促成最後決心的直接原因。

21日,中央軍委正式向福州前線部隊下達命令,指示於23日開始對大、小金門島實施大規模炮擊。這裏有一個小插曲。20日下午,毛澤東召集會議討論炮擊金門問題,向參加會議的葉飛提出一個問題:「你用那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呢?」因為那時美軍顧問配屬到國民黨軍營一級,所以葉飛回答:「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毛澤東考慮了十幾分鐘又問:「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國人?」葉飛回答:「主席,那無法避免!」毛澤東不再問其他問題,宣佈散會。林彪會後給毛澤東遞了一張紙條,建議可否通過王炳南給美國人透露一點消息。毛澤東沒有表態。22日繼續開會,毛澤東不再提那個問題,批准了葉飛彙報的作戰計畫。

「視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23日17時30分,我炮兵450餘門火炮,再加上80餘艘艦艇火炮一起射擊,整個金門島頓時被吞沒在滾滾硝煙中。國民黨軍毫無防備,20分鐘後開始還擊,但很快被壓制下去。第一次急襲持續85分鐘,發射炮彈3萬餘發,摧毀島上全部表面陣地和無線電系統,擊傷大型運輸艦「台生」號,斃傷國民黨軍600餘人,其中有兩名美國顧問。葉飛回憶:後來得到情報,金門防衛司令胡鏈和美國總顧問剛走出地下指揮所,炮彈就落了下來,他們趕緊縮了回去,要是炮擊晚5分鐘開始,必死無疑。24日下午,金門料羅灣內錨泊國民黨軍艦艇17艘,忙著向島上卸載人員和物資,搶修受損的「台生」號。為了掩護灣內艦船,島上國民黨軍向廈門方向炮擊。我炮群當即予以還擊,頃刻打出萬發炮彈,國民黨軍被壓制住。港灣內艦船見事不妙,急忙外逃,被我海軍6艘魚雷艇攔截,大型運輸船「海生」號遭重創,已經受損的「台生」號沉沒。經過2天連續炮擊,以及後續的炮火封鎖,金門島上的9萬餘國民黨駐軍陷入困境,每天獲得的補給不到炮擊前的6%,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9月3日,毛澤東指示,炮擊從4日起停止3天,以觀各方動態。至此,作戰第一階段結束,達到了「封鎖金門」的目標。

第二階段從9月4日開始,持續到10月初,兩國三方交替互動,海峽形勢波譎雲詭,我收到了「摸美底牌」的效果。美國被我炮擊金門震驚,一時摸不清我意圖,判斷如此大規模炮擊行動,很可能不限於攻佔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而是要收復臺灣。從8月25日到9月初,美國高層連續開會商討對策,決定向臺灣海峽方向增派軍事力量,援助臺灣包括導彈、艦艇在內的武器裝備,並為臺灣運輸船隊提供護航。美國軍界有人提出了「如果必要,將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意見。同時又內定不捲入發生在沿海島嶼的戰爭,但對外含糊其詞,不明確表示區別對待台、澎和金、馬。炮擊開始後10天內,美國向臺灣海峽調集了5個航母戰鬥群,海軍陸戰隊3800人登陸臺灣,另有兩個航母編隊位於日本沖繩和菲律賓附近海域。5日,美國駐關島戰略空軍奉令掛載核彈,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

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毛澤東從容出牌,打出的第一張牌,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佈12海裏領海線。8月22日,剛剛定下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心,毛澤東即提出找幾位懂國際法的專家研究領海問題。專家們到達北戴河後第二天,毛澤東便召集他們開會。近代以來,沿海國家為安全和經濟利益設定領海,最初依據是火炮射程,當時岸炮射程為3海裏左右,因此形成了3海裏領海慣例。進入20世紀,火炮射程增加,一些國家也隨之增大領海寬度,許多國家確定為12海裏,而美、英等海洋強國堅持3海裏領海線,以維護其所謂「航海自由權」。毛澤東經過權衡,最終拍板12海裏領海線。這一寬度與當時我火炮射程大體一致,能試出美國究竟準備介入多深,並暴露其長遠戰略意圖。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領海為12海裏,並宣佈「任何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美國迅即做出反應,宣佈只承認3海裏領海線。

毛澤東打出的第二張牌,是9月6日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金門炮擊開始前後,美國揚言要堅決阻止中國的「侵略行為」。杜勒斯9月4日聲明,稱臺灣和金門、馬祖同為「自由中國」範圍,美國總統已獲授權保衛上述地區,美軍已做好一切準備,只等總統一聲令下就可採取「適時而有效」的行動。同時,提及已中斷的中美大使級會談。毛澤東讀懂了杜勒斯的微妙意思,一是美國區別對待台、澎和金、馬,二是美國想重啟中美大使級會談。毛澤東在討論《聲明》稿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了三點:第一,我們整金門,是「整家法」,是我們國內的事;第二,美國要拿金門、馬祖換臺灣,「我們是原則上不能換臺灣」;第三,美國現在想談,「那好,可以談」。毛澤東講的這三點在《聲明》中得到體現。美國在《聲明》發表當天即表態歡迎周恩來關於重開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建議,並於11日宣佈已指定美國駐波蘭大使雅各•比姆為談判代表。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重啟。中方事先擬訂了談判方案,建議雙方發表共同聲明,保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美之間在臺灣及遠東其他地區的爭端,並為協議初擬了5點建議。會談中,美國人以為中國急於收復金、馬,於是趁機抬高要價,提出一個所謂「停火」方案,並推動聯合國通過所謂「停火」方案。毛澤東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指出:彼此都露了底,美國知道我們不會擴大戰事到臺灣,而我們也知道美國不願捲入金、馬戰爭。但蔣介石希望擴大金、馬戰爭,拖美國下水,美國因此拼命壓我們「停火」,以擺脫被動。毛澤東一方面組織開展外交、輿論鬥爭,指出炮擊金門是中國內政,中美之間無戰爭,「停火」是無稽之談,告誡各國不要上美國的當;另一方面則再次實施猛烈炮擊,加大軍事壓力。杜勒斯剛感到有了一點主動權就又轉入被動,開始轉向壓蔣從金、馬撤兵,露出了要從金、馬脫身的底牌。

毛澤東打出的第三張牌,是「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蔣介石一心要把美國捲進來,堅持要求美國為金門的補給運輸提供護航。美國為安撫蔣介石,答應了他的要求。9月7日,美國第七艦隊派出2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為國民黨軍的運輸船隊提供護航。航行中,國民黨軍的2艘運輸艦、5艘作戰艦在中間,美艦在兩側,相距2海裏。抵達金門海域後,國民黨軍艦船進入料羅灣,美艦停泊在3海裏之外。已回到福建前線的葉飛立即請示毛澤東打還是不打。毛澤東回答:照打不誤。葉飛又問:是不是連美艦一起打?毛澤東回答,只打蔣艦,不打美艦。並交待要等美蔣聯合編隊抵達金門料羅灣時,有北京的命令才能開火。葉飛不放心,又通過總參作戰部部長王尚榮向毛澤東請示:我們不打美艦,但如果美向我開火,我們是否還擊?毛澤東回答:沒有命令不准還擊。8日上午美國再次派出1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為蔣運輸艦船護航,侵入我金門、廈門海域。葉飛迅速報告,毛澤東當即下令開炮。12時43分全線所有炮群同時開火,集中轟擊蔣運輸艦船和料羅灣碼頭,延續5個多小時,打出炮彈2萬餘發。美艦一聽炮響,撒腿就跑,退到料羅灣以南,看著蔣艦被擊沉擊傷。11日美艦又為國民黨軍運輸艦船護航,我再次開炮,美艦故伎重演,迅即退到公海。至9月下旬,美艦多次為蔣艦護航,次次都是一炮不發退至公海。至此,毛澤東掌握了美國的全部底牌,這就是美台的共同防禦條約是有限度的,中國沿海島嶼不在其「保護」之列,以避免被蔣介石拖入與中國的戰爭。

10月初,炮擊金門進入第三階段,目標轉為「助蔣抗美」。9月30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說:美國並不認為在臺灣海峽「大規模使用武力是正確的」,只是由於國民黨堅持,美國才表示了「默許」,並沒有「贊同」,並批評國民黨在金門、馬祖部署大軍是「愚蠢」的,而要繼續駐紮下去更是「不明智,也是欠謹慎的」。杜勒斯的談話表明,美國助蔣僅限於台、澎,而無意助蔣反攻大陸,並企圖以放棄金、馬來換取大陸做出「停止武力犯台」的承諾,彰顯了「劃峽而治」的戰略意圖。杜勒斯的如意算盤是一廂情願,遭到蔣介石的憤怒回應。蔣當天即表示對杜的談話「無接受的義務」,堅決反對從金、馬撤軍,表明了堅保金、馬,從而堅保反攻大陸橋頭堡的立場。毛澤東敏銳捕捉到美、蔣矛盾。當金門島上的國民黨駐軍陷入絕境後,許多人認為這是奪取金、馬,解廈門、福州之困的大好時機,然而毛澤東卻在杜、蔣的爭吵中,看出金、馬可以作為助蔣抗美的杠杆,使之成為套在美國人脖子上的一根「絞索」。時任新華社社長的吳冷西回憶,毛澤東在杜、蔣爭吵的當天緊急召見他,指示說:經過幾個回合的互相偵察,大體可以判斷美國人要保臺灣但不一定保金門,而且有跡象顯示美國人企圖以放棄金、馬換取我們承認其霸佔臺灣。這需要研究對策。《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現在宣傳暫停,待中央決策後再說。10月3日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杜勒斯9月30日談話。毛澤東說:偵察任務已經完成。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可以設想,讓金、馬留在蔣手裏。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裏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裏,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毛澤東最後說:方針已定,還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讓蔣軍留在金、馬。這就明確了此次炮擊金門,不以奪取金門、馬祖為目標,而以打破美國「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戰略圖謀為目標,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也隨之調整為「台、澎、金、馬一併收回」。

10月5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黃克誠:「不管有無美機美艦護航,10月6日、7日,我軍一炮不發;敵方向我炮擊,我也一炮不還。偃旗息鼓,觀察兩天,再做道理。空軍必須防衛,但不出海。」毛澤東還交待「兩天中,不要發表公開聲明」。但翌日淩晨2時,毛澤東又去函:「昨天我說不發聲明,看兩天再說。隨後想了一下,還是先作聲明好,所以有告臺灣同胞書。」這天,《人民日報》發表署名國防部長彭德懷但由毛澤東親筆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文告的主旨是勸說國民黨當局認清美國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敵人,是靠不住的,解決兩岸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文告宣佈:「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10月6日起,暫時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文告發表後,臺灣海峽沉寂下來。美、蔣都不摸底,美國以為是它運用的武力恐嚇和政治談判兩手起了作用,而蔣介石則認為是「詭計」。7天期限到後,13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宣佈「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並仍宣佈「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命令》公開宣佈了「台、澎、金、馬整個地收復回來」的方針。19日,美國在蔣介石強烈要求下恢復護航,派出3艘驅逐艦、1艘船塢艦侵入金門水域。20日,福建前線部隊提前恢復炮擊,發射炮彈8000余枚,金門再陷硝煙之中。其實,提前恢復炮擊還有更深的意圖,這就是打亂杜勒斯的訪台計畫。毛澤東審閱關於恢復炮擊的報告時,針對報告提出的「口頭廣播完後,立即開炮」的意見批示:「口頭廣播後,隔1小時,或半小時,開始炮擊,較為適宜。」表明恢復炮擊並不是針對國民黨,而是警示美國人的。杜勒斯21日赴台,原打算親自壓蔣撤出金、馬,配合美國壓中國放棄對台使用武力,以造成「劃峽而治」的既成事實。但這一輪炮擊金門打亂了杜勒斯的陣腳,不得不同意蔣介石堅守金、馬的要求,在「聯合公報」中寫下了「雙方僉認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禦上有密切關聯」。

21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他在會上說:這次杜勒斯跑到臺灣去,是要蔣介石從金、馬撤軍,以換取我承諾不解放臺灣,讓美國把臺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蔣介石不答應,反而要美國承擔「共同防禦」金、馬的義務。倆人吵起來,結果各說各的,不歡而散。這說明我們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聯蔣抗美。我們不登陸金門,但又不答應美國的所謂「停火」,這更可以使美蔣吵起架來。我們的方針現在仍然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更可以寬一些,以利於蔣介石抗美。我們索性宣佈,只是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據此,會議作出了「隔日打炮」的決定。26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撰寫、署彭德懷名的《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文告明確表達了助蔣抗美的意向。31日中央軍委下達指示:「今後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使國民黨軍人員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動,曬曬太陽,以利其長期固守;逢單日可略微打一點炮,炮彈一般不超過200發。」從此,金門炮擊作為戰役性行動告一段落,轉入隔日打炮的階段。毛澤東說:從軍事上看,這似乎是開玩笑,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但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這樣打。

(黃迎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