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巢引鳳 以商引商 揭秘1985年首家入廈台企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末,大陸進入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同時,大陸對台政策也發生重大轉變,從力主「武力解放」轉為積極爭取「和平統一」,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一頁,也為兩岸經貿關係台商赴大陸投資創造了條件。上世紀80年代初期,台商開始以「外商」名義或較為低調的方式進入大陸投資。但由於兩岸關係尚處於對抗時期,臺灣方面對兩岸經貿往來限制嚴格,更未開放台商投資,因此台商對大陸還處於試探期,投資主要集中在地緣與文化相近的福建沿海地區,投資數量有限。

有據可査的第一個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是高新平,而他當時的投資首選地,正是廈門。1985年,高新平將生產導電矽橡膠的產業轉移到廈門,開始他在大陸的事業第二春。

廈門是登陸發展首站

「1985年4月初,我第一次來廈門,看至廈門講的閩南話跟臺灣都一樣,整個風俗習慣也一樣,我就很有興趣。又在僑領唐裕先生在新加坡辦的一次宴會上,我聽到了廈門市政府考察團的介紹,特區的藍圖讓我更心動了。」高新平對三十多前發生的那一幕記憶猶新。1985年4月底,他便來廈門考察,並受到時任廈門市長鄒爾均的熱晴接待。他對廈門特區未來的發展與建設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發現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廈門充滿了無限商機。

這一次考察,讓高新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離開廈門後,高新平當即回到家裏,與母親商量投資廈門的意願。在徵得母親的同意後,高新平於1985年7月第二次來廈門時,便申請註冊了廈門三德興工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導電硅橡膠,三德興由此成為廈門第一家台商獨資企業。

「說實話,租用廠房,雖是抱著投石問路的心態,但我廈門的發展前景也相當看好。當時我在湖里租下了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首期投資50萬美元,1985年11月正式生產,共有61名工人。」談起來廈初期時的情景,高新平如是說。

後來的事實證明高新平登鷺投資眼光是精准的。三德興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開始產生效益,企業不斷增資擴產。1987年,事業不斷蒸蒸日上的他,便在湖里買下1萬多平方米的土地建設新廠房,到了1990年,他在廈門的投資已增資為500萬美元,並發展成當時世界最大的導電硅橡膠工廠。

事業上一路凱歌局進的局新平,隨後便以廈門為根據地,把在大陸的產業觸角延伸得更加廣闊,1990年以後,他先後將產業拓展到江蘇、廣東及天津,1991年他在江蘇南通投資建立了他在大陸的第二個導電矽橡膠廠,又在廣東東莞、天津建立他的第三和第四個導電硅橡膠廠。隨後,他便將企業在新加坡掛牌上市。

1992年,經過朋友介紹,高新平又將投資目光轉到龍岩,投資當時正在崛起的水泥行業。好事多磨,1992年他在龍岩申請批下的水泥廠,翻1997年才開始正式投產,而原本預計投資6000萬美元的水泥廠,最後投資額達到近1億美元。這也是高新平在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光從礦山到廠區的輸送皮帶就達10.36公里之長。

此外,他還在安溪、南通、蘇州等地投資酒店行業,在上海蓋了一幢大樓。如今,高新平一手創辦的三德興集團在大陸總投資額已超過5億美元,其投資範圍從廈門向福建省其他地方及廣東、江蘇、山東、上海等地延伸,產業涉及水泥、塑膠、造紙、房地產、酒店等。

令人遺憾的是,就在記者採訪完高新平一周後,高新平因病溘然長逝。在兩岸開放三十周年之際,這位「廈門特區第一人」在臺灣的家中走完了自己73年的人生路。

尋找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上世紀80年代,是臺灣經濟迅速騰飛時期。在臺灣成功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的同時,地域狹小、勞工短缺、土地成本上升等問題隨之產生,成為許多事業走在上升期、尋求增資擴產的企業家們幸福的煩惱。1987年臺灣股市遭遇股災之後,臺灣經濟遭遇結構性的發展瓶頸,傳統產業首先受到衝擊,其後又甶於自身市場格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不可避免的弱點,整體產業都面臨困境。正當這時,兩岸開放交流,為台商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和著力點,也讓他們的事業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甚至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向記者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大陸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同時,大陸對台政策也發生重大轉變,從力主「武力解放」轉為積極爭取「和平統一」,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一頁,也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及台商赴大陸投資創造了條件。

臺灣「眼鏡大王」吳進忠早在1969年便開始創業,天生具備敏銳商業嗅覺和憂患意識的他,在短短20年間打造了屬於自己的「眼鏡王國」。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臺灣企業外遷浪潮興起,吳進忠也重新考量了自己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當時有不少臺灣企業家選擇「南下」,到東南亞開疆拓土,尋找事業的第二春。但吳進忠並沒有隨大流,商人的直覺讓他把目光瞄準了改革開放春風拂地的大陸。1987年,兩岸開放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吳進忠認為「西進」的時機到了。1989年7月,他首次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當年9月,他在廈門市杏林成立來明工業(廈門)有限公司,成為首批來廈投資的台商之一。

雖然廈門是經濟特區,但當年的營商環境大陸幾大主要城市相比並無優勢,為何對廈門情有獨鐘呢?吳進忠表示,雖然廈門當時的城市基礎建設確實還比不上北上廣,產業配套也不夠完善,但還有兩個原因促使他在綜合考量後還是選擇留在廈門不走了。一是廈門經濟特區的政策優惠,尤其對台商的政策優惠力度之大;二是廈門離臺灣實在太近了。「當時兩岸剛剛開放,往返還要繞道香港、澳門、日本或是東南亞,而我預測交流的大門打開了,就關不上了,直航是遲早的事。後來近30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證明了我當時的判斷。」吳進忠說。

有趣的是,當越來越多早期台商登鷺創業,不知不覺間他們也成為了廈門吸引後來台商過來投資的重要因素,這便是所謂的「以商引商」。廈門日月谷溫泉度假村,坐落於廈門天竺山麓,山巒環抱、景色綺麗。然而在其2003年開業前,所處在的海滄東孚鎮還處於未開發狀態,而台商陳信仲考察後發現這裏的天然泉眼寶貴資源,進而大刀闊斧地投資興建,將其打造成大陸首家同時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五星級旅遊飯店的溫泉度假村。「在日月谷建成之前,周邊的台企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接待客商,我們的到來幫他們解決了應酬招待的一大難題。後來又有更多台商因為我們的到來而願意來廈創業。」陳信仲說。

1987年7月,臺灣當局解除外匯管制,允許企業對外投資,為台商間接赴大陸投資創造了條件。同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台商紛紛以探親名義赴大陸考察或尋找投資機會。實際上,第一批台商正是在第一波回大陸探親的臺胞當中。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於1988年6月及時公佈了「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為台商赴大陸投資提供了法律保障與政策條件。隨即便是不斷掀起的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台商登陸潮」。此後30年間,台商的腳步從以廈門為代表的大陸東部沿海,逐漸踏至廣大的中西部「墾區」。

「儘管,中間出現的一些風波讓外商大陸投資出現撤資或觀望現象,但頗具遠見的台商卻借機加快對大陸投資步伐,特別是臺灣大企業家王永慶赴大陸考察活動及大型投資計畫,對台商赴大陸投資起了重要的示範作用,逐漸形成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一次熱潮。」王建民說。據大陸相關部門統計,1989年,台商對大陸投資專案計540個,協定金額達5.5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5億美元,相當於前幾年之和。

立業成家在鷺島

1987年的廈門,經濟特區剛剛成立不久,一切都還顯得有些落後,這是當時大陸各大城市的常態。那些在島內早已功成名就的台商,冒著多大的風險登鷺投資可想而知。坦率地說,當時他們看重的是如何在這片新興市場裏攫取更多的利潤。廈門之於他們,只是純商業考量後做出的判斷,卻不是生活的地方,更不是一個「家」。

但隨著廈門對台商的接納度越來越高,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時,台商眼中的廈門,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在廈門投資、創業的台商紛紛舉家遷至廈門,有的甚至在大陸尋找到了人生伴侶,一^又一^兩岸融合的真實故事,者獻陸上演。

上世紀90年代初,謝蒼發作為最早一批登鷺的台商,來廈成立了廈門華信混凝土工程開發有限公司。當時廈門正處於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土。在臺灣已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謝蒼發來到廈門後如魚得水,迅速站穩腳跟。兩年之後,謝蒼發將妻兒全部接到廈門。時年7歲的謝宗翰,整個學生時代都在大陸度過。

「除了到上海讀大學和回臺灣服兵役的幾年,我從小到大都在廈門,反倒對故鄉高雄比較陌生!」

與謝宗翰的成長同步,廈門華信混凝土工程開發有限公司也飛速發展。普通民眾可能對這家公司感到陌生,事實上,它是廈門許多市政工程的「幕後英雄」。海滄大橋、環島路、人民會堂、廈禾路、BRT工程……使用的均是華信混凝土。「自家公司的產品二十多年來能夠持續為廈門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讓我們感到與有榮焉。」謝宗翰表示。

大學畢業後,謝宗翰回到廈門,娶了廈門女孩為妻。不過,這位有個性的台商二代,並未選擇回家接班,而是選擇用另類的方式扮靚第二故鄉廈門。

位於海滄大橋下的牛頭山公園,原是東渡附近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從2017年5月28日起,這座市民公園新開闢了一座氣球主題館,這也是廈門首個以氣球文創為主題、面向親子活動的展館。它便是謝宗翰獻禮第二故鄉的最新力作。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他深知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氣球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一次主題,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同時培養國際觀,寓教於樂。

類似謝蒼發、謝宗翰這樣兩代台商接力在廈打拼的例子並不少見。台商投資大陸經歷了幾個分水嶺,從最早集中在代工生產的傳統產業,到第二個十年的臺灣晶片業西進,再到如今臺灣文創、服務業者紛紛登陸,如今台商登鷺已經進入3.0時代。我們很難計算在過去的30年中,究竟有多少台商被大陸的活力和商機所吸引,離鄉背井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創事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越來越多的台商像謝氏父子倆一樣,最終把事業和家都選在了廈門。

廈台商貿交流從零開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蛻變,臺灣已經成為廈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場。截至2017年6月,全市對台貿易額達5349.28億元人民幣。廈門口岸的臺灣水果、休閒食品、酒類、圖書、大米等進口量穩居大陸第一。友達、宸鴻、東元、聯電等20多家臺灣百大企業投資廈門,台企工業產值占廈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2.5%。2015年4月21日,突顯對台特色的廈門自貿片區掛牌成立,至今已推出66項涉台試驗任務,30項涉台創新舉措。截至2017年6月,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5755個,合同利用台資154.28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01.13億美元;累計批准赴台投資項目51個,投資總額2.43億美元。

為了促進台企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近年來,廈門也推出了一系列服務措施,台企轉型升級成果顯現。例如出臺《海峽西岸經濟區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基地工作機制》等10多個廈台產業促進政策,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解決台企實際困難,為台企轉型升級和增資擴產營造良好環境。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僅對台企技術改造項目的扶持就近6500萬元。成立廈門市台商轉型基金,目前已對外投資4個專案共6600萬元。加大技改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扶持力度、鼓勵台商協會會員企業回到臺灣招募人才等。

(方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