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國曾經設立了兩個特區

在20世紀60年代前期進行的經濟調整過程中,中央採取了許多特殊而有效的措施,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渡過了困難時期。為了照顧特殊地區的發展,1965年先後設置了安達特區(今大慶市)和攀枝花特區,成為這個時期計畫工作中的亮點。

對大慶油田設立靈活管理機制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新中國在成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一直為國內石油產進不足所困擾。「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每年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石油,這對於外匯儲備不足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石油資源的匱乏,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

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在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油田,這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石油職工和全國人民。大慶油田的生產發展很快,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已累計打井1178口,擁有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3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67.3%。

1963年12月4曰,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不僅是一項有戰略意義的工作,也是一項有戰略意義的工作,需要新的思路。黨和國家對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給予了特別關注和指導。

此前,1962年6月21日,周恩來視察大慶油田時,肯定大慶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和按科學辦事的做法,並指出:大慶結合實際情況,分散建設居民點、工農村,可以做到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對生產、生活都有好處。

為了加快發展,在當時的條件下對大慶油田實行了靈活的管理體制。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1964年3月31日,石油部黨組、黑龍江省委向國務院提交《關於成立安達特區及所轄範圍的報告》。

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安達特區(注:稱安達特區人民委員會,為了保密,對外仍稱安達市人民委員會),轄地1670平方公里。11月19日,黑龍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關於安達特區機溝設置的通知》,規定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以石油工業部黨組領導為主,黑龍江省委領導為輔。

政府工作中有關企業工作以石油工業部領導為主,有關地方工作以黑龍江省政府(當時稱人民委員會)領導為主。特區政府在領導企業的同時,又行使政府的其他讓會職能。石油部副部長、大慶會戰指揮部指揮徐今強兼任安達特區工委書記,大慶石油會戰工作委員會政治部主任李荊和兼任安達市長。

1965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安達特區政府。基本實行「政企合一」的領導體制,這一體制對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加強了集中統一領導,不僅有利於統一規劃和管理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安排工人生活,而且精簡了機構和人員,提高了效率。

1979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抋准,安達特區正式更名為大慶市,撤銷了安達特區設置,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開始起步。

「政企合一」設立攀枝花特區

攀枝花位於四川、雲南兩省交界的金沙江與雅礱江匯合處,蘊藏著豐富的鐵礦資源,在當時國家強調備戰並開始大規模三線建設的情況下,攀枝花鋼鐵丄業基地成為西南地區三線建設的重點。

1964年5月15日,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指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三五計劃』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佈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他特別強調應該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鋼鐵生產基地。對於攀枝花工業地建設,毛澤東抓得很緊,曾強調:「攀枝花搞不起來,睡不著覺。」

8月日旬,毛澤東詢問李富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委主任)三線建設的情況,李富春說,攀枝花地區地理條件複雜,勘探需要時間,我們缺乏資金,籌措三線建設的投資計劃需要開會研究。毛澤東當即表示,沒有錢用我的工資。他認為三線建設的步子太慢,要求立即把三線建設好,把大工廠和科研機關搬進去。此後,三線建設加快了進度。

據薄一波回憶:1964年10月,李富春和他到西南研究確定三線建設的總體規劃。先到昆明召集西南局和雲、貴、川三省及中央有關部委的負責同志開會,傳達了毛澤東對鋼廠定址在攀枝花的意見,統一了思想認識。

攀枝花選址確定後,李富春、薄一波帶領各部委和四川、雲南省委負責人趕到攀枝花工地,確定了攀枝花建設方案。

1964年9月,第一支建設隊伍進入攀枝花,設立了「攀枝花工業基地臨時領導小組」,受中共西南局三線建設籌備小組領導,負責現場工作指揮。隨著建設工作的迅速開展,建設任務越來越重,臨時領導小姐的領導形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64年12月下旬,臨時領導小組將這一情況向中共西南局作了匯報,要求盡快建立權威的現場領導指揮機構。

1965年1月6日,冶金工業部部長呂東給薄一波並李富春的《攀枝花建設的最近情況報告》,提及攀枝花建設的指揮問題。薄一波批注:我意仍應月一個頭,即冶金工業部統一搞。不搞形而上學多頭領導了。

1月7日,薄一波批轉報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時任中共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圈閱。周恩來閱後批示:「已與富春、一波、秋里、谷牧等同志談定,西南三線建設,凡已定規劃經中央批准的,即由國家經委負責抓緊進行。攀枝花建設指揮部歸冶金部。」

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關於成立攀枝花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攀枝花工業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不久,周恩來就《攀枝花工業基地工作進展與問題》中提出的幾個問題,分別告有關部門幫助解決,並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區政府仿大慶例,政企合一,成立黨委,由冶金部黨委為主,四川省委為輔實行雙重領導。」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復》,指出:「為了保証攀枝花地區的工業建設,統一安排生活供應、文教衛生、治安保衛等行政管理工作,直基本上採取大慶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有關企業工作以冶金部領導為主,有關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為主……特區區長人選,請西南局同冶金部商量後報中央審批,副區長及其他幹部配備,由西南局同冶金部商定。」

中央解決特殊時 特殊問題的智慧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西南建設體制問題的決定》,主要內容有:凡是在三線一個地區建設的重大綜合項目,都應採用大慶經驗,即集中領導、各方協作的辦法,以中央主管部為主,負責統一指揮,統一管理,有關各省、市、區和各部門協助進行。

《決定》任命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徐馳為特區黨委書記兼總指揮,冶金工業部基建司司長李非平為第一副書記兼第一副總指揮。

1965年3月20日,徐馳在特區科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西南局對攀枝花工業基地建設的指示,宣布成立攀枝花建設指揮部、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辦公地點設在渡口工地,即日起開始辦公。

3月23日,徐馳在《關於今年工作的安排和極待解決的幾個問題的請示》中,向中共西南局提出:「攀枝花特區這個名義,只能對內使用。還需一個公開始義,以便政府掛牌、出公告、職工通信及物資發運等使用。建議用渡口礦區,作為公開名議。」

4月20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請示國務院,提出將「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更名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4月22日,國務院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攀枝花特區改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人民委員會改名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

5月15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向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下達了《關於成立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攀枝花特區從此改稱為渡口迌。

安達和攀枝花是新中國第一批採用特區體制管理和建設的城市,其建設充分反映了60年代的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特區所在地區成為當時國家建設的重點。兩個特區的設立和建設,為建設國家重點保障的大型工業企業基地,走出了一條運用靈活方法發展工業的新路

(姜長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