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通婚:「三通」外的「第四通」

從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人民赴大陸觀光探親以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已有超過32萬對跨越海峽的愛情開花結果。在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前,「通婚」這一先於「三通」開始的「第四通」早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連接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老夫少妻的老兵婚姻

20多年來,兩岸婚姻的發展和變遷折射出時代光影的變化。最早的兩岸婚姻是從「老兵婚姻」起步的。

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人民赴大陸觀光探親,借此機會,國民黨老兵形成了一股返鄉探親潮。很多國民黨老兵離開大陸時沒有結婚,到了臺灣之後由於行政命令、族群隔離、收入微薄等種種原因,在臺灣也沒能結婚。家鄉的親友看到這些來自臺灣的老鄉還是孤身一人,便熱心地做起了「媒人」,幫其找個能夠在晚年陪伴其說話聊天、照顧生活起居的伴侶。

早期的「老兵婚姻」,除了以「大陸女性加臺灣男性」為主之外,「老夫少妻」是另外一個特徵。按照臺灣「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統計,在兩萬多對的老兵婚姻中,男性的平均年齡要比女性大26歲左右。

除了因年齡和成長環境差異帶來的溝通上的困難,由於當時兩岸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臺灣社會普遍對這些來到臺灣的大陸配偶抱有偏見,認為她們是「來臺灣佔便宜的」,很多人用帶有歧視意味的稱呼——「大陸妹」來稱呼這些大陸新娘。在政策上臺灣對大陸新娘也存在頗多歧視,她們來到臺灣八年後才能申請身份證,如果丈夫去世了,她們不能繼承丈夫的房產,存款也不能超過200萬元新台幣。

因此,這些老兵婚後的生活條件往往非常艱辛,老兵的月收入一般是在2萬~4萬新臺幣之間,這個收入供一家人使用,必然是捉襟見肘。很多大陸配偶在臺灣取得身份證之後,能夠工作的少之又少。根據「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統計,這些老兵娶的大陸新娘,有88%的人在臺灣沒有工作,有臨時性工作的只占8.3%,有經常性工作的更是只有3.7%。

婚姻形態折射時代變遷

隨著兩岸交流的進一步緊密和深入,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大陸經商、旅遊,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兩岸民眾克服了距離的限制,臺灣方面也出現了專門以介紹兩岸婚姻為主要業務的仲介機構,兩岸婚姻的數量在各種力量的推動下不斷增長。

隨著大陸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兩岸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的差異不再像過去那樣懸殊,兩岸婚姻的形式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根據臺灣方面的研究,兩岸婚姻中「為愛跨海峽」的婚姻漸成主流,通過結婚「提升生活品質」的功利化色彩逐漸減弱。「臺灣女樂嫁大陸男」的兩岸婚姻漸漸增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兩岸家庭選擇在大陸定居。

兩岸婚姻數量日趨理性,大陸新娘維權意識增強。從統計資料上看,兩岸婚姻數量在2003年達到歷史最高峰——34685對,2004年開始逐漸滑落,自2008年起穩定在毎年約12000對的水準上。同時,與早期的「老兵新娘」相比,近年來嫁到臺灣的大陸女性知識層次更髙,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更強,更願意組織起來為自己爭取權益。兩岸婚姻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日趨理性健康。

校園情侶將成兩岸婚姻中的新生力量。2008年臺灣第二度政黨輪替之後,兩岸交流速度加快。臺灣當局2010年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求學的政策,使得因在大學校園裏共同求學而相知相戀的兩岸情侶越來越多。在幫助大陸同學適應臺灣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兩岸的年輕人擦出了很多愛情火花。可以預計,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學生赴台求學,兩岸婚姻的數量有可能再次出現大幅增長。

辛苦的兩岸婚姻

兩岸風俗文化、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使得跨越海峽的婚姻需要更多的磨合和包容。從相知、相戀、相守到白頭偕老,兩岸聯姻的家庭需要面對比普通家庭更多的問題和障礙。

第一重障礙是誤解和不信任。由於過去兩岸曾經長期敵對,兩岸民眾缺乏瞭解。因此,兩岸情侶們需要克服來自社會、親友們種種誤解而帶來的巨大壓力。早期,兩岸人民生活水準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當時臺灣一些不良的婚介公司,打出「二十萬娶得美嬌娘」、「不滿意可退換」等婚介廣告,使得在臺灣民眾眼裏,「大陸新娘」到臺灣來就是圖個好生活,早期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為此需要忍受很多社會歧視。今天,臺灣仍把物美價廉的生菜稱作「大陸妹」。

同樣,大陸人民也對臺灣同胞有著因為缺乏交流帶來的偏見。筆者曾經訪談過一位遠嫁臺灣的大陸新娘。她回憶說,當她告知母親找了一個臺灣男朋友時,她母親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臺灣男人花心,要她趕緊和男友分手。而她母親僅是由電視劇得出此種結論。

第二重障礙是臺灣方面的種種歧視性規定。在2003年之前,大陸配偶在新婚後無法長期在臺灣停留,每年只能以「探親」的名義在臺灣最多停留半年。這意味著新婚夫妻有一半時間要兩地分隔。2003年臺灣雖然取消了上述規定,但同時又實行了新的大陸配偶入境面談制度。面談內容涉及當事人隱私的夫妻生活細節,對當事人極其不尊重。

時至今日,臺灣的很多法令規定仍然存在對大陸配偶的歧視性規定。比如大陸配偶婚後六年才能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而其他外籍配偶只需要四年;外籍配偶入籍之後就可以擔任十一職等以下級別的公務員,大陸配偶必須入籍滿十年才有資格擔任公務員。此外,大陸配偶在臺灣不能加入工會,在配偶婚前子女收養、取得不動產的權利上也要比其他外籍配偶受到更多的限制。

第三重障礙是社會網路的缺失。一般大陸新娘到臺灣都是隻身一人,無親無故,原來的社會網路和社會支援系統都被切斷。如果她們遇到夫妻不合甚至家庭暴力等問題時,往往是無處求援。如果想要離婚,馬上又面臨無法在臺灣居留、被迫與子女分離的問題,所以很多大陸新娘只能忍氣吞聲熬年頭,等取得身份證之後才敢離開痛苦的婚姻。

另外,大陸配偶到臺灣,還必須跨過很多其他的障礙。比如臺灣只承認大陸41所高校的學歷,很多大陸配偶來到臺灣,因學歷得不到承認而影響求學就業,很多人被迫從事低層次的勞動。

抱團取暖爭取權益

近年來,大陸配偶組織起來,利用盡可能多的資源為自身爭取權益,在她們的努力下,針對大陸配偶的各種歧視和障礙在不斷減少。此外,作為她們的娘家,大陸方面也日益重視她們的生存狀態,盡可能的幫她們爭取合法權益。

來到臺灣,以前的社會網路消失了,大陸配偶們就重組新的社會網路,互相支援,共同進步。她們設立了兩岸公園論壇、大陸新娘配偶論壇等網路平臺,交換彼此的臺灣經驗和有關臺灣政令法規、醫療美容、工作休閒等生活訊息。

在努力工作之餘,大陸新娘們抱著「與其抱怨不如力爭改變」的信念,借助群體的力量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2010年2月,臺灣第164個政黨——中華生產黨成立,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臺灣的新移民族群提髙社會地位,提升就業技能。該黨以藍底紅五星為標誌,黨主席就是1992年嫁到臺灣的大陸新娘盧月香。兩年間,中華生產黨與臺北市社會局合作,為大陸新娘舉辦各種培訓班,培養她們在餐飲、美容、看護等方面的專業技能,迄今為止幫助近6000名大陸姐妹找到了工作。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中華生產黨的黨員已從成立時的2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兩萬多人,成為一股不容小視的政治力量。除了籌組政黨外,大陸新娘的配偶們也積極地為他們的愛人爭取權益,臺灣著名的為大陸配偶積極爭取權益的非政府組織「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現任會長鐘錦明和前任會長黃江南,都是因為家裏娶了大陸新娘後,投身于為大陸配偶爭取權益的工作。

另外,大陸方面也盡一切可能,為兩岸婚姻家庭提供服務。2012年6月,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在廈門成立。兩個月後,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在北京成立。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出席協會成立大會,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親自擔任協會會長,顯示出大陸方面對兩岸婚姻和在台大陸配偶權益的高度重視。協會成立一周後,竇玉沛率團訪台,深入高雄、台中、嘉義、新北等地,訪問大陸配偶家庭,並與相關機構、團體交流,為兩岸婚姻家庭提供更多、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雖然存在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和法令上的種種障礙和困難,但是這些跨越海峽的伴侶們用更大的包容心譜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相儒以沫的家庭故事。「通婚」這一「三通」外的「第四通」,已經成為推動兩岸融合的重要力量。

(于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