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彈」隱姓埋名的「五廠三礦」

作為共和國「兩彈」工程的重要支撐,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放棄在城市中相對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全國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由於工作內容嚴格保密,這些廠礦除了對外名稱外,往往還擁有一個由三個數字組成的代號。

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城市

在神秘的404,建成過中國第一個軍用核反應爐,也曾造出原子彈。直至今日,這個代號404,幾乎全封閉的半軍事化小城,在公開發行的地圖上,依舊不能査詢到其確切位置。當時,他們中的許多人,自己也不清楚所從事的是原子彈事業,只是每天坐著專列進廠礦上班。對於工作的具體內容,「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當地流傳一個故出,一對夫妻在404基地的不同分廠上班,但互不知情,直到多年後偶然在廠區內的一棵樹下相遇,方知對方同是404員工。

絕密核禁地的誕生

在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上,像核城404這樣的絕密禁地還有許多。

1956年8月17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關於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協定。1958年5月31日,時任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批准了第二機械工業部上報的「五廠三礦」選點方案,即衡陽鈾水冶廠(272廠)、包頭核燃料元件廠(202廠)、蘭州鈾濃縮廠(504廠)、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404廠)、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221廠)和湖南郴縣鈾礦(711礦)、衡陽大浦鈾礦(712礦)、江西上饒油礦(713礦)。

從1958年起,「五廠三礦」陸續開工建設。隨著中蘇關係破裂,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決定暫緩提供協定規定的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有關圖紙資料,接著開始撤離在華的該領域專家。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核工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困難。

對此,周恩來最後的意見是:「他不給,我們就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為了記住1959年6月這個特殊的日子,後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代號就確定為「596」。

只有數字代碼的「五廠三礦」272廠位於湖南衡陽,是1958年8月開始興建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鈾水冶純化廠,它擔負竚從油礦石和鈾精礦中提煉二鋱化油的艱巨任務。1962年10月,272廠以郴州鈾礦的礦石為原料,生產出第一批產品。272廠提供了合格核原料,保證了後續工廠核燃料生產的需要,填補了中國核工業鈾原料生產工藝技術的空白。

202廠位於內蒙古包頭,創建於1958年,是中國軍用核材料、核燃料元件研製與生產的重點軍工企業,是中國主要的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科研基地。從上世紀50年代建廠到上世紀90年代末,202廠負責滿足國家軍工核燃料需求。2000年以後,開始發展民用生產線,製造核電燃料元件。

504廠位於甘肅蘭州,始建於1958年,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504廠先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稱為「中國濃縮油工業的搖籃」。

404廠位於甘肅河兩走廊西部,於1958年經中央批准的中國建設最早、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核工業綜合性科研生產基地。這座矗立在西北戈壁灘上的核工業基地,曾經創造出包括第一個反應堆、第一條核材料生產線在內的「核工業十個第一」。

221廠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鎮,基地始建於1958年。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在這裏研製出廠;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成功的原子彈在這裏研製出廠;1967年6月17日,中國煽炸成功的第一顆過彈在這裏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主要在這雖研製,並實現武器化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中國第一個型號核武器在這裏退役處理。

711礦是中國最早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也是全國極大的鈾礦之一,位於湖南郴縣。正是這裏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原二機部部長劉傑贊眢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712礦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袖礦藏所在地之一,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原料,位於湖南衡陽。713礦則位於江西上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