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院通過「臺北法案」  台學者指是「口頭安慰」

【香港中通社10月30日電】美國聯邦參議院院會於當地時間29日傍晚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了旨在説明臺灣維持「邦交」及提升臺灣「國際地位」的「臺北法案」。但臺灣學者認為,即便該法案最終生效,也不見得有很大的實質性效果,對臺灣而言只是一個「口頭安慰」而已。

據瞭解,美國眾議院外委會預計30日針對眾院版本的「臺北法案」進行表決,通過後將送眾院院會表決。依據美國立法程式,法案在兩院負責委員會通過後,還需要參、眾兩院全院通過並協調出一致版本,才能交由總統簽署並生效。

最終法案能否生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3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在「親台、友台」或是「反中」方面,還是挺一致的。特朗普也應該會簽署,使不使用該法案是他的權力,但只要法案生效,則是特朗普「工具箱中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拿來用。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複國同樣認為,關於「友台」的法案,眾議院比參議院更積極,因此通過的幾率很高。根據特朗普前兩年陸續通過「友台」法案,以及美國副總統彭斯近日在華盛頓發表的演講中所傳達的政策訊息,都顯示出特朗普簽署的可能性相當高,只不過他可能會在東亞峰會以及智利APEC年會結束之後再簽署。

「臺北法案」旨在協助臺灣鞏固「邦交」,呼籲美國行政部門針對或與臺灣「斷交」的國家進行制裁;另外,該法案還要求美國政府指示與協助國際組織支援臺灣,意在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

對此,陳一新認為「都沒有用」。他分析稱,其實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早在4月就提出來會利用「工具箱裡的所有工具」,來幫助臺灣抵抗大陸的外交壓力,包括以「千禧年挑戰合作計畫」來暗示所羅門政府,若與大陸建交將會發生債務、資金不透明的問題,影響該國在計畫中的評比,但顯然用處不大。

「當然,不是說美國的幫助全無用處。」陳一新說,9月份臺灣連失兩個「邦交國」的確也是臺灣「外交」戰術上的失策,但也能看出來美國對臺灣「邦交國」的援助或支持,抑或是採取施壓措施,都沒有用。

陳一新強調,其實在失去兩個「邦交國」後,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和日本駐台代表沼田幹夫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兩岸重啟對話機制,意思就是兩岸問題一定要臺灣自己解決,光靠美國或者日本的幫助用處不大。不論是臺灣的「外交」還是其「國際地位」,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兩岸關係如何,「解鈴還須系鈴人」,臺灣要想辦法和大陸改善關係才行。

因此陳一新認為,「臺北法案」本身是口惠而實不至,即便美國哪一天真的用了,也不見得能幫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