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溫度計——澳門社區家庭服務中心一瞥

在位於澳門氹仔的一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裡,高女士正在陪7歲的兒子上語言訓練課。2015年她兒子被確診為重度自閉症。

4年來,她每週一次送兒子到這裡接受訓練,風雨無阻,幾乎未曾落下一節課。從最初的口肌訓練,到發音,再到字、詞、句子,以及情緒訓練,兒子的每一點進步,高女士都看在眼裡。

「今年我兒子終於開口問我問題了,有時候會問爸爸去哪裡了,有時候會說玩具在哪裡。那一刻,我覺得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她說。

服務中心位於鬧市區的一棟公寓樓裡,面積約1400平方米,主要為澳門居民提供家庭生活教育、社區教育及輔導,還為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提供早期初步辨認、兒童成長訓練、家長支援,以及專業治療服務。

除了接待和辦公區域,其他空間根據教學需求的不同被劃分為小教室或活動室,分別取名為開心園地、遊玩地帶、兒童王國、成長加油站等。

「當家長髮現子女在成長髮展或學習能力方面出現差異,會感到擔心和焦慮。在這裡,家長可以在情緒、資源、管教和訓練等方面得到支援,從而協助子女健康愉快成長。」中心主任徐曉彤說。

在中心入口處,人們可以免費領取各種資料,其中一份這樣寫道:假若兒童出現失眠、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怕黑、發脾氣、焦慮、經常哭泣、做噩夢、經歷創傷事件、尖叫等情況,可嘗試與中心社工聯絡。

這份名為《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服務簡介》裡提到,兒童除了能在遊戲中得到樂趣外,還可以通過遊戲來自然地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及需要。服務對象為3到12歲兒童,不收取費用。

「整個過程以兒童為主導,他們自由選擇心儀的玩具來玩,工作人員從旁陪伴及聆聽,協助兒童把內心世界及感受表達出來,抒發心中的困擾及創傷,從而化解負面情緒,強化心靈。」工作人員李婉心說。

據介紹,服務中心所在社區的雙職工家庭較多,收入在澳門處於中上水平,孩子白天一般交給保姆照顧。隨著物質的豐富,更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

服務中心共有690名註冊會員,10名專業社工。除了針對性的療愈課程,在中心每週組織的諸多興趣小組和親子活動中,社工能夠近距離接觸兒童,若發現異常,會及時給家長提供建議。

「這裡的設施和活動是對全體公眾開放的,你會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來玩,學生放學了也會到這裡讀書。通過吸引更多人來這裡,有助於來尋求支援的家長和兒童放鬆心情,讓他們覺得自己沒那麼特殊。」徐曉彤說。

通過家庭服務中心,高女士認識了其他有相同困擾的家長,他們相互安慰和解壓,汲取勇氣和經驗。每年她兒子可以獲得政府18000澳門元(下同)的殘疾人津貼,特殊教育學校每年近4萬元的學費也予以免除。

據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職務主管黃柏基介紹,澳門共有36間以家庭為對象的社區服務中心,員工共400人,其中專業社工160人。去年一共服務了30萬戶家庭,跟進了200個家庭個案。

數據顯示,2018年社工局定期資助社服機構約13億元,增幅超過40%。除了家庭,還有針對兒童及青少年,康復、老人、藥物依賴、賭博、社會重返等人群的服務機構。

此外,社工局還聯合民間社會服務機構開通了24小時輔導熱線,主要面向問題賭徒及其家人,陷入困難、消極或絕望之人士,以及遭受家庭暴力困擾的女性。

回歸20年來,特區政府在社會服務方面不斷加大資源投放,由最初約1.7億元,增至2018年超過26.7億元,增幅超過14倍;受資助社會服務設施由160多間增至2018年約250間,各類社會福利服務由8萬多受惠人次,大幅提升至2018年250多萬人次,增幅超過30倍。

「基本上無論在澳門哪個地方,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找到一家社區服務中心,接待機構會根據求助者的問題,通知專門機構進行幫扶,真的像便利店一樣方便。」黃柏基說。

(新華社   曹檳、胡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