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最後日子

回顧臺灣自1945年以來的歷史,從蔣介石、蔣經國、嚴家淦、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臺灣民眾對於歷任地區領導人,民意調查支持率最高的卻始終是蔣經國。一個人,死去三十多年,卻始終被臺灣島內複雜的藍綠陣營所高度緬懷,這是為什麼?

不一樣的蔣家「接班人」

跟隨蔣經國多年的侍衛和隨從們原本以為「太子」終於晉升「總統」,應該過得好一點了,但他們很快發現,蔣經國仍然固執地堅持住在自己破爛有如臺北民房的所謂七海官邸裏。

當時,蔣經國的「總統府」七海官邸裏,到處都是發黴的牆壁和破裂的牆紙,就連椅子把手也失靈了,沙發用了三十多年都不捨得換。由於「總統」官邸牆壁破裂,一到下雨時節,「總統府」就經常開始漏水,以致侍衛們不得不用三夾板擋住牆壁破口,以免雨水滲透進來。

當時,蔣經國的糖尿病越發嚴重,為了讓蔣經國加強鍛煉,醫生建議在七海官邸裏建個游泳池,沒想到蔣經國馬上反問說:「臺灣幾家有游泳池?」此後這事再也沒人敢提。

1948年在上海「打虎」失敗後,蔣經國最終跟隨父親蔣介石敗退台灣。1950年到1978年,蔣經國走遍了臺灣全島320個鄉鎮,他喜歡穿夾克衫、軍褲,臺灣經常下雨,他經常卷起褲腿就涉水而過,讓一邊西裝革屜的其他官員進退兩難。他也經常甩掉隨從,不經安排就直接到工廠、農場等一般人家訪問,渴了就像工人一樣嘴對著水龍頭喝水,餓了,隨手抓個饅頭就啃,或者直接在路邊小飯館買個盒飯就開吃。

對於百姓的艱苦生活,蔣經國也通過上山下鄉大量走訪得到了第一手的資訊。1960年代,在有一次訪問臺灣屏東的一位癱瘓榮民(即退役、負傷的、國軍官兵)後,蔣經國在隨身帶的小日記簿上寫道:「如何為他們建築病房?如何為他們增加一點設備?如何為他們做一種適用的椅子?如何為他們建一種適用的廁所和衛生設備?如何為他們洗衣服、縫補衣服?這些是小事嗎?絕不!假如連這些應做、能夠做的事,尚且無動於衷,那麼,什麼‘救同胞、救人類’的願望,實在都是空話。」

「老百姓能吃什麼,我就能吃什麼。」

為了省錢,蔣經國早餐經常只有一杯咖啡和幾片烤麵包,他也從來不吃宵夜和點心。他七海官邸,冰箱用了三十多年也從來不換,頭頓沒吃完的菜,一定會留著下一頓加熱再吃,水果爛了,蔣經國全家也經常是削一削照吃不誤。而他的衣櫃裏,換洗的衣服永遠只有那麼兩三套,他的俄羅斯妻子蔣方良看他穿著實在破爛,給他買了雙皮鞋,就被蔣經國責駡是「浪費」。

蔣經國的秘書馬英九回憶說,有一次他陪蔣經國下鄉考察,在路邊一家小店吃牛肉麵,筷子上有很多蒼蠅,馬英九就想拿去消毒,沒想到卻被蔣經國制止了,蔣經國說:「老百姓能吃什麼,我就能吃什麼。」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慘痛經驗,也促使蔣經國更加厲思反省。1972年蔣經國當選「行政院長」後下鄉訪查,聽到農民說高官巨賈們吃一桌好的酒席,等於我們農民半年的勞動收入。」蔣經國聽到後非常痛心,回到後主持行政院會,立馬通過公務員十項革新,制定《貪污治罪條例》。

當年第一年,蔣經國就將行政院內涉足夜總會、舞廳、酒吧、酒家等非正當娛樂場所的963名公務員擒獲處理,他還將自己涉嫌貪腐的表弟、曾經擔任蔣介石機要的「行政院」人事局局長王正誼遞送檢查機構判處無期徒刑,自始至終真正是「老虎蒼蠅一起抓」

力推「十大建設」

1956年,為了打通橫貫臺灣南北的中央山脈,促進臺灣東西部的人流物流,蔣經國耗時數年,深入海拔兩三千米的叢山峻嶺,穿著芒鞋、拄著竹杖,脖子上掛條擦汗的白毛巾,帶著眾多探險小隊不斷披荊斬棘、勘察公路建設。在他的主持建設下,1960年臺灣東西橫貫公路通車,極大促進了臺灣經濟發展。

在意識到臺灣已從政治「戡亂」進入到經濟建設時期後,當時已經當選「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力推在臺灣進行「十大建設」,建設了包括南北高速公路、西線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台中港、蘇澳港和中正國際機場、煉鋼廠、大造船廠等在內的十大工程。

1970年代的臺灣尚不富裕,「十大建設」資金缺口很大,需要建設資金2000億元台幣,其中40%需要借貸。當時臺灣島內質疑聲浪非常大,臺灣「經濟教父」李國鼎等人甚至多次與蔣經國發生爭執,並批評「十大建設」是「好大喜功」,但著眼于臺灣長遠發展,蔣經國以遠見卓識力排眾議說:「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蔣經國1972年開始「主政」臺灣時,臺灣剛剛喪失了聯合國代表權,與美國和日本的外交關係在大陸的攻勢下也岌岌可危,加上1973年爆發世界石油危機,臺灣政治經濟一度面臨困境。蔣經國當時接手的,無疑是一個「爛攤子」,但在蔣經國的領導下,臺灣人的人均年收入,從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的480美元,到蔣經國去世時的1988年,一路高漲到了5800美元,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成為世界經濟轉型中的經濟奇跡之一。

「本土化」運動「革新保台」

蔣經國有功於臺灣,但想殺蔣經國的人也不少。1970年4月24日,當時正在美國紐約訪問的蔣經國,突然遭遇刺客暗殺,子彈與蔣經國擦肩而過。

當時試圖行刺蔣經國的,是臺灣赴美留學生、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生黃文雄。黃文雄當時對自己的父親早年曾經因為白色恐怖入獄,一直對國民黨和蔣經國心懷怨恨。留學美國後,黃文雄迅速成為「台獨聯盟」成員,並發展成為「台獨」大佬之一。儘管黃文雄隨後被美國警方逮捕,蔣經國也建議美國警方釋放了黃文雄。但這件事也給了蔣經國極大的震撼,他後來跟心腹說:「我為臺灣如此付出,臺灣人為什麼要殺我?」

面對台獨勢力開始做大、以及尼克松訪問中國、日本與大陸建交等系列挫折,國民黨元老陶希聖甚至將其稱之為「危急存亡之秋」。蔣經國對此開始深入反思,隨後,他開始大量起用中青年才俊和臺灣本土精英,以求改變當時臺灣政壇幾乎清一色由占人口少數的外省籍精英統治的局面,希望通過啟動「本土化」運動進行「革新保台」,為國民黨的統治延續生機。

當時,蔣經國的「內閣」成員中,臺灣籍「閣員」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謝東閩成為第一位台籍出身的臺灣省主席,「交通部」部長高玉樹甚至還是臺灣知名的黨外人士。也就是在這時候,1971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的李登輝被蔣經國看中當上了「行政院」政務委員。

此後,李登輝,成了蔣經國四處調研時必不可少的陪同,到1978年蔣經國正式就任「總統」後僅20天,李登輝就被任命為臺北市長,1981年,李登輝又被蔣經國升任臺灣省長,最終1988年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

儘管一生致力於打擊「台獨」,但蔣經國萬萬沒想到,他卻在無意中培植了李登輝這位潛伏得如此之深的「台獨」大佬。

有看錯人、例如培植李登輝的昏招,但在蔣經國提拔重用的年輕派和台籍派中,例如「臺灣省長」謝東閩、「交通部」部長高玉樹、繼任「臺灣省長」林洋港、國民黨後來的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都是在此一時期被蔣經國提拔重用的青年才俊和台籍本土精英,而他們也不負眾望,日後成為助力臺灣經濟崛起的政壇精英。

堅持一個中國

儘管臺灣經濟日益崛起,但蔣經國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到了1970年代末期,當時蔣經國的糖尿病越發嚴重,由於經常打胰島素,他的手臂到處都是針孔。由於服用太多西藥和安眠藥產生副作用,蔣經國的左眼也血管破裂,視力幾乎全部喪失,僅靠右眼維持,加上幾十年長期上山下鄉奔波勞累,他的腿疾也越發嚴重,最終發展到只能依靠輪椅出行。

此前,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儘管偏居臺灣,但卻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對台獨勢力的打擊也毫不留情。從1960年代起,蔣經國甚至多次公開抨擊「我是臺灣人」的說法,蔣經國告誡臺灣人說:「有一個人去國外旅行,海關問他是不是中國人?他說:不是,我是臺灣人。這算什麼?……今天我們1600萬中國(臺灣)人,明明是黃帝的子孫,而自己竟然否定自己是中國人,天下還有比這個更可羞恥的事情嗎?」「中國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黃帝的子孫……我們必須確定這一原則。」

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一任「總統」

在生命的倒數第三年,1985年8月,蔣經國在接受美國《時代》週刊採訪時突然表示,他自己沒有意願讓他之後的蔣家人接班。消息傳開後在海內外引發震撼。當年12月25日,蔣經國在一次會議上撇開預先準備的講稿,公開宣佈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一任「總統」。

鑒於國民黨的主動改革態勢和日益開放的政治空氣,1986年9月,臺灣島內反對派人士齊聚臺北圓山飯店,組織發起成立「民主進步黨」,即後來的台獨標杆民進黨。當時,臺灣的情報部門馬上向蔣經國遞上了一份抓捕名單,但蔣經國卻拒絕批准,他並且說:國民黨過去「太驕傲、太自負」,「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體制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

對此,國民黨內部的「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們開始憤怒地聲討這是「叛國、叛國」,以國民黨右派為主的「鐵血愛國會」等也寫出血書,要求國民黨當局逮捕台獨和民權分子。

有些國民黨大佬也向宋楚瑜抱怨說經國太軟弱了,他應該像他爸爸,把他們「反對人士」丟到海裏去!

蔣經國對於反對運動的「放縱」,也使得國民黨內人士非常不安。為了穩住局勢,1986年10月,離開臺灣已達10年之久的宋美齡特地返台,並在原來蔣介石的總統府士林官邸住了下來。宋美齡還不時邀請黨政軍要員前來談話,。在宋美齡看來,蔣經國年齡大了開始控制不住局勢,而對於躍躍欲試的台獨和民權分子,宋美齡甚至刊文說:「狂蘂野心分子想要的是從混亂中圖利而不遵循法律和秩序。

對於以宋美齡為首的國民黨右派試圖維持「舊秩序」的做法,也刺激著蔣經國加速改革。1986年,當時已經76歲的蔣經國大部分時候難以走下病床,即使下來,也必須依靠輪椅。而蔣經國當時的左眼已經接近全盲,右眼視力也已非常有限,下屬們給他準備的文件文字,必須達到一英寸大他才能看得見。

為了趕在自己生命終結前完成改革,1986年10月1日,蔣經國在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Graham女士時,直接公開表示,臺灣「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後來,當時擔任蔣經國秘書和翻譯的馬英九說:當聽到蔣經國親口說出將開放黨禁和報禁時,「我當即被一股我們正在創造歷史的電流擊中!」

蔣妻窮得連買張回俄羅斯探親的機票錢都沒有

為了趕在自己生命終結前進行改革,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正式宣佈解除在臺灣實行了38年的「戒嚴令」。隨後,臺灣島內的黨禁和報禁也開始放開,從此臺灣政局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當時,77歲的蔣經國不斷往返於官邸和醫院之間,生命已進入最後階段,但他仍找來自己的親信、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說:

抗議者們甚至還開始焚燒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甚至有人向國民黨中央黨部庭院扔了一枚炸彈。儘管「警備總部」再三促請蔣經國批准他們逮捕幾位民進黨人士,但蔣經國依然不肯同意。相反,他甚至還下令釋放了十三名政治犯。

1987年9月16日,蔣經國又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佈將開放大陸探親,以求打破台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當年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開放探親登記,原預定於當天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當天凌晨時就已人山人海,第一天登記人數就達到了1334人。開放後六個月,登記前往大陸探親人數更是高達14萬人。

就在逝世前半個月,1987年12月25日,蔣經國不顧幕僚勸阻,坐著輪椅出席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行憲紀念日大會」。結果民進黨在現場拉白布條、摔桌子抗議並高喊「老賊下臺」。蔣經國對此相當鬱悶,他後來對郝柏村說:「一輩子為臺灣付出,卻在油盡燈枯時受此羞辱,真是于心何忍。」當時,有的國民黨大佬提出應該重新進行戒嚴管制,但蔣經國卻說:「我能忍,你們不能忍嗎?」

1988年,蔣經國去世。消息傳開後,當天,臺灣全島鮮花銷售一空。

由於他一生廉潔奉公、沒有留下遺產,一直到他去世後人們才發現,他的俄羅斯妻子蔣方良甚至窮得連買張回俄羅斯探親的機票錢都沒有。2004年,僅靠著撫恤金艱難度日的蔣方良在落寞中去世。

(艾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