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國迎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中國各地各部門學習中國共產黨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是最近的時政熱點。

近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已亮相31個省份,其中有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包括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以及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

除了走進各省市區,還有一部分中央宣講團成員走進教育系統、國資國企系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宣講。

與此同時,包括中共政治局高官在內的多名高級領導幹部,連續在《人民日報》密集發表文章,聚焦的主題都是五中全會。這些文章被認為針對性很強。

新冠疫情、中美博弈、全球經濟衰退,特殊的背景下,中國的這次政治會議備受關注。據新華社報道,出席這次全會的有198位中央委員,166位候補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委和有關方面負責人列席會議。中共十九大代表的部分基層官員和專家學者也列席會議。

五中全會預計中國2020年GDP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且高度評價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上,還正式推出了下一個五年規劃建議,並出臺了前所未有的2035年遠景目標。

外界評論認為,這些領域的改革和規劃,將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數年。

特殊歷史節點下出臺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開的五中全會,是一場政黨層級的會議,而非政府會議。但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因此其影響力甚至超過政府層面的一些會議。

按照中共黨章要求,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進行工作彙報,接受監督。

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形成政治傳統,每次黨代會後要召開7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次全會也有不同的任務。根據以往慣例,「一中全會」和「二中全會」,分別為黨內和政府的人事安排;而歷届「三中全會」往往聚焦經濟問題,重大經濟改革措施經常在此時出臺,因此較受關注;「四中全會」則以黨建為主;「五中全會」一般會審議下一個五年計劃。

最近幾十年,中共歷届「五中全會」經歷了從側重組織人事到聚焦國民經濟的轉變。

比如1980年2月召開的十一届五中全會,議程專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議程包括討論和通過關於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討論和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討論《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增選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和通過關於成立中央書記處的決議等。1985年9月召開的十二届五中4會增選和調整了中央政治局的人員組成。

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會開始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這次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全會認為,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是克服當時經濟困難,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

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自此之後,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的建議成為每届五中全會的重要任務。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五年計劃」也由此改稱「五年規劃」。

作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向標,五年規劃關平整個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十四五」即第14個五年規劃。回溯先前的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明確指出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這些都成為舉國奮鬥的方向。

一般來說,中共中央會在7月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10月召開五中全會討論「五年規劃」,到了10月五中全會,提出對「五年規劃」的建議,這都為中國編制「五年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遵循。而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部署「五年規劃」開局工作,次年2月政治局會議討論「五年規劃」草案,3月全國兩會表決通過「五年規劃」綱要,並在下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逐個批復分領域「五年規劃」。

在中共官方語境中,「十四五」規劃出臺的吋間節點顯得十分重要,官方稱之為「『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

1997年中共十五大時,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曾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到建黨一百年(2021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2049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此後數次黨代會後,逐漸明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因此,十四五」規劃建議開篇就表示,「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意義十分重大。

經濟復蘇與中美博弈

外界輿論認為,這份代表了中共領導人執政雄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不同尋常,不僅因為中共時隔25年拋出了第二個「遠景目標」,以奠基更為遙遠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還在於其正處於中美博弈之下的複雜國際背景。

「新的五年規劃,似乎反映出兩大主題,中國經濟復蘇以及減少美國的影響。」一家跨國資產投資公司的高管對記者表示。而這亦被視為「十四五」規劃的另一重意義,官方表述為「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

根據中共官方說法,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時代背景不同、挑戰機遇不同、目標任務不同、路徑手段不同,這些不同之處,讓「十四五」規劃的特殊意義更為凸顯。

在十九届五中全會落幕5天後,11月3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有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磅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隨後,官方刊發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規劃建議所作的說明,披露文件出臺內幕。

「疫情使得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其對全球經濟影響多深還有很大不確定性。若疫情持續到年底甚至更長吋間,經濟損失恐難以估量,不排除有演變為第三次大危機的可能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告誡稱。

不僅僅是在經濟領域,疫情還對包括科技在內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勢必加劇大國博弈、重構世界格局和秩序。於中國而言,其面臨的挑戰不容輕視。

2020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在第三版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署名文章。李克強認為,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的情况下,對於中國這麽大的經濟體量而言,一定意義上講「穩就是進」。

在外部環境方面,李克強的判斷是: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衝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恢復正常增長水平需要時間。關於國內發展,李克強寫道,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李克強還特別提到,當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很大,需求不足制約經濟穩定恢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穩就業、保民生面臨很大壓力。

而規劃建議文件顯示,中共在保持定力的同時,突出了「變」,具有很強的應對中美博弈的意識。

關於當前世界形勢研判,規劃建議文件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呵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一方面是世界層面的「變」,這個變就是「不確定性增加」。規劃建議文件直言,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另一方面是中國自身的「變」。規劃建議文件認為,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在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背景下,中央主張「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針對中美變局,規劃建議文件還特別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要求。

例如,對國家安全的重視,規劃建議文件提出「統籌安全與發展」。五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了「第三個百年目標」,即在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目標,實現富國強軍統一。外界注意到,這是數十年來北京首次將「備戰」納入國家「五年規劃(計劃)」當中,其中的信號意義明顯。

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

在發展開放經濟的同時,強雕「雙循環」似乎是多此一舉。不過,華東師範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胡月曉認為,深究背後全球經濟發展背景和形勢變化,「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實際上是中國著力打造經濟安全性的重要舉措。

胡月曉稱,「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構建進展,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重要性不容小覷。構建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循環」新格局,不僅是新形勢下維護經濟開放性和安全性的政策指引,更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確認一一內需型經濟主導方式的確立。

「雙循環」概念,最先出現在2020年5月14曰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後,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企業家座談會等多個場合,均提及「雙循環」,強調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增添發展動力。這一概念旋即成為熱詞,被官方、業界頻繁引用。

在五中全會召開前,習近平在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再次說,要深刻認識「十四五」時期國家進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此次出臺的規劃建議文件,重申「雙循環」發展戰略,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宣稱將「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中共承諾,在未來進一步推動改革和開放。

規劃建議文件要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大背景是中國幾乎跌入冰點的地緣政治環境:科技上,美國采取極限手段打壓中國科技企業,擴容高科技制裁名單,限制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外交上,中美互相關閉領事館,互相驅逐記者;中國周邊,與印度邊境再起衝突;美國宣布中國在南海有爭議領土的主權「非法」,而澳大利亞緊隨其後。

更大的難題是,中國在消費領域面臨的獨特「城鄉二元結構」鴻溝:一邊是3.3億人的人均GDP已在2.5萬美元以上,另一邊是10.5億人口的人均GDP在4500美元以下,兩部分人口分別集中在城市和鄉村,收入差距巨大,使中國形成了M形消費結構,低端和相對高端的消費比較多;而健康的消費市場應該是橄欖形的,中間龐大的中產階級構成消費市場的主體。

2020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在文章開篇,劉鶴就提到了目前的國內外背景,他寫道,「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遇到的諸多問題是中長期的,不少問題以前未曾經歷,需一田女從戰略角度深化認識和有效應對。」

劉鶴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掃,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

「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麽都自己做,放弃國際分工與合作。」劉鶴表示,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和增長。

劉鶴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2020年11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發表的署名文章,也提到了創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特別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髙質量發展要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多個領域如高端芯片、基礎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問題,在科技發展而臨外部打壓和遏制加劇的形勢下,亟待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這些要求,在規劃建議文件中也能找到相關措辭。

例如,關於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的升級。規劃建議文件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榨,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據稱,這是中共歷次五年規劃中的首次。顯然,儘管回避了「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表述,但是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反而刺激了中共堅定科技創新戰略。

2035遠景目標:共同富裕

十九届五中全會召開前,中共政治局會議就「劇透」稱,將提交一份關於2035年遠景甴標的建議。這個遠景目標,被外界認為是中共「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要節點。

歷届五中全會,討論「遠景目標」並非固定議程。對於今年新增「2035年遠景目標」專門討論,中共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接受官方媒體采訪時稱,遠景目標「一般是在特殊時期、一個大的歷史時期去研究」,而此次五中全會恰處於一個大的轉折期。

他分析,按照十九大報告目標要求,要分兩階段即用「兩個15年」實現現代化,就需要在制定五年規劃的同時,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把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到15年中通盤考慮,15年規劃又以5年規劃為基礎來提出遠景目標」。

而2035年這個年份,也並非空穴來風。在中共「兩個一百年目標」中,「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被習近平分解成兩步,「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由此可以看出,2035年遠景目標,應是著眼於「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期目標。對此,李君如也表示,「十四雲」規劃是開啓30年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5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係到後面25年的現代化。」

此次五中全會,中共還罕見地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寫入「五年規劃」,並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最目標的重要內容,這被認為釋放了清晰的信號。

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宣布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2020年底GDP總量料將突破百萬億人民幣,人均GDP破一萬美元,同時過去5年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但是中國城鄉差距、工農收入差距等社會問題依然突出。

在2020年5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披露,中國多達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僅千元人民幣。這與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十分不符。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首先,更加有力地解決經濟上的貧富分化,加大扶貧。「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中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035年遠景目標,進一步提出要「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中等收入群體顯著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此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尤其值得注意,說明習近平時代的中共要在過去幾十年發展基礎上,有力推動關乎社會主義成色的共同富裕。

「十四五」規劃目標中,也提出「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術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這些都被認為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平等價值取向。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歷史上五中全會是中共高層人事調整的重要窗口期,但此次五中全會,並沒有出現人事變動。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