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污入海」的政治考量與可能的後果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做出了一個震驚國際社會的決定——把2011年福島核事故所産生的核污水排放入海。這一決定立即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巨大反響。日本政府爲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決定「排污入海」?日本是惟一遭受過核武器轟炸的國家,本來就對「核」這一特殊事物有一種超乎別國的敏感,但此次却不顧國際异議,悍然做出這個決定,可以推斷,一定是有一些深層動因在起著推動作用。
  出於多重考量而打出的暗牌
  從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直到今天,已經十年有餘。這十年期間,旨在冷却熔毀核燃料(燃料碎片)的注水以及流入的地下水等使得核污水持續增加。目前福島核電站內特製的1061個鋼制儲罐中已經貯存了大約125萬噸核污水,但是核污水每天仍在繼續産生,如何處置這些新舊核污水就是一道巨大的難題。於是,排污入海就成爲了日方最便捷與最節省成本的選項。
  首先,這是菅義偉內閣爲了衆議院大選需要而制訂的政治策略。
  日本本届衆議院至遲在2021年10月21日到期,也就是說,距離衆議院大選最多還剩半年時間。不過,按照日本政局演變的規律,一般而言,首相會選在最適合自己所屬政黨的有利時機突然解散衆議院舉行大選。目前看來,東京奧運會與殘奧會結束之後(或者開幕之前)、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前後,都是可供菅義偉選擇的時機。不管選擇哪個時機,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要盡可能擴大自民黨選民的支持面。在傳統的支持自民黨的選民裏,就包括與核能相關的各界人士(企業界、學術界與政界等),這一大批人支持自民黨政府繼續發展核能,而不願意看到因福島核事故使得核能産業日趨衰落,所以菅義偉爲了贏得自民黨傳統選民的支持,抑或是爲了確保自民黨傳統的核能選民「票倉」,而決然做出排污入海的決定。儘管排污入海遭到了包括福島漁民在內的全國漁民的反對,但是,犧牲「小衆」利益而贏回支持自民黨的「大衆」擁護,也不失爲菅義偉爲了確保衆議院大選勝利而打出的一張「暗牌」。
  其次,這是鞏固日美同盟關係的需要,既是給美國的「投名狀」,也是與美國討價還價的戰略籌碼。
  此次菅義偉選在他正式訪美前夕(僅隔兩天)做出排污入海決定,絕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謀劃的結果。一是向美國盟主納上首次見面的「投名狀」,以向拜登政府聊表「忠心」。福島核事故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是隱患仍未根除。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曠日持久,對於美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麻煩。在日本駐扎著大批的美軍和隨軍家屬以及其他各類人員,如果福島産生的大量核污水無限期地難以解決,駐日美軍、各類人員及其家屬也會抱有微詞。從揣測盟主內心感受視角考慮,日本政府認爲應快速做出決斷。二是同時也將排污作爲與美國外交談判時討價還價的戰略籌碼。美國對日本排污入海表面上表示同意與支持,但是若長遠考慮,也未必完全放心。日本可能正是摸准了美國的心思,希圖利用這一招來「要挾」美國,以便在今後諸如駐日美軍經費談判、沖繩基地搬遷、駐日美軍犯罪審判、日本「有事」時美軍隨時提供軍事保護等領域,提高日方身價、提撑日方談判的底氣。
  再次,以此「綁架」周邊國家,將之當作從側面進行外交施壓的一種手段。
  日本排污入海,周邊國家肯定不會保持沉默、無動於衷。例如韓國就堅決反對,甚至還要訴諸國際海洋法庭。排污入海對本就已處於僵局的日韓關係而言無异於是雪上加霜。但這也是日本向韓國側面施壓的一種手段。韓國因日本排污入海而受損的首先是漁民,韓國漁民除了抗議日本之外,還要向韓國政府施壓,要求韓國政府出面挽回損失,而韓國政府出於未來大選執政的考量,自然得與日本方面進行交涉,但日韓外交交涉,同時是日本施展「外交手腕」的機會,利用排污入海乘機「綁架」韓國,迫使韓方在慰安婦索賠等歷史問題領域作出某些讓步。
  4月19日,150余艘韓國漁船在海上結隊游行,反對日本排污入海。
  排污入海的消極影響
  按照日本政府給出的方案,在實施排污入海前有一個爲期兩年的過渡準備期,也即在2023年4月以後正式開始排污入海。如果在兩年以後真正實施了排污入海,那麽,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深遠消極影響。
  北太平洋分布著密集的寒流和暖流,核污水通過福島近海流入太平洋後,將在寒流與暖流的交互循環中不斷環繞往復,逐漸散布到太平洋周邊各個國家沿岸。估計在未來五年,核污水將會外溢到美國阿拉斯加海岸、俄羅斯鄂霍次克海域與堪察加半島沿岸、朝鮮半島海岸、中國東南沿海(包括臺灣)、菲律賓沿海以及太平洋上衆多島國沿岸。
  核污水進入太平洋後,會引發一系列惡性海洋生態反應。海洋生物與陸地生物一樣,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緊密生態系統。核污水在洋流的帶動與循環下,深入海洋的各個角落,首當其衝的是海洋裏的各種植物,會逐漸滲入與吸納核污水中包含的各種放射性核物質;然後是一些以海洋植物爲食的海洋動物,吃掉這些吸納入核物質的植物;接著是處在海洋生態系統頂端的大型海洋動物,吃掉那些植食海洋動物,構成了核污染海水—海洋植物—植食海洋動物—肉食海洋動物這樣一條海洋生物鏈,而海洋中的許多生物最後都可能成爲人類餐桌上帶「毒」的「美食」。
  福島核污水中的一些放射性核物質難以徹底去除,排入大海後其殘留物將會貽害無窮。 儘管日本方面不斷强調說核污水經過了技術處理而使放射性核物質(比如氚等)已經降到了世衛組織提出的飲用水標準的七分之一,但是這只是日方的單方面說辭,缺乏國際權威機構的檢驗與審核。核污水中幷不僅僅含有氚,還可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碳14、鈷60和鍶90等放射性核物質。特別是碳14等放射性同位素,需要更長時間的降解,幷且很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鏈。這些放射性物質對人類具有潜在毒性,能在很長的時間維度上,以非常複雜的方式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比如,碳14在魚體內的生理濃度可能是氚的5萬倍,鈷60在海底沉積物中的富集濃度則是氚的30萬倍。
  日本還將面臨衆多麻煩
  排污入海損害了日本的國際形象,將會使日本在外交上處於尷尬地位。長期以來,日本都以西方海洋文明國家自居。但是此次日本決定排污入海,將使日本自己塑造的「文明形象」大打折扣。因爲,既然是一個「文明國家」,既然要苦心孤詣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既然想要擔負起爲國際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重任,那麽,日本就得處處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形象。而排污入海,這不是一個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文明國家」的所作所爲,更像是一個打著文明旗號的虛僞國家的恐怖行爲。如果日本兩年後真正實施排污入海,必將使日本外交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狀況:在國際社會日益陷入孤立、周邊外交處於僵局、謀求「入常」完全停滯、海産品與漁業等國際經貿關係難以打開局面,等等。
  日本方面若無視本國漁業界的極力反對與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一意孤行要排污入海,那麽,未來幾年將會面臨衆多麻煩。
  一是面臨在國際海洋法庭被起訴的狀況。韓國已經明確表示將向國際海洋法庭起訴日本,如果届時日本排污入海損害到了韓國漁民利益,日韓關係必然遭受衝擊,而憤怒的韓國漁民必然會要求韓國政府走上國際海洋法庭,起訴日本違反國際海洋法公約。
  二是與俄羅斯解決島嶼領土爭端將基本上無望。排污入海決定已經引起了俄羅斯方面的深切憂慮與關切,如果兩年後核污水擴散到俄羅斯遠東海域(這些海域就包含了日俄爭議島嶼),俄羅斯必然會以核污水影響俄羅斯遠東漁業爲由,完全關閉日俄領土交涉大門。
  三是日本拉攏太平洋島國、擴展太平洋海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戰略將受挫。排污入海對衆多太平洋島國會有直接影響。一些島國本來就深受美法等西方核大國核武器試驗遺留下的核放射物的困擾,如馬紹爾群島就曾是美國核試驗的重要場地,美國曾在該國進行了67次核試驗。而今日本又要排放核污染水,已經對核放射物極度敏感的太平洋島國,肯定會對日本抱有怨氣。届時,日本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何去何從,將極大地拷問日本的外交智慧。
(龐中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