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如何代表人民?

  一些政治學者研究發現:在西方國家,當代公衆對政黨忠誠的消蝕「清晰和驚人」。公衆對政黨的支持和信任下降,政黨的「代表性」陷入危機。
  但中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中國共産黨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支持和擁護,並且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以人民爲標尺,是解釋這個現象的有效工具。「我們黨之所以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爲能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許多專家學者和理論界人士認爲,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看得見」的初心使命、人民「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人民「信得過」的黨群關係、人民「能管用」的監督機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有效地解決了代表性問題。
  當舊的範式變得日益不能解釋新的事實時,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說明這些事實的新的範式就必然要取代它。面對一些國家政黨深陷的「代表性斷裂」危機,中國共産黨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2.1人民「看得見」的初心使命
  政黨執政如在大海中航行,什麽是穿越迷霧與風浪的航燈?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就是中國共産黨人心中的航燈,是其根本宗旨、理想信念和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正是這盞航燈,照亮她的整個航程。
  世界上不少政黨在競選時都會高喊「造福人民」,但執政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爲什麽中國共産黨能夠持久贏得民心?不少專家學者認爲,關鍵在於中國共産黨始終將初心使命貫穿於理論創新、目標規劃和發展實踐之中,使其持續發揮「航燈效應」,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引領前進腳步。
  理論創新順應人民需求
  中國共産黨踐行初心使命的100年,也是堅持理論創新的100年。在300多年的世界政黨史上,一些大黨老黨衰落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固化、理論僵化,脫離了時代與人民的需求。而中國共産黨從初心使命出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從而始終保持生機活力。
  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國共産黨始終立足中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充分彰顯了堅持與創新相結合的理論品格。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貫穿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基本原理,又包含基於時代和實踐需要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成爲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行動指南。黎巴嫩共產黨中央委員阿德漢‧賽義德說,中國共產黨用理論創新引領實踐創新,又在實踐中推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指導著共產黨人不斷前進。
  在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人民需要」始終是中國共産黨推進理論創新的原點。從1956年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到1981年提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再到2017年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演進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不斷順應人民實際需求,從人民立場出發破解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的理論導向。
  目標規劃滿足人民嚮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初心使命的航燈指引下,中國共産黨不斷爲人民和國家擘畫戰略願景,並將這些願景逐步變爲現實。
  世界上很少有政黨以百年爲跨度來規劃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中國共産黨卻繪製了「兩個一百年」的藍圖: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産黨不僅善於規劃長遠目標,還善於把長遠目標分解成一個個階段性任務,把對人民的承諾體現在具體目標落實上。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從1953年開始以五年一個時間段滾動規劃(計劃),已經制定、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同步推動,使全國規劃(計劃)一一分解、逐項落實。目前,「十四五」規劃已經開始實施。
  鐵路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實施規劃的典型案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僅爲2.18萬公里。170多年來,中國不斷加快鐵路建設規劃並扎實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已達14.6萬公里,其中高鐵近3.8萬公里,「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建成了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
  發展以人民爲中心
  「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産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核心表達。同西式的競選口號或「福利拍賣」,形成鮮明對比。
  發展爲了人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確定了黨的基本路綫,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産黨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爲中心展開推進的,由此不斷增進人民福祉。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22年,將有超過75%的中國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萬—22.9萬元人民幣之間。中國中産階層擴大的速度十分驚人。
  發展依靠人民。中國共産黨把人民作爲發展的力量源泉。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億萬中國人幹出來的。在2020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硬仗」中,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復工復産,保障了供應鏈、産業鏈,實現全年經濟增長2.3%。這一成績歸功於億萬人民在困難中迸發的強大凝聚力、意志力和創造力。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共産黨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越來越強調「分好蛋糕」。在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的減貧目標之後,中國正在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共産黨向人民鄭重承諾:「我們決不能允許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決不能在富的人和窮的人之間出現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2.2人民「用得好」的民主制度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一些政治學者認爲,「中國式民主」的內在邏輯,可以用「鞋子理論」進行闡釋。
  70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中國式民主」與國情具有高度適應性,能讓人民實現全過程的政治參與,高效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是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
  適應性民主
  民主不是「可口可樂」,不可能全世界一個味道。國情是任何一種政治制度存在的必然基礎條件。與「分治」傳統悠久的歐洲不同,「中國的現代政治體制必須具備大規模調配資源,有效治理幅員遼闊、人口衆多、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巨大國家的能力」。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開創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衆自治制度在內的民主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適應了中國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需求,是民主原則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實踐。
  25歲的全國人大代表鄒彬是一名出色的建築工匠,他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進一步保障農民工權益的建議已被採納。一個個人大代表的履職經歷,是「中國式民主」實踐的生動縮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從中央到鄉鎮,中國五級政權都設有人民代表大會,262萬餘名五級人大代表經由民主選舉産生,他們廣泛傾聽人民心聲,真實反映人民訴求。人民通過這一制度參與政治生活,維護自身權益,實現「主權者」的整體意志。
  「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包括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等多個方面。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從2020年5月到2021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收到委員參政議政的提案5974件,其中立案5044件,辦復率爲99.64%。
  全過程民主
  從一些國家民主實踐來看,學者們注意到民主的「休眠現象」: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成爲「沉睡的主權者」。但在中國,人民能享有全過程的民主權利。
  所謂全過程民主,是指國家機器運轉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體現民主,而不僅限於投票環節。這種民主打破了「唯選票」的模式,保障了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涵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被譽爲「新時代人民權利宣言書」的中國民法典,從醞釀、編纂到表決通過的過程,正是全過程民主的一個範例。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啓動民法典編纂工作。在編纂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10次審議,10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3次組織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
  全過程民主深入到中國社會基層治理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隨著人民對「身邊事」越來越關注、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中國共産黨通過「微改革」「微創新」,不斷拓展豐富人民的政治參與渠道。從浙江走向全國的「楓橋經驗」,開放吸納社會多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近年來不斷興起的「屋場夜話」「鄉賢議事會」「網上懇談會」,把全過程民主帶到了老百姓的田間地頭、掌上指尖。
  高效能民主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這是衡量民主效能的重要標準。
  「行得通、很管用」是「中國式民主」的顯著優勢——「不是急功近利的,不需要向特殊利益集團低頭,也不需要擔心選票、游說與幕後操作。只要存在任何可能影響國家長期利益的因素,中國政府都會毫不猶豫採取行動」。
  在中國共産黨的統一領導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分工協作、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攻擊、相互拆臺。在國家治理中,「中國式民主」避免了「爲了選舉而選舉」「爲了反對而反對」,能防止「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內耗和資源浪費。一旦做出一項重大決定,中國可以「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
  長江保護事關中國四成以上人口的民生福祉。2016年1月,習近平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定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大方向。此後,在立法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長江保護法;在行政方面,各級政府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在司法方面,檢察、審判機關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採砂、捕撈……5年多來,各級國家機關依法履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推動長江經濟帶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70餘年來,中國實現了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高速增長,說明中國共産黨和人民選擇的民主制度正確、對路而有效。恰如一個馬拉松運動員跑得又快又穩,他的鞋子肯定合腳、耐穿、好用。
  2.3人民「信得過」的黨群關係
  能否與民衆保持良好互動,關係到一個政黨的執政基礎是否穩固。
  中國共産黨將黨群關係比喻爲「魚水關係」,把密切聯繫群衆作爲自己最大的政治優勢,通過來自人民的黨員隊伍、深植人民的組織體系、「無限循環」的群衆路綫,構建起緊密型的黨群關係。一些專家學者將這套機制和辦法形象地概括爲「魚水法則」。
  美國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曾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民像大海……共產黨人像大海中的魚,生活在大海之中。」
  先鋒隊
  當國際航班、列車、郵輪抵境,迎接人們的是中國邊檢和海關的「黨員示範崗」;從中國首都到邊陲小鎮,「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標語時刻提醒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中國人民有需要時,總能在身邊找到黨員。
  經過100年發展,中國共産黨黨員從最初的50多人增長到9191.4萬人。今天,中國共産黨作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龐大黨員數量和廣泛代表性,與中國社會方方面面融爲一體、密不可分。
  中國共産黨要求自己的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22020年12月,有7人被授予或追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他們中,有數十年如一日帶領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老黨員周永開,有一生攻堅水稻育種的科學家盧永根,有帶領上千名農村女孩走出大山的中學校長張桂梅,有抗擊超強台風搶險救援時犧牲的年輕黨員李夏,有經常為群眾紓困解憂的紀檢幹部加思來提‧麻合蘇提,有撲救山火時不幸犧牲的林業工程師於海俊,還有在脫貧攻堅一線殉職的扶貧幹部張小娟。在中國人民眼裏,這些優秀共産黨員是先鋒和模範,是身邊的超級英雄,是最可愛的人。
  神經元
  如何快速響應人民需求,更好地服務人民?中國共産黨460多萬基層黨組織深入14億人民,成爲國家這個龐大「神經系統」中的一個個「神經元」,與人民的緊密度在世界獨一無二。
  通過高靈敏度的「神經元」,中國共産黨察民情、解民憂。在浙江嘉興,每名黨員負責聯繫幾戶群衆,構成「15分鐘黨員服務圈」,形成了市、縣、鎮、村、網格五級聯動的工作模式,針對不同事項給予不同層級的解決方案。這種黨員服務群衆機制正在推向全國。
  從「支部建在連上」到「支部建在樓上」,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形勢,滿足人民愈加多樣化的需求。在黃浦江畔的上海陸家嘴,基層黨組織建在「中國第一高樓」以及周邊近70棟大廈中,通過片區聯建,近萬名黨員服務金融城約50萬名白領,以黨建引領産業發展、環境營造、跨界交流等,成爲協調和聯絡中外資企業及社會機構的獨特橋梁。
  無限循環
  群衆路綫是中國共産黨的生命綫、傳家寶。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用「無限循環」概括黨與群衆的互動關係,回答了黨組織運轉的內生動力來源問題。
  從群衆中來。中國共産黨相信,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黨的執政本領和政治智慧之源。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歷史變遷是這種「無限循環」互動的縮影。1978年,18戶農民冒著風險按手印,把集體土地承包到戶,實行農業「大包乾」,這一群衆創造被決策層採納,由此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到群衆中去。中國共産黨始終強調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到人民之中。在「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習近平多次赴地方考察調研,問計於民,並鼓勵支持在互聯網上向人民徵求意見建議。在這樣的「無限循環」中,中國共産黨與人民形成良性互動,人民的意志變爲黨的方針政策,黨的正確主張變爲群衆的自覺行動。黨群關係牢不可破密不可分,黨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前進動力。
  2.4人民「能管用」的監督機制
  人都會犯錯誤,政黨也不例外。一些西方政要和學者篤信,一黨長期執政缺少監督與制衡,不可能實現糾錯,終會失去民意支持而消亡。這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熵增」現象——政黨如生命有機體,如果沒有內部革新或外部幹預,則將因不斷熵增而功能減弱、效能衰退,最終混亂、無序直至死亡。
  一些專家學者認爲,百年來,中國共産黨探索出內外監督的「熵減機制」,即通過內部監督實現淨化,通過接受人民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消解無序、激發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內部監督
  腐敗和特權是人民最痛恨的現象,也是世界各個政黨面臨的共同難題。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內監督是中國共産黨破解這一難題、克服熵增的有效途徑。
  中國共産黨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嚴密、管用的內部監督糾錯機制。從黨內政治學習到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思想上及時糾偏糾錯;從延安整風運動2到糾治「四風」,在作風上高懸利劍;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中央八項規定」,持續加強紀律約束;從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到國家監察委員會,不斷完善監督機構設置;從派駐監督到巡視巡察,有力增強震懾。中共十八大以來,先後制定修訂了19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作爲黨的領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中。
  中國共産黨的內部監督受到了世界的關注。2017年2月,西班牙人民黨決定設立類似中國共産黨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黨內監督機構。
  中共十八大以來,「鐵腕反腐」查處官員級別之高、數量之多數十年罕見,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立案審查中管幹部414人、廳局級幹部1.8萬人、縣處級幹部13.7萬人。中國國家統計局2019年11月進行的民情民意電話調查顯示,97.3%的受訪對象對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好轉表示滿意。
  外部監督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在延安的一個窯洞裏,民主人士黃炎培提出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回應: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基於此,中國共産黨認爲,一個政黨要保持活力、健康,不僅要靠內部力量,更離不開外部監督。
  「讓人民監督」不是一句空話。中國共産黨把黨內監督同國家監察、群衆監督結合起來,同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等協調起來,形成監督合力。
  人民監督如何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保障了人民的監督權力。人民可直接通過申訴、檢舉、控告、舉報、信訪,並借助互聯網、群衆團體和基層群衆自治組織等進行監督。
  中國共産黨主動接受人民監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曾引用漢代思想家王充的話,要求黨員幹部傾聽百姓呼聲,接受人民監督。中國共産黨還不斷創新和完善各種監督渠道。「指尖上的監督」讓民意搭上網絡直通車。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9.89億。龐大的網民群體催生了世界最大的民意表達場景,也造就了中國共産黨便捷高效的民意互動平臺。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自2019年4月成立以來,已有上億次的平臺訪問量、千萬量級的留言,推動解決實際問題10萬餘個,快捷回應民意,及時糾正工作偏差。
  湖南省澧縣自2017年開始試點村級小微權力「互聯網+監督」平臺,村民只需點擊手機,就可隨時追溯、監督村裏的每一個項目、每一筆收支、每一張票據。澧縣甘溪灘鎮河口村村民周春平說:「事事明明白白,自然心通氣順。」
(瞭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