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衆的收入生活水平到怎樣?

  臺灣行政部門近期發布預測,宣稱臺灣人均GDP將在2021年衝破3萬美元,突破所謂「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亦據此宣揚「蔡英文過去4年拼經濟有成」,並聲稱「臺灣經濟轉大人(閩南語,指長大成人)已指日可待」。
  但是,島內民衆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並不買賬——華麗數字難掩「經濟增長、民衆無感」的問題。島內持續增長的GDP數字與民衆不斷下降的生活品質形成鮮明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民進黨當局「台獨」意識形態「掛帥」,不能有效解決島內産業發展冷熱不均、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世代資源分配不公等結構性問題。
  多數民衆對經濟數字增長無感
  過去幾年,臺灣地區政治人物在談論島內民衆收入與生活水平時,總是喜歡用臺灣「GDP持續增長」「平均薪資再創新高」等論調粉飾太平、宣揚「政績」。2020年11月,臺灣地區行政機構還將台全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從1.56%上調至2.54%,並宣稱「臺灣經濟20年來最佳」。那麽,島內民衆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呢?仔細研究島內各項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民衆未能真正分享臺灣經濟增長果實。
  一是多數民衆「薪情不佳」。觀察台行政部門近年公布的民衆「薪資平均數與中位數」統計調查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爲何民衆會對屢創新高的平均薪資無感。2019年12月,台「主計總處」公布的「2018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結果」顯示,201«年臺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包含獎金和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爲62.9萬元(新臺幣,下同),月均爲5.2萬元;與平均數相對,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_中位數只有49萬元,月均爲4.1萬元。平均數與中位數兩組統計數據之間差距明顯,意味著臺灣地區有近400萬受雇者平均月收入低於4.1萬元。其後公布的薪資分布情况進一步顯示,有近七成受雇者,約540萬民衆月收入低於5.2萬元的平均數。2020年12月,臺灣「主計總處」公布的「2019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結果」也顯示,2019年,臺灣工業及服業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爲49.8萬元,即有半數、約398萬的受雇者月薪不到4.2萬元。
  二是青年群體深陷低薪困境。近年來,島內青年群體就業形勢持續惡化,低薪問題嚴峻,年輕世代「相對剝削感」逐年加深。據統計,2017年臺灣有34%、305萬的受雇勞工每月經常性收入低於3萬元,其中,30歲以下受雇勞工占比51%,即約有103萬青年勞工身處低薪狀態。另據台行政部門統計,2019年,未滿25歲的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僅爲34.9萬元,換言之,超過一半的25歲以下青年就業者每月經常性收入只有2.9萬元,在各年齡層中位居末尾。此外,台財政部門的研究報告還指出,月薪在2.2至2.3萬元間的「低薪族」中,占比最高的年齡群體就是21歲至30歲的青年人。需要指出的是,島內年輕族群不但整體收入低,受結構失衡、學歷貶值等多重因素交錯影響,其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2020年8月,台「主計總處」公布的6月失業率統計顯示,臺灣20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已飈升至12.2%,是島內6月整體失業率3.74%的3倍多,即8名青年人中,就有1人處於失業狀態。
  三是民衆財務狀態脆弱。台「金融研訓院」2020年10月公布的「臺灣金融生活調查」指出,15歲以上民衆,約有近3成處於抵抗力低或極低的狀態(27.9%)。其中2.9%處於抵抗力極低、25%處於抵抗力低狀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47%的家庭收入低於80萬元,呈入不敷出狀態,屬於潛在財務脆弱族群。尤其在應對緊急財務風險方面,19.5%的家庭無法在一周內籌到10萬元,15.5%的家庭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在儲蓄方面,有3成的民衆幾乎沒有儲蓄,適當儲蓄民衆只有一成不到。
  經濟成果分配嚴重不均
  由於民進黨當局經濟政策失靈,島內産業結構失衡現象日益加劇,直接後果就是臺灣經濟成果分配日益不均,少數人獨享經濟發展果實,多數民衆淪爲中低收入群體,導致島內出現嚴重「仇富」社會心理,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據台行政部門統計,島內民衆薪資平均數與中位數差距由2012年的11.1萬元升至2019年的14.6萬元,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比值也從2013年下降至2019年的0.774。民衆薪資中位數偏離平均數的程度,以及薪資中位數群休與高薪群體所得差距,雙雙創下「新高」。在此趨勢下,低於平均薪資的人數愈來愈多,2019年796.7萬名受雇員工中,有67.72%低於平均薪資。這一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臺灣社會僅有少數極端高薪人士薪資增長快速,絕大多數受雇者薪資低迷,且呈現向低薪集中的態勢。
  需要指出的是,臺灣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在民衆家庭收入上體現得更加鮮明。台行政部門公布的2017年財稅資料顯示,臺灣最有錢的1%家庭,享有全台總所得11.29%。而且,富裕家庭因政商關係、信息來源等優勢,在股票或房地産等領域的投資回報率亦遠遠高於一般民衆,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在家庭收入結構方面,愈窮的家庭,薪資所得占比愈高,愈有錢的家庭,財富來源幾乎都是股利、土地等資本收益以2017玍爲例,財富前20%的家庭薪資所得占74.97%,資本所得占18.39%;財富前1%的家庭,薪資所得占比降至51.54%,資本所得攀升至38.65%。再將目光投向最有錢的前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者,其資本所得占比分別爲61.26%、78.62%。此外,台「主計總處」公布的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顯示,依照五等分位法,最高20%家庭的所得,比最低2_0%豕庭局出6. 1倍。
  民衆憂心臺灣經濟發展剪景
  當前,民進黨當局醉心操弄意識形態議題,阻礙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導致臺灣産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民生領域弊病叢生。債務高企、投資不足、消費乏力等問題越發凸顯,嚴重影響臺灣經濟活力,島內民衆普遍認爲臺灣經濟正在經歷「平庸成長」,並對未來前景表示擔憂。
  一是債務高企。據島內有關部門最新統計,臺灣未償債務餘額高達6.13萬億元,人均負債26萬元,緊逼台當局舉債「紅綫」。而民進黨爲撈取政治私利,大肆撒錢買票,預算支出一再擴張,其「債留子孫」的做法引發諸多問題,嚴重腐蝕臺灣經濟體質。
  二是投資低迷。2017年,臺灣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爲32.6億美元,占全球份額僅爲0.23%,低於其GDP在全球所占0.73%的比重。資本投資臺灣意願低迷的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困擾多年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痼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民進黨當局蠻橫推動的「一例一休修法」等舉動,也讓缺工問題更加嚴重。
  三是産業失衡。臺灣産業發展不平衡,島內經濟學家指出,臺灣經濟復蘇只是「虛火旺」,若把半導體相關産業排除重估,2020年前10個月,臺灣出口增率會跌到負10.1%。絕大多數島內民衆從事的製造業、觀光、零售業痛感强烈,甚至遭遇寒冬。以臺北市爲例,2020年全市有142家企業歇業,包括遠東航空、互立機電等知名企業,多達1766家次、2萬1796人次放無薪假,皆創下歷年之最。
  四是消費乏力。台當局長期未能有效解決的低薪問題以及「年金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島內民衆消費對臺灣地區GDP的拉動作用有限。更有甚者,民進黨當局在明知島內民衆生生計堪憂的情况下,執意下令「健保、勞保、國民保險『三保齊漲』」,宣布從2021年1月1日起,將臺灣地區健保費率由現行4.69%提高至5.17%、勞保費率由現行11%調升至11.5%、「國民年金」保險費率由現行9%.調升至9.5%,導致每個家庭一年需多支出數千乃至上萬元的保費,這一舉動無疑讓臺灣社會原本就不强勁的消費潛力雪上加霜」。
  由於島內社會貧富差距加速擴大,臺灣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民衆對漂亮經濟數據無感,苦悶情緒進一步加深。台《遠見》雜誌公布了「2021年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島內民衆對臺灣未來整體經濟持悲觀心態,近四成民衆認爲臺灣經濟會變差,高於看好臺灣發展的比例。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醉心於操弄「反中」民粹,阻礙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能增加島內民衆福扯,反而導致臺灣社會陷入撕裂、經濟發展失去方向。島內民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又怎能不下降呢?
(韓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