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神秘的押運

  221廠(對外稱國營綜合機械廠或青海礦區)位于青海省海晏縣,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20世紀60年代前期,我在221廠總部擔任行政處副處長。1964年3月的一天上午,我突然接到廠黨委書記刁筠壽打來的電話,叫我馬上到他辦公室去一趟。我撂下電話,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急匆匆邁著大步從行政處辦公的招待所樓趕往黃樓的廠領導辦公室。
  進了刁書記辦公室後,他一改平時的沉穩態度,既沒讓座也沒倒水,單刀直入地對我說:「老李呀,叫你來是要給你一項重要任務。廠裏要押運一批重要物資到西寧去,由保衛部門負責。你的任務是一路上給押運人員提供好後勤服務,保證他們能够把物資安全運到。」他要求我帶上一名醫生,第二天早晨上班前到廠部辦公樓前集合,8點鐘準時出發。
  我接受任務之後,立刻回來做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先在行政處裏調用了一個大保溫水桶,以保證駕駛員和護運人員在路上有水喝。又打電話給醫院,叫他們派一名水平高的醫生,隨隊出發。
  第二天一大早,醫院派來的張仲青大夫來到我辦公室,身上背著一個大藥箱,裏邊裝滿了各種常備藥品。我帶著他來到辦公樓前,看到有八輛高幫的解放牌敞篷大卡車已經停在那裏。只見每輛卡車上都裝載了十多個大木箱子,每個箱子上都貼有編號和封條,用大鐵鎖鎖著。待全部木箱在車上擺放停當,保衛人員和科研人員又進行了最後一次清點檢查。然後,給每輛車上配一名保衛人員,一名科研人員,還有幾名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
  在8點之前,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前來送行的刁書記宣布紀律說:「所有人員路上各自守好自己的職責,不得互相換位,不得互相交談。」然後說:「可以出發了。」我們就各自登車。最前面的一輛車由一名保衛幹部坐在駕駛室裏帶路。我坐在第二輛車的駕駛室裏。8點鐘,我們準時出發,車隊逶迤開出了廠區。
  從221廠到西寧,也就100公里的路程。可是那時候路况差,一般都要三到四個小時車程。一路上,我腦子裏總在琢磨刁書記宣布的紀律,這不讓交換位置還好理解,爲什麽還不讓說話呢?車上押運的是什麽重要物資,怎麽搞得這麽神秘呢?
  雖然這麽想,但還是要嚴格執行紀律。既然不讓互相交談,那就什麽都不說。那時雖然已經開春,但是高原的天氣仍然非常寒冷。每當汽車經過彎曲道路的時候,我都能從車窗裏看到後邊各輛車上的保衛人員和解放軍戰士,正迎著凜冽的寒風站立在每輛車的車幫旁,他們的身影不時被汽車揚起的塵土所吞沒。由于有不准換位、不准說話的特殊紀律,車隊一直不停地往西寧奔去,給大家準備路上喝的一大保溫桶熱水也沒派上用場。
  車隊一連開了三個多小時之後,11點多進入了西寧西郊。在到達市郊後,前面帶路的第一輛車並沒有把車隊帶進市區,而是在郊區一個非常荒凉偏僻的地方停了下來。我下車一看,路旁只有一座孤零零的院落,大門開在一側,門口有兩個軍人持槍站崗。我們走進去後,幾個解放軍軍官迎上來說,早已按照接到的命令,在這裏安排好了存放箱子的倉庫。原來,他們是青海省軍區派來的。事先,廠裏已經跟省軍區聯繫過,要他們準備好存放箱子的地方。他們經過考察,最後選定了這個地方。
  進到院子裏後,只見院子中間是一個四五十平米的大天井,四周全是土木結構的平房建築,看上去像是一個過去藏族大戶人家的宅院。在軍官的身後,站立著二三十個戰士,軍官命令他們到院子外邊去配合卸車。在他們的幫助下,很快就把卡車上的木箱子全部抬進了院裏,然後根據不同編號存放到各個房間裏。放好之後,我們的保衛人員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鎖頭和封條,把每個房間的門鎖上,再貼上封條。一切完畢之後,我們跟守衛院子的解放軍官兵告別,離開了這個地方。
  中午,我們來到廠裏設在西寧的小樓辦事處,我聯繫小樓負責人,在食堂給全體押運人員安排了午飯,之後也沒午休,直接登車回返。在回程的路上,大家仍然誰也不跟誰說話。儘管如此,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組織上信任我們,才把這樣一個神秘的押運任務交給我們。帶著這樣一種興奮和喜悅的心情,我們在下午回到了廠區。
  進入廠區之後,我直奔刁書記辦公室,向他彙報了完成任務的情况。他聽了以後表示非常滿意,對我們全體人員進行了表揚,我們大家都非常高興。
  在這以後,我才逐漸瞭解到,這次押運的箱子裏邊,裝的並不是什麽物資,而是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資料。原來,在我們這個核武器基地初建的時候,蘇聯曾派了很多專家來幫助開展研製工作。可是,在中蘇關係出現分歧之後,蘇聯背信弃義把專家都撤走了,並且拒絕再提供有關原子彈的技術資料。在這種情况下,黨中央要求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爲國家爭氣,于是就把第一顆原子彈叫作「爭氣彈」。經過努力,我們的科研人員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我們押運的那些箱子裏面,裝的就是記錄這些重要成果的資料。隨著原子彈研製工作日益接近成功,這批資料也就越發顯得重要。然而,從1963年起,蘇聯領導人又挑起了中蘇大論戰,中共中央也陸續發表評論文章進行反擊,兩黨和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在這種背景下,廠領導考慮到221基地原來是跟蘇聯專家一起建設的,他們對整個基地各個部門的位置都瞭如指掌,如果派人來破壞,或者派飛機來轟炸,廠房或者設施受些損失還可以重建,而研製資料一旦受損是無法挽回的。爲了預防這種情况的發生,保證研製資料的安全,廠領導未雨綢繆,作出了把全部資料轉移到西寧郊區,由省軍區派軍隊來保管的决定。
  以後,科研人員需要哪方面的科研資料,就由保衛人員陪同,到西寧西郊的這個資料存放處去,辦理手續才能查閱。這樣雖然麻煩一些,却保證了資料的安全,也保證了科研任務的順利進行。就在這年的10月16日,我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說來也巧,就在同一天,赫魯曉夫被蘇聯解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我們當時都說他是被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給轟下臺的。
(李修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