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試探在台部署軍事力量的可能性

  美國軍事力量在台灣的存續撤留與其對華政策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初期,出於維護地緣戰略利益和遏制共産主義陣營需要,美國決定阻止中國統一,悍然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並陸續派軍事力置「進駐」臺灣,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利益和民族尊嚴。1979年中美建交前後,美國陸續從臺灣撤軍。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徹底離開臺灣,以對台「安全承諾」爲名,明裏暗裏開展「美台」軍事合作乃至在島內保留軍事力量。
  美軍全面滲入臺灣防務
  新中國成立前後,美國政府並不打算繼續支持國民黨政權,希望從中國內戰中抽身。蔣介石敗逃臺灣初期,美國在臺灣僅有1名領事級代辦、1名中校武官。美國總統杜魯門厭惡蔣介石政權的腐敗無能,涉台政策也不甚清晰。其於1950年1月5日發表公開談話時指出,「美國對臺灣和其他任何中國領土沒有掠奪性意向……將不冋位於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援助或建議」。
  但隨著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泛濫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渡海解放臺灣。1950年8月,美國政府確定了軍事援助國民黨當局的政策,次年2月9日,「美台」達成了派遣軍事代表團和運送武器入台的協定。1951年5月1日,以蔡斯將軍爲首的第一批美軍顧問團抵達臺灣,這是以顧問的性質,正式派駐於臺灣的美國軍事組織,由此拉開了「駐台美軍」的大幕。
  初期,美軍顧問團的編制只有33人,但隨著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簽定,雙方確認了互助同盟關係,到1955年迅速增至2347人。
  與駐日、駐韓有所不同,「駐台美軍」採用的是蠶食手段,逐步全方位地介入臺灣防衛體系當中。美軍顧問團的組織架構分爲總部和四個顧問組,其總部在1954年搬到了臺北信義路海軍輔助通信營區。陸軍顧問組安置於臺灣陸軍總部內,方便直接參與士兵訓練和武器維護。海軍顧問組設置在高雄左營軍港,1960年搬回位於臺北的台海軍總部駐地。空軍顧問組設置於臺灣空軍總司令部,1951年7月以小組爲單位化整爲零進入臺灣的防空司令部、供應司令部及各飛行作戰大隊。聯勤顧問組下轄財務、軍醫、運輸、通信、測量、工兵等部門,安置在臺灣聯合後勤司令部。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和新中國政權的穩固,中國政府於1954年7月確定了「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的解放東南沿海諸島的作戰計劃,台海海峽出現交火局面。在此背景之下,美國與國民黨當局於12月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將臺灣置於自己的軍事保護之下。
  1955年4月,美國在臺灣另行組建了「臺灣聯絡中心」,11月升格爲「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這一部門和美軍顧問團屬平行機構,首任司令由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總司令普萊德擔任,直屬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辦公地點位於臺北圓山。1956年美軍協防臺灣司令殷格索中將向臺灣當局提出,希望由他接管臺灣的海軍力量,美軍顧問團接管臺灣的陸軍力量。由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接管臺灣的空軍力量。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RB-57D高空偵察機和U-2偵察機頻繁入侵我領空。
  1958年3月14日,美國正式下令將「駐台美軍」等17個在台機構整合成爲「美軍駐台協防軍援司令部」,這個部隊的司令官理論上可以指揮臺灣地區所有的美軍和台軍,「駐台美軍」的威勢隨之達到了頂峰。
  無可奈何的「撤軍」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國際形勢發生劇變的背景下,美國尋求與中國改善關係,中國政府也提出了美對台「斷交」「廢約」「撤軍」等三項涉及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原則要求。1971年7月9日-11日,周恩來總理和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務助理基辛格在北京舉行了會談,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交換了意見。基辛格表示,當時的臺灣駐軍中有三分之二都與越戰有關,當越戰結束後這部分便會撤回美國本土,餘下的三分之一也會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而逐漸撤走。周恩來總理對此表示贊許。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其後發表的《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美軍顧問團的空軍顧問組在1972年7月率先撤銷。1973年1月,聯勤顧問組改名爲「聯勤首席顧問」,人員大爲縮減。1977年9月1日又相繼撤銷了陸軍顧問組、海軍顧問組。1978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與臺灣斷絕所謂「邦交」,同時終止美國對臺灣所承擔的「協防」義務。1979年2月22日,美國政府通知臺灣當局,美軍顧問團自1979年3月1日起名稱不復存在。
  然而,慣於兩面下注的美國人並不甘心輕易放棄臺灣。1979年4月,美國出臺「與臺灣關係法」,聲稱「美國將以臺灣足以維持其自衛能力所需要數量的防禦武器與防禦服務供應臺灣……保持美國對抗以任何訴諸武力或者其他强制形式而危害到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與經濟制度的身份」。其後,「美國在台協會」(AIT)成立,雇員人數超過400人。而美軍顧問團中的聯勤顧問組等也並沒有完全撤離臺灣,其殘餘力量並入「美國在台協會」。美國仍然以對台軍售等手段保持在臺灣的軍亊影響力,並支持臺灣當局「以武拒統」。
  美軍有「捲土重來」之勢
  軍火貿易是中美建交後「美台」軍事交流的重頭戲。隨著1992年150架F-16戰機、1993年4架E-2T鷹眼式預警機等大宗對台軍售案的發生,美軍事人員隨之進入台島進行培訓與協同訓練的情况日益增多。
  2004年臺灣從美國採購了UHF長程預警雷達,並在新竹樂山興建雷達基地。據臺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林全表示,這個基地由臺灣出資建立,但是其建造、管理和使用都是由美軍負責。林全甚至表示在基地中適用美國法律,無異於是美國在臺灣的「租界」。
  2005年,美國開始通過「美國在台協會」向臺灣派駐現役軍人做爲「武官」人員,只是不穿軍服而已。2012年,美國陸軍上校羅瑞華來到臺灣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的首席「武官」,2016年,他還被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授予「五等雲麾」勛章。2017年「美國在台協會」搬入內湖新館,「美台」還聯手炒作美海軍陸戰隊「進駐」。
  去年以來,「美軍進駐臺灣」的議題更是甚囂塵上,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連續4周來台教導海軍陸戰隊與兩棲特勤中隊有關突擊舟、快艇滲透作戰課程;樂山雷達基地出現疑似美軍人員;美國陸軍安全合作旅進駐位於臺灣新竹的湖口基地等。特別是美安全合作旅和當年美軍顧問團並無質的區別,該旅約600-800人,由一名準將統率,分爲36個多功能顧問組,每個顧問組又由12名顧問和8名安全人員組成。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被提名人」克裏斯托弗•邁爾還聲稱,美國該積極考慮「部署特種部隊」以支援台軍展開非常規作戰,增强台軍特種作戰能力。
  種種迹象顯示,「美台」正以切香腸的方式試探美軍在台部署的可能性,這是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公然挑釁,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嚴重挑戰。我應密切關注,做好兩手準備,堅決阻遏和反擊美台勾連製造「美軍重返台島」的「既成事實」。
(李梓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