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供水安全係數高既源於歷史也得益自祖國支援

  澳門自來水公司前日舉行傳媒新春聯歡午宴,公司執行董事關小冰在致辭時表示,去年隨着年初恢復全面通關,訪澳旅客節節上升,全年的供水量錄得約百分之七的增長,達九千七百萬立方米。相信隨着經濟增長,今年的供水量有望達至二零一九年逾一億立方米的水平,年升百分之五點五。
  傳統上,各地政府和經濟學家在分析及預測當地經濟發展走向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觀察用電量的增減。其依據是,當各工廠開工充足時,用電量必然會有增加;而工廠開工不足時,用電量當然也就會減少。
  由於曾經是澳門經濟「四大支柱」的出口加工業,在工廠紛紛北遷後,用電量的多寡雖然仍然是觀察澳門經濟良窳的標誌之一,但其所佔比例已經大為降低,反而是供水量的增減,成為衡量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這是因為,在澳門尚未能完全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之前,旅遊娛樂業仍然是澳門最主要的產業。正如關小冰所言,去年訪澳旅客節節上升下,全年的供水量就錄得約百分之七的增長;而訪澳旅客量的增加,就必然會帶動澳門經濟的正向成長。
  其實,澳門自來水公司還有一個值得「炫耀」的項目,就是供水安全係數較高。這並非是指「爆喉率」方面,而是指供水品質方面。內地的中國水網就曾稱讚,澳門供水安全是內地供水企業參考的典範,但又無法複製。這是因為,澳門因其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等多重因素,水質標準體系也別具風格,既沿襲歐共體對水質的要求體系,也參考國內最新的飲用水評價標準,結合本地實際情况,取百家之長,形成一個帶有澳門特色的供水標準。在水質監管檢測方面,由自來水廠和政府共同合作,全澳擁有一百多個取樣點,政府相關部門每天隨即抽取取樣點取水,涵蓋出廠水、管道水、末梢水等,政府和企業兩方在各自的水質檢測中心進行化驗,兩邊結果進行比對,如出現不同會立即查找原因,幷將檢測數據在雙方網站共同公布,每天檢測、每天公布,一個透明有效的機制隨之形成。
  尤其是在法國資金入主澳門自來水公司之後,引進了歐盟的供水標準和制度,因而能夠號稱,澳門的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後,不用煮沸,也可以直接飲用。為此,自來水公司還專門在南灣花園八角亭圖書館附近,建置了一個西歐範式的噴水銅像,讓市民和遊客親身體驗「可以直接飲用」。在落成啟用時,還搞了個隆重的儀式,後來果然引來一些市民和遊客「試水質」。但在近年來,由於沒有繼續宣傳,連最基本的介紹銘牌都沒有設置,因而就被逐漸淡忘。白白地浪費了這個彰顯澳門「一國兩制」事業成功在水務領域的「展示品」。
  不過,澳門自來水公司也有招來市民怨罵之處,那就是也成為「三星掘爛路大軍」的重要成員,讓本來就街道狹隘,車輛眾多的澳門,更顯「寸步難行」。除了了因為「破管爆喉」而不得不「被迫」掘路之外,似乎澳門自來水公司也適宜引進其母公司蘇伊士環境集團的先進技術,尤其是比「供水安全係數」更高的安全管喉設備及安裝技術,以減低「爆喉率」。
  關小冰前日在致辭中還提到,歷時九年建造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於去年九月竣工,流域應急補水的響應時間由十天縮短至三天,長遠保障澳門的供水安全。而就在昨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通報,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珠江枯水期「壓鹹補淡」應急水量調度工作順利完成。該委去冬今春共組織實施四次「壓鹹補淡」應急補水調度,枯水期累計向澳門供水零點四二億立方米,全面保障了澳門、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供水安全。
  「壓咸補淡」是水利學領域的一個專業名詞。其內涵是,利用水電站水庫調節水量的功能來補充河口淡水流量,以壓制鹹潮,保障河口地區供水,這是人工禦鹹最有效的辦法。即從上游河段調水,然後集中放水,形成淡水小洪峰壓制咸潮,稀釋咸水。由於匯入海洋的河流在枯水期流量較小,海水漲潮時會發生海水上溯現象。海水上溯受潮汐、入海淡水流量、水力坡降、地理位置、風向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情况下,海水上溯距離與上游淡水來量成反比。通過上游電站水庫的調節,增加枯水期的上游淡水來量,能有效减小海水上溯距離。在冬春季,珠江三角洲地區受流域持續乾旱、上游來水偏枯、流域工農業用水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海水上溯活動漸趨强烈。從二零零五年開始,在國家水利部的統一指揮下,珠江及其上游的水電站(如天生橋一級水電站、龍灘水電站)實施了多次枯水期水量調度,保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供水安全。隨後,又陸續興建了大藤峽水庫等設施,強化了對澳門原水供應的安全。
  實際上,從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每年的冬春兩季,西江口水位低降,海水倒灌,鹹潮北上,導致澳門、珠海、中山等地人民吃水困難,嚴重威脅當地飲水安全,因而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國家防總每年實施珠江「壓鹹補淡」應急調水,以保障澳門等珠江三角洲地區供水安全。最初的實施辦法,是從貴州省的天生橋、岩灘等水利樞紐向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應急調水,供珠江口的珠海(澳門)、中山等地緊急抽水作儲備。而天生橋水庫的水是用來發電的,「西電東送」則是貴州省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爲GDP作出了近十個百分點的貢獻。但在實施「壓鹹補淡」時,是將天生橋水庫的存水未經産生發電效益就排泄出去,而且全屬免費供應。而且還不能百分之一百地被澳門、珠海、中山抽到,大部份是白白地流出大海。何况,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即使是農民的灌溉用水,都是要收費的。但即使是在二零一零年貴州省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時,未有新的水源補進,將會影響發電的情況下,天生橋水庫電站仍然仍然堅持「放水」。貴州省是當時是全國人均GDP最低的省級行政區域,而澳門特區則是全國人均GDP最高的省級行政區域,却在「壓鹹補淡」工程中,由最貧困的地區來無償支援最富庶的地區。
  而「放水」,在粵港澳的俗語中,就是「給錢」。試想,由經濟發展最滯後,人民生活最困難的貴州,「放水」給全國生活最好的澳中珠,這就形成了一個「劫富濟貧」的「反常」現象。這是甚麽精神?這是貴州人民響應中央號召,支持澳門特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愛國主義的體現。後來,在大藤峽水庫等設施建成使用後,才減少了從天生橋水庫直接進行「壓咸補淡」作業。
  所謂「隔離田車水,我亦得益」。中央對澳門特區進行「壓咸補淡」,連帶讓也深受鹹潮北侵之苦的珠海、中山受惠。這種「惠鄰效應」,最早源自在改革開放初期,在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的統籌下,爲了徹底解决澳門的供電問題,達成由澳門出資擴建烏石電廠,及建設高壓輸電綫路的協議。結果,不但令澳門供電得到保障,不再發生此前頻密停電的現象,而且也讓剛從邊防漁業縣升格爲地級市幷成立經濟特區的珠海,得到充足的電力供應。
  「飲水思源」,我們在享受到高品質的供水服務之下,應當感謝國家及內地尤其是貴州省的無私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