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女性領導人,為什麼這麼多右翼保守派?

  「我是女人、我是母親、我是基督徒!」在競選過程中,義大利總理焦爾吉婭•梅洛尼曾不斷重複這句話。而她的批評者,則一直在說她領導的政黨是「新法西斯」或「後法西斯」。但這位女性最終成功當選了。
  2022年10月22日,梅洛尼帶領內閣成員宣誓就職,成為這個G7國家的首任女總理。然而,她來自一個名字充滿男性氣質的極右翼政黨——義大利兄弟會,也根本不算是一位女權主義者。
  在公眾印象裏,歐洲是女權運動的先鋒,許多女性政治領袖脫穎而出,自然也不足為奇。但仔細盤點後發現,不少成名已久的女性政客都來自保守黨派,甚至極右翼政黨,而非傳統
  意義上更推崇女權的左派。
  比如英國已有的三位女首相都來自保守黨,而非代表工人階級的工黨;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來自相對保守的德國基民盟,和默克爾一樣;德國極右翼政黨AfD現任領導人是愛麗絲•維德爾;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原來是法國薩科齊治下右翼政府的財政部長;而法國最接近總統之位的女性,是兩次輸給馬克龍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
  這種反差背後,是所謂「右翼女權」的崛起,還是保守派抓住了爭取女性選票的流量密碼?
  「她學會了如何與男人戰鬥」
  45歲的梅洛尼跟隨媽媽和姐姐成長於羅馬的工人階級社區,一個天然的左翼大本營。她的父親在她1歲時離開了這個家。梅洛尼在自傳中寫道,父親的缺席比「父親身亡」的創傷更大,因為自己「不得不面對他的魂魄」。
  也許是出於對父親和成長環境的報復,梅洛尼在少女時期就選擇加入義大利社會運動(MSI)下屬的青年團體。這是由墨索裏尼的支持者在二戰後創建的極右翼組織。
  首次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時,年僅19歲的梅洛尼對法國記者說:「墨索裏尼是一位好政治家,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意大利。」由於發表過太多仰慕這位法西斯主義者的言論,梅洛尼現在也被人稱作「女版墨索裏尼」。
  雖然她在競選期間和就任總理之後已經儘量與極端的法西斯政策割席,但梅洛危的成功的確讓人聯想到1930年代墨索裏尼治下的義大利。在當時那些理想化的保守主義描述中,賢妻良母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稱讚。
  這一次同樣如此,許多虔誠的教徒把票投給梅洛尼,因為她大力宣傳了傳統基督教家庭的價值,反對墮胎以及代孕等做法。
  此外,梅洛尼也不信奉保障女性權益就是為女性設定最低議會席位數量那一套,她認為女性同樣要靠擇優晉升,正如她自己。
  博洛尼亞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吉安弗蘭科•帕斯奎諾評價道:「梅洛尼來自一個充滿男子漢文化的政黨,在那裏她學會了與男人戰鬥,她也贏得了勝利。」
  梅洛尼並不想給選民展示這樣的自己。競選過程中,梅洛尼一直試圖軟化自己和所在政黨的形象。雖然她也反對大規模移民和歐盟官僚體系,但她強調自己不是前總理薩爾維尼那樣的民族主義者或者歐洲懷疑論者。
  作為未婚的單身母親,梅洛尼一再試圖捍衛傳統家庭價值觀,也鼎力支持烏克蘭,還相信北約不僅是一個軍事聯盟,也是維護共同價值觀的堡壘。
  也有觀點認為,梅洛尼能率領義大利兄弟會突然崛起,主要在於它是選票上唯一的反對派,沒有參與前總理德拉吉領導的黨派聯盟。
  博洛尼亞大學政治學家、研究義大利兄弟會的專家皮耶羅•伊格納齊表示:「(梅洛尼)得到了很多人支持,包括對惡劣通貨膨脹、能源成本,以及對當前任何形勢不滿意的人。」「這些人會投票給反對黨。」
  至於女性權益,並不在梅洛尼的議程中。
  40%極右翼選民是女性
  雖然左翼和右翼的定義會隨吋間和地點改變有所不同,但大體上,左翼陣營更加激進,致力於促進工人階級的利益;右翼陣營象徵著既得利益者,關注並維護傳統價值,近年來也與民粹主義息息相關。
  所有偏右的團體內,保守派、民族主義者和極右翼有著各自不同的主張,但他們近些年步調一致,紛紛把女性成員選出來作為領導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政治學中普遍將政黨假設為理性的行動者,也就是說,政黨的所有行動目的都是要爭取更多選民支持。讓女性當政黨領導人,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女性,擴大自己黨派的影響力——不是為了增加女性數量,而是為了增加選票數量。
  挪威奧斯陸大學社會學家卡特琳•方根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戰略決定,目標是那些可能對女性領導人有更強烈認同的女性。」「在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中,男性支持者仍然占多數,但差別不像過去那麼大,」她補充道,「全球極右翼選民中已有約40%是女性。」
  從父親手中接過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職位的瑪麗娜•勒龐,早在10年前就認識到了這種趨勢。維也納中歐大學社會學家多裏特•蓋瓦表示:勒龐成功軟化了本黨的形象,讓其擺脫了平淡無奇的一面和男子氣概。
  這樣一來,像勒龐和梅洛尼這樣的右翼候選人就可以憑藉女性形象,大談上帝和家庭的價值,承諾提供房租補貼或更高的工資,同時也不容易冒犯任何人。她們便可以奪回1970年以來,逐步倒向左翼陣營的女性選民。
  但是右翼和保守派女性是否真能代表傳統的女性或家庭價值,其實也有爭議。從柴契爾夫人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一直在唐寧街親自做飯,或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生養了七個孩子來看,結論是肯定的。但在新一代右翼女性領導人中,還會發現已經公開的女同性戀者,德國AfD政黨領導人維德爾,以及兩次離婚的勒龐,還有年近40才單身生育的梅洛尼。
  還有一些顯眼的共性:這些女性領導人往往從事過以往被男性佔據的專業和工作:默克爾是物理學博士,柴契爾是化學家,馮德萊恩曾是國防部長,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長期負責金融事務。
  也就是說,這些右翼中的女政客如果想獲得更大成功,她既要履行政黨的軟化策略爭取更多女性選民,也要擁有「優秀男性」的特質,才可以像梅洛尼所說的那樣,擇優晉升。
  被甩在後面的她們
  從統計數據和結果來看,右翼黨派的軟化策略奏效了。梅洛尼和勒龐的女性支持者都和男性選民一樣多,甚至超過男性選民。
  過去20年來,歐洲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主要由男性主導——看上去就是對社會不滿的憤怒白人男子投票給憤怒的白人男子。這些民粹主義者相信,本來應該代表工人階級的左翼陣營背叛了他們,現在只能代表功成名就的自由派精英,而右翼黨派反而成了理解大眾疾苦的那一方。
  而從事不穩定工作,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和她們的男性同齡人有一樣的感受:自己「被甩在了後面」。所以她們樂於投票給可以代表自己的右翼,最好也是個女性。
  法國巴黎東北部一家廉價超市的收銀員凱瑟琳說:「當權的精英根本不知道真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們完全被遮罩了。」
  凱瑟琳目前30多歲,離開學校後一直在超市收銀臺工作,她投票給了勒龐。「我們不能靠低工資維持生計。每個月底之前我就透支了我的收入,靠貸款生活,付不起汽油去上班,也無法開車接送我的三個孩子。我們從未體驗過勒龐的統治,為什麼不給她一次機會呢?」
  但也不能說,支持右翼民粹主義的女性,都是社會經濟地位不高的選民。女性右翼民粹主義能獲得支持的關鍵可能與男性相同:那就是對移民的強硬態度。
  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專門以女性為宣傳目標,聲稱來自穆斯林國家的移民帶來了歧視女性的文化,威脅著歐洲女性的自由。正如勒龐所說:「我擔心移民危機標誌著婦女權利終結的開始。」梅洛尼則在網上發佈了一段聳動視頻:27歲兒內亞難民在意大利城市街頭試圖強姦55歲烏克蘭女性;她還在上任伊始強調,將限制滿載難民的船隻抵達義大利。
  可是,在踐行右翼黨派反對移民的綱領之餘,這些右翼女性領導人能否將成功延續,或許還得取決於她們彌合性別差距,並確保保守派和自由派能坐下來一起協商國家出路的能力。
  如此,她們才可以驕傲地復述柴契爾說過的話:「如果你想說什麼,就去問一個男人;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找一個女人。」
  (田思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