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用水積極回饋國家的關懷

鄒玖勝
  三月廿二日是世界水資源日,今年的主題是以水促和平,旨在喚起人類對水資源稀缺性的認知,並號召大家採取實際行動應對全球水危機,務求解決日益嚴峻的淡水匱乏問題。
  為響應節水號召,澳門海事及水務局特地舉行「世界水日活動周——水資源活動嘉許典禮」,就該局舉辦多項水資源活動,包括「樓宇安心用水計劃」,「飲水思源節水教育推廣計劃」、「供水安全有獎問答遊戲」和「攀山背水體驗活動」,向物業管理業界、學校師生及參與居民頒發逾六百個奬項。
  海事及水務局長黃穗文在典禮上感謝社會各界及居民大眾積極配合該局保障供水安全多項工作,更響應局方舉辦多項節水活動,共同宣揚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在社會各界努力下,去年澳門生活用水量較前年下降約百分之四點五,反映澳門居民節水意識有所提升,但她強調水資源管理工作是環環相扣,需要所有人共同做好和傳承節水信念,呼籲社會各界同心合力,持續提高全城節約用水、飲水思源的意識,共同構建澳門成為節水型社會。
  事實上,澳門嚴重缺乏淡水資源,飲用水源長年受鹹潮影響,所幸得到國家的關顧及支持,保障對澳供水的質和量,居民才免受鹹潮、缺水的威脅。為確保對澳供水安全,內地一直是澳門堅實的後盾。六十多年來,珠澳共用一套水源系統,同飲珠江水,實施了珠江千裏調水壓鹹潮的「壯舉」。由於澳門境內沒有河流也沒有大型水庫,淡水資源奇缺。上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原來自給自足供水的局面無法維持,澳門居民飽受水荒之苦,嚴重影響和制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受澳門同胞的請求,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在1959年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1960年3月建成,正式向澳門供水,開啟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隨著澳門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珠海又廣開水源,增修供水工程,不斷擴大對澳供水量。70年代至80年代,興建了夏灣加壓站和前山河南沙灣泵站,將香洲大鏡山水庫和前山河水抽至夏灣再加壓輸送澳門,每日供水約4萬立方米。1984年10月,珠海經濟特區對澳門供水公司成立,1985年12月,珠海市自來水公司與澳門自來水公司簽訂對澳門供水協議,利用竹仙洞水庫擴大向澳門供水量,到1985年,對澳門日供水量增加到5萬立方米。1986年1月,珠海市自來水公司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合作總投資6100多萬元,共同興建珠海西江磨刀門供水系統工程,一期工程於1988年5月建成,二期工程於1989年8月建成,日供水能力達45萬立方米,分別向澳門和珠海供水。
  進入本世紀以來,由於珠澳兩地經濟發展,帶來對供水需求的快速增加,再加上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鹹潮對珠澳兩地供水影響越來越明顯,為抵禦鹹潮困擾,保障珠澳兩地供水安全,2006年建成珠海市鹹期應急供水工程(俗稱西水東調一期工程),2008年建設第三條供澳原水管,2010年-2011年建成竹銀水源系統工程,解決鹹潮對供水安全的威脅。為解決澳門供水的結構性難題,珠海對澳供水第四條管道工程從二○一六年動工興建,「西水東調」二期工程也於次年開工建設。
  在政策推動方面,兩地政府亦不斷深化合作,緊密聯繫。200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機制下,成立了粵澳供水合作專責小組和技術小組,專責小組主要確定雙方供水合作間的原則和重要事項,技術小組在專責小組指導下開展工作,主要研究、協商具體合作事項。2006年以後,雙方政府間便建立了常態化的供水合作機制。
  2007年,粵澳政府簽訂了《粵澳供水合作框架協議》。在《粵澳供水合作框架協議》下,2009年,粵澳政府間再次簽署了《粵澳供水協議》。通過這兩個協議的簽訂,使雙方在政府層面建立了更加穩定的供水合作機制,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體現了粵澳雙方雙方互惠互利的原則,也使雙方供水合作有了法律依據,對保障澳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19年是珠海對澳門供水六十周年,兩地六十年來在供水事業上唇齒相依、攜手共進,對澳供水基礎設施及供水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如今已形成「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的供水格局。而對澳供水第四條管道現已建成通水,「西水東調」二期亦已建成,不僅可有效緩解平崗——廣昌一期工程單管運行的風險,還可使原水輸送能力從目前每日一百萬立方米提升到二百萬立方米,枯季鹹潮對珠澳兩地供水安全的威脅將在一定時期內解除,從而為兩地居民安居樂業提供用水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然每每從水龍頭流出安全的食水,並非理所當然,背後蘊含著國家對澳門的情意,長年保障對澳供水的質和量。同飲一江水,居民要飲水思源、居安思危,堅持節約用水,以實際行動回饋國家的關懷。
  事實上,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構建澳門成為節水城市。為此,過去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二○○八年底成立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二○一○年推出《澳門節水規劃大綱》,訂定十五年的節水規劃藍圖,提出八大開源節流方針,期望與社會各界共同構建澳門成為節水城市。在節水小組的積極推進、社會各界支持下,各項「開源節流」工作漸見成效。全城節水回贈節水小組推出針對居民、學校、中小企和公共等不同範疇的節水計劃活動。「全城節水回贈計劃」過去五年累計超過十四萬用戶達標,合共節水逾四百八十萬立方米,約相等於二千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量。同時,特區政府在商業範疇一直有序開展節水工作,如中小企節水鼓勵計劃、酒店節水計劃和商廈節水計劃等,使商業範疇用水增長逐步放緩。經多年努力,在本地生產總值及入境旅客數量持續上升情況下,二○一三年商業用水量與二○一二年持平,反映本澳水資源管理工作漸見成效。節水小組共推動公共部門和全澳居民安裝約十萬個節水器具,節水總量估計每年達七十五萬立方米。在降低管網漏損方面,成功把管網漏損率從二○○八年百分之十三點一四大幅降低至二○一三年約百分之九點五,提前達到節水大綱二○一五年百分之十目標。多用者付更多二○一一年起實施階梯和分類相結合的「自來水價格機制」,提倡多用者付更多,成功透過經濟手段推動各界節約用水,本澳每日人均生活用水量由二○一○年一百五十五升逐年下降至二○一三年一百五十一升。為進一步加強水價機制的節水推動力,以及減少補貼用水大戶的水費,特區政府於二○一九年十一月調整水價機制中的收費,包括適當調整家居用水中各階梯的用水量和收費,增加第四階梯,使階梯之間差距更為明顯。特種用水戶的水價補貼會低於供水全成本,家居用水第一階與特種用水之間水價相差逾一點五倍,更能體現多用者付更多原則。
  此外,積極落實用再生水。按照特區政府制定的「中水回用」計劃,在二○二五年底,路環污水處理廠的中水站可以有中水產出。屆時,產出的中水會用於路環石排灣公屋、橫琴澳大校區,以及路氹部分可使用中水的地方,如已設置中水管道的博企。預計至二○二八年至二○二九年,當人工島上的污水處理廠建成,附近也會同時設有中水站。屆時,產出的中水會供應予新城A區的公共房屋。並視乎上述兩期中水使用情況,若用量不斷增加,有關中水站也有條件擴展,並增加中水出水量。目前,中水主要作沖廁和綠化,待相關技術成熟和條件許可後,或可進一步考慮拓展中水的其他用途。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珍惜點滴是一條永不歇息的道路。根據海事局資料顯示,澳門去年生活用水量較前年下降約百分之四點五,反映大眾的節水意識有所進步。但隨著經濟及社會活動復常,估計今年商業用水量會持續上升,保守估計上升百分之四至五,倘旅客未來持續增加,或再上升百分之一至二。故節水仍然是必須堅持的重要環節。有議員就表示,本澳用水之所以安全及穩定,有賴國家支持及各省市對水資源的保護與調度,體現中央對澳門的關顧。但因應澳門的高速發展,預料西江水資源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需求壓力,為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及穩定性,認為當局應傾重於「開源節流」,持續強化澳門用水的應變能力,加快「中水回用」的步伐,從再次使用的角度出發,減少耗用淡水資源,按近、中、遠期目標落實推進石排灣公共房屋及澳門大學、新填海區等供水,建議當局致力擴展「中水回用」的覆蓋率,鋪設更多的中水管道。為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防範澳門面臨水危機,建議當局在水資源的管理上與鄰近城市密切交流,借由區域合作實現供水安全,並從上而下地普及節水的效益,包括向各企業灌輸ESG 理念,增加各行各業在節水措施上的參與度。另外,呼籲大眾不要低估自身節水的影響,鼓勵大眾主動省思及檢視自己的用水習慣,在日常生活上珍惜用水,更提倡當局要與學校合作,推廣節水的生活妙招,培育新一代節水意識,時刻秉持涓滴成河的信念,並予以落實,推動澳門發展為綠色城市貢獻一己之力。堅信在社會多方協力下,澳門一系列善用水資源的計劃必定水到渠成。
  有分析則認為,現時本澳在做好節約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尤其是對節約用水的宣傳仍停留在口號這層面,缺乏實際的行動和相關措施。可以預期,隨著計劃及待建中的多間酒店建成及多家大型博彩公司設施在未來投入使用後,本澳服務業將進入空前的規模,工商業用水可能成為城市的耗水首位。現時階梯式水費對節水有一定鼓勵作用,推出「以價制量」,相信能體現公平、合理的原則。問題是,當局要制訂具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城規發展藍圖,適時加快修改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發展商將節水、節能納入建議書中,作為投資審批、土地批給的先決指標,相信有助促使高用水用電量的商業大戶,主動採用節能及污水處理循環再用系統,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有利於本澳能源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體現政府落實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決心。
  誠然,國家淡水資源有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珠江流域各省市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澳原水供應長期依賴內地,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的工作任重道遠。有必要透過不同舉措,鼓勵各行各業踐行節水,減少不必要的商業用水,響應國家及特區的節能減排政策。同時要積極挖掘有關水利建設的故事,強化宣傳教育,讓全社會尤其下一代更好瞭解供水歷史,培養愛國愛澳、心懷感恩的美好情操,並加強節約用水意識,讓市民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上珍惜用水,以實際行動回饋國家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