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回顧與檢驗

鐘韻 洪鎧邦
  一、問題的提出
  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破解澳門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回歸以來,得益於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澳門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整體經濟呈現跨越式快速發展,經濟適度多元推進效果顯著,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空間載體得到擴展。統計數據顯示,以當年價格計算,202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3794.78億澳門元,較1999年增長了7.02倍;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為5804.7億澳門元、外匯儲備為2236億澳門元,分別較2013年增長了2.44倍和68.75%。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為澳門的社會福利水準提升提供了保障,為社會穩定祥和、居民安居樂業奠定了基礎。
  有關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研究主要圍繞適度多元的內涵、推進適度多元的策略方案以及評估適度多元的進展成效等主題展開。立足於澳門微型經濟體的特點,學界基本認同澳門經濟的多元只能是「適度」的,提出「適度多元」,是為破解「一業獨大」局面,使產業結構中幾個支柱產業並存,從而增強地區發展韌性。關於適度多元的理解,有觀點認為「適度」是圍繞博彩旅遊業展開的(又稱為旅遊業內部的多元或垂直多元);也有觀點認為「適度」可以以垂直多元為主,橫向多元為輔,適度發展製造業;還有觀點認為適度多元需與壯大龍頭相聯系,形成「協同發展」的複合競爭力,而無關產業的垂直或橫向多元。推動產業結構適度多元的策略包括:以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加快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政府行政主導作用和政策執行力、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充分利用市場競爭、增強區域合作、發揮文化機制的作用,等等。其中,《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英文簡稱CEPA)框架下的「自由行」為澳門博彩旅遊業帶來了巨大客流,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影響尤為值得研究。關於政策對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成效評估,CEPA的影響是最受關注的主題之一。然而,雖有針對具體行業發展開展的多元化成效研究問,但主要偏於宏觀的成效評價,所使用的評估方法多是對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或產業結構進行歷史比較或行業比較,定量分析尚不多見,關於重大政策對經濟適度多元以及產業發展影響成效的定量評估仍待細化。
  經濟適度多元與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有機結合,既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動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總結回歸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成效特徵,剖析發展的原因,尤其是重大政策實施對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作用,將有助於探索未來有效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策略。本研究基於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成效的梳理總結,運用發展歷程中的具體事例對發展原因做定性分析,從政策實施效應視角對發展原因做定量分析,以清晰呈現回歸以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首先梳理澳門近25年來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成效特征,然後從實踐經驗的角度探究取得發展成效的原因。由於國家政策支持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經濟適度多元化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反映,因此,本研究通過定量評估CEPA 政策對澳門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揭示國家政策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效應,解析政策驅動機制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作用。最終,基於回顧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歷程的發現及當前的新形勢,提出新發展階段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建議。
  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成效與特徵
  (一)旅遊休閒業對產業多元化發展澎響顯著
  圍繞「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回歸後澳門旅遊休閒業發展迅猛,不僅對旅遊產業鏈的縱向多元發展產生了顯著成效,對會展、體育、娛樂、文化等行業領域也產生了較大的橫向帶動作用。
  「自由行」政策為澳門帶來了巨大的客流。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內地年訪澳門遊客總數約為163.66萬人次,2023年在入境澳門的2800萬人次中,內地旅客達1904.9萬人次;從2003年7月正式實施「自由行」至2023年底,內地居民以「自由行」形式赴澳門旅遊的總人次達到14835.78萬。得益於遊客數量的大幅增長,回歸後澳門的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大規模擴張。有研究指出,博彩業專營權的開放產生了較為明顯的乘數效應,帶動了酒店業、批發及零售業、建築業、銀行業、飲食業等行業的發展。與回歸之初相比,酒店業接待能力有了極大提升,酒店的服務內容與模式更為全面、現代化,經營業務也更為多元,一大批集休閒度假、表演娛樂、高檔零售商場、會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酒店落戶澳門,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品牌酒店。據國際權威評分機構評比,2023年澳門有22家酒店業場獲得福布斯五星級酒店稱號,澳門成為全球福布斯五星級酒店最多的旅遊目的地。批發零售業產值在GDP的占比從2000年的3.45%上升至2022年的8.3%,批發零售總額從2000年的123.9億澳門元升至2022年的1050.1億澳門元。此外,遊客數量激增帶動了大批高級餐廳、國際知名特許經營連鎖店、特色小型主題餐廳相繼進駐澳門餐飲市場,極大地提升了澳門「美食之都」的吸引力。2003年澳門餐飲業營業總額為17.1億澳門元,2022年已達103.2億澳門元。
  多個相關行業領域也受到旅遊休閒業的正向帶動,表明澳門產業多元的「橫向」與「縱向」發展並非割裂展開,本地產業相互關聯、相輔相成。被澳門特區政府列為重點培育行業之一的會展業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穩步上升,品牌展會不斷增加。2023年澳門獲評「最佳亞洲會議城市」。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02-2022年,共計約285萬人次赴澳門參加會展。承辦國際性賽事活動,如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冠軍賽澳門站比賽、世界女排聯賽澳門站比賽等系列高水準賽事,彰顯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地和國際旅遊目的地對運動員和觀眾的吸引力。
  (二)新興主導行業的發展顯現了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態勢
  近年來,區別於圍繞旅遊休閒業的產業多元化,一批立足於澳門獨特優勢、功能定位而得到培育發展的新興行業,如現代金融業、中醫藥產業、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正逐步展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橫向多元」發展成效。
  以金融業為例,現代金融業是澳門新興產業中GDP占比最大的行業。自回歸以來,立足於「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發展定位,並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澳門已開始培育現代金融業務,金融業較回歸前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銀行業的經營規模、運作模式、服務區域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澳門銀行業在產品多樣化、經營多元化、操作電子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隨著業務的快速增長,銀行業的資金流量和資產日趨龐大。截至2023年底,澳門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已達24281億澳門元。比賭權開放前的2001年增長了16倍。其次,人民幣清算、跨境貿易結算、融資租賃、債券、綠色金融、財富管理等現代金融業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以債券業務為例,澳門中央證券託管系統於2021年12月正式啟動,2024年3月末,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債券總額已超過6147億澳門元。最後,對金融行業與中醫藥、會展業等新興行業結合發展,尤其是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深合區)為平臺的跨境金融合作業務,投入越來越多。例如,截至2024年3月底,共有10家澳門銀行依託跨境金融創新政策參與提供「跨境理財通」服務,「北向通」和「南向通」合計已開立逾21100個帳戶,累計錄得11200筆交易,其中超過10%為深合區的交易。
  再以科技創新產業為例,回歸之初澳門特區政府便開始著手科創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2000年7月頒佈《科學技術綱要法》,2001年8月成立科技委員會負責統籌和協調澳門的科技事務,2004年設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等。近年來,澳門更是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加快了科創產業發展的步伐。特區政府在2018年設立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下設立「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專責組」,以推進「廣州一深圳一香港一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為澳門引進優質專案資源;澳門高校的科研團隊依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參與如「嫦娥探月工程」飛行器等重大專案。
  (三)開創了通過合作區推進本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模式
  回歸前,在市場的推動下,港澳廠商將工廠搬遷到毗鄰的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前店後廠」分工合作模式。回歸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粵澳在合作區建設上不斷創新,探索通過合作區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模式。
  2003年12月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珠澳跨境工業區是中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工業區包含珠海拱北茂盛圍和澳門青洲0.4平方公里的地塊,兩園區之間由專門的口岸通道連接,以延續「前店後廠」模式為基本建設思路,是中央政府支持下以跨境合作推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的首次嘗試。橫琴是以跨境合作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點平臺。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特別強調了橫琴與澳門的「緊密合作」;202i年9月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深合區將重點發展的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產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業等,與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確定的經濟適度多元政策所培育的產業方向一致。截至2024年4月,深合區的澳企總數較成立時增長了33.9%,2024年一季度澳資產業增加值達8.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8%。
  除位於珠海的區域合作平臺以外,廣州的南沙新區、中山的翠亨新區和江門的大廣海灣地區等廣東省內的新區,近年來也將促進粵澳合作列入地區發展的定位之中。以南沙為例,早在2011年4月,澳門特區政府與廣州市政府簽署的《關於穗澳共同推進南沙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合作協議》已商定開展9個領域的合作;2022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南沙將深化與澳門的全面合作。
  可見,為突破地區規模對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局限,澳門自回歸便開始探索通過跨境區域合作為本地的產業多元發展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逐步建立通過合作區推進本地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發展模式。
  三、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實踐經驗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促進民心回歸,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一)以持續性的制度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在中央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自回歸便主導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在方案探索的過程中通過持續性的改革、制度創新,逐步構建產業的多元化體系。CEPA框架下的「自由行」政策、設立培育各類粵澳區域合作平臺、改革博彩業專營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和政策配套,形成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政策驅動力。
  由特區政府對博彩業的改革,可見回歸後澳門產業的縱向多元是如何通過調控政策與制度改革而逐步形成的。2000年3月,澳門回歸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便指出,政府將加強對博彩業的管理,積極進行客觀全面和細緻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制訂長遠的博彩業政策,以促使該行業繼續向前發展。2000年7月,澳門特區政府在其成立的研究博彩業發展的專責委員會負責開展研究後,決定在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博彩專營權期滿後開放「賭權」,引入競爭機制,以推動博彩公司經營中心和業務轉型,進而推動澳門博彩業的現代化與國際化。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對娛樂場幸運博彩法進行了一次全面修改,並通過公開競投的形式將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權批給3家公司,再由此3家公司通過轉批給形式向另3家公司發出博彩經營權牌照,其中包括具有領先的經營會展業的經驗及全球會展網路資源的外資酒店集團,推動博彩業向集休閒、娛樂、會展於一體的綜合方向轉變。此次重要改革使澳門博彩企業的業務趨於多元,非博彩業務收入增加。在20年的經營權期滿之際,澳門特區政府於2022年重新審議和頒佈了新的博彩法修改草案,對博彩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門特區政府以開拓國外客源市場、發展非博彩專案等為考量標準,於2022年底完成了新一輪的博彩牌照存續。
  澳門特區政府過去20多年來對博彩業的法律及經營模式的調整政策,貫徹了逐步提升澳門旅遊休閑業的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既定方向,圍繞博彩業的適度多元發展,為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了財政基礎,充分體現了經濟適度多元中政策引導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地方特色和國家所需逐步建立多元的產業體系
  作為自由港,澳門在聯繫歐盟國家尤其是葡語國家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既是發揮澳門比較優勢、服務國家發展需求的長遠戰略考慮,也是澳門構建多元的產業體系的著力點之-o中葡商貿服務業平臺的建設與澳門產業體系的多元發展相互促進:回歸以來,會展業、金融業、文化產業、中醫藥產業等多個新興產業既促進了本地產業體系的橫向多元,也增強了澳門作為國際交往平臺的競爭力;圍繞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而設立的國際性機構和基金在澳門落戶,為澳門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業務機會,也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提供了動力,新興產業在服務於中葡商貿服務平臺的建設機制中獲得了發展機遇。
  為增強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交流中的作用,中央政府於2003年將「中國一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及其常設機構秘書處設在澳門。在中葡論壇的帶動下,以澳門為平臺舉辦的經貿交流活動日趨豐富,例如葡語國家與澳門企業對話會、中國一葡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部長級對話會、中國與葡語國家青年企業家論壇、中國一葡語國家省市長圓桌會等活動,促成了企業專案的商業配對。
  2010年「中國一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期間,中國政府宣佈將成立中菊合作發展基金(以下簡稱中葡基金)以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2013年,國家開發銀行與澳門工商業發展基金共同出資在北京設立中葡基金,基金總規模10億美元。為落實國務院2016年提出的19項惠澳措施,2017年中葡基金開設澳門總部,以進一步增強澳門建設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金融功能。該基金近年來積極發揮投融資平臺的作用,已在莫三比克、安哥拉、巴西等國投資支持了一批專案,帶動了當地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製造業、能源等領域的產能合作;還通過與澳門本地金融機構合作,支持澳門及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在佛得角、東帝汶、葡萄牙等地開展業務。
  (三)將經濟適度多元與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使命相結合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實踐顯示,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體系多元的過程,同時也是澳門實踐「一國兩制」的過程,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包含民生髮展的需求。換言之,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的創新舉措有助於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經濟適度多元與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使命相結合,使經濟適度多元具有了持續不斷的創新動力。
  以橫琴開發為例,建設深合區是中央支持下,長期積累、深入醞釀的創新之舉,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自2009年橫琴新區建設的大幕開啟,橫琴在粵澳合作模式上展開了多種創新嘗試,其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創造條件。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方案》賦予深合區四個戰略定位,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出了將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等四大產業。其中,在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的方案中出現了國際大科學計畫、大科學工程、特色晶片設計等以往澳門產業發展中較少被提及的產業部門,顯示出增加了深合區元素後,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將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充實的內容。
  為激勵中醫藥企業與人才進入深合區、促進中醫藥工業發展,《方案》提出對在澳門審批和註冊、在深合區生產的中醫藥產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許使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或「澳門設計」標誌。2023年7月,已有「橫琴生產、澳門監製」的澳門藥品在澳門發售,作為根據澳門《中藥委託監督管理規定》規則下的跨境委託生產專案,展現了深合區為澳門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的新空間已發揮作用,生產過程的跨境機制對接彰顯了「一國兩制」創新實踐的成果。
  四、政策機制的作用:CEPA對澳門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檢驗
  CEPA實施為澳門帶來了大量遊客,也為澳門特區政府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令澳門的產業多元發展顯現出一系列直觀的變化,旅遊休閒業及其他新興產業共同構建了一個區別於回歸之初的多元產業體系。本文嘗試通過實證方法檢驗CEPA是否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影響,從而驗證重大政策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作用。
  (一)分析方法、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1.分析方法
  服務業占澳門產業約93%的份額。澳門產業結構升級主要體現在服務業領域,按照傳統一二三產業劃分方式難以測度澳門產業結構升級情況。因此,本研究在測算澳門產業結構多元化時主要考慮服務業內部結構變化。首先對服務業進行分類,然後對不同類型產業賦予不同權重,在此基礎上測算澳門產業多元化情況,進而依託測算結果,運用經濟學中常用的政策評估方法,驗證CEPA實施對澳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以檢驗CEPA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政策效應。參考已有文獻方法為反映澳門產業適度多元,表徵澳門產業結構升級,本文將服務業劃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非生產性服務業,並對生產性服務業、非生產性服務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依次賦予從高到低的不同權重,以對澳門產業多元化進行測算。
  產業多元化指標的測算公式為:
  indu_index=£ i・ Pi,i =1,2,3,4(1)
  i =1
  其中,i=l ,2,3,4分別代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非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R為i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①indujndex指數越大,說明城帀產業結構水準越高級。澳門行業分類統計與內地城市行業分類統有對照如表1所示。
  基於「反事實分析框架」的合成控制法是一種可行的實證檢驗方法,已在經濟社會學領域被廣泛使用⑶T3J。相比其他政策評估方法,合成控制法具有以下幾點顯著優勢:第一,根據數據結構對潛在控制組進行賦權以構建最優合成控制組,可以避免控制組的人為主觀選擇;第二,對樣本數量要求不高,理論上15個左右樣本便可使用該方法。基於此,本研究運用合成控制法檢驗CEPA實施對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影響。合成控制法中的預測變數參考相關文獻旳,選取政府財政能力、城市規模、金融支持、城市人力資本以及結果變數的滯後項。
  2.樣本選擇
  鑒於旅遊業在澳門經濟中的地位,結合數據可得性,本研究選取了內地與澳門相類似的以旅遊業為主導產業的14個城市作為潛在的合成控制組個體,這些城市2019年旅遊業收入與城市GDP比值從0.51至2.28不等,與澳門旅遊業占比較大的特點相似,滿足成為潛在控制組的條件。
  3.數據來源
  內地城市與澳門各行業就業數據來源於CNRDS 資料庫、內地各城市統計年鑒、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網站。預測變數中,政府財政能力用政府財政支出占 GDP比重衡量,城市規模用城市常住人口衡量,金融支持用城市金融機構貸款占GDP比重衡量,城市人力資本用城市每萬人大學生數量衡量,上述數據也來源於CNRDS資料庫、各市統計公報與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網站。
  (二)產業多元化測算結果
  根據公式⑴計算1998-2023年澳門產業多元化指數,1998-2023年澳門產業結構多元化總體呈現增長趨勢。1998-2003年澳門產業多元化指數在2.85附近波動,自2004年CE- PA實施後,澳門產業多元化指數上升趨勢明顯,並且呈現出長期性,表明2004年CEPA實施對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具有影響。
  (三)政策效應分析結果
  1.合成控制法實證結果
  本研究將1998-2003年作為擬合時間預測變數的時間段,將2004-2022年澳門作為處理組。參考已有研究,釆用最小化馬氏距離方法確定最優權重以構建最優合成控制組.最優合成控制組由麗江、張家界、黃山三個城市組成,權重分別為0.170、0.423.0.407o這三個城市都是典型的以旅遊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地區經濟驅動力上與澳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比較澳門與合成控制組預測變數的值,總體上擬合效果較好,尤其是在財政支出占比、金融支持方面,澳門與合成控制組預測值非常接近;在城市規模方面,合成控制組比澳門稍大一些;而在人力資本方面,澳門則比合成控制組稍大;但總體而言,四個預測變數澳門和合成控制組較為接近。
  澳門和合成控制組的產業多元化指數變化在1998-2003年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這說明在2004年之前合成控制組對澳門的擬合較好。2004年澳門對內地實施「自由行」政策後,政策效果開始展現,澳門與合成控制組產業多元化指數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發展趨勢,2004年後澳門產業多元化指數顯著高於合成控制組,且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澳門與合成控制組結果變數差異的變化趨勢。2004年前,澳門與合成控制組產業多元化指數的差異在0值附近上下波動,但在2004年CEPA實施後兩者差異(即處理效應)顯著拉大。2004年CEPA實施後,澳門與合成控制組的差距持續拉大,是由於澳門與內地在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陸續簽署了一系列補充協議,增進了澳門與內地之間物流、人流、資金流及技術流的互聯互通,不僅極大促進了內地遊客赴澳門旅遊,還帶動了澳門相關行業的發展,為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2.穩健性檢驗結果
  為確保實證結果是穩健的,本部分分別通過變換政策發生時點、變換處理組、安慰劑檢驗等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
  首先,本文參考已有文獻的做法,通過變更政策發生時點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將CEPA實施時間提前到2001年重新進行合成控制估計,結果如圖4所示,在假想的政策發生時點2001年及其後的2002、2003年均未出現顯著的處理效應,證明上文結論具有穩健性。
  其次,釆用已有文獻時做法,選取2004年沒有重大旅遊政策出臺的桂林、張家界分別作為處理組,以上述潛在合成控制組城市中分別去除桂林、張家界的其他城市作為對照組,假設桂林、張家界也實施了重大旅遊政策,進行合成控制估計,檢驗結果如圖5所示。在2004年CEPA政策實施前後,真實桂林與合成控制組及真實張家界與合成控制組均具有較好的擬合效果,並且在政策實施後並未出現明顯分離,仍具有一致的趨勢,這與原有假設該城市受到政策影響相違背。由此說明,澳門政策實施效果並非由某種偶然性因素造成,證明了研究結論是穩健的。
  最後,借鑒已有研究方法進行安慰劑檢驗。檢驗思路為:依次將潛在合成控制組的城市作為假想的實驗組,假設該城市在2004年也實施類似於澳門的政策,而其他城市未實施類似政策進入對照組,使用合成控制法檢驗2004年政策實施對所有原對照組城市產業多元化的影響。若其他對照組城市也出現類似澳門的情況,則表明實證結果是不穩健的。2004年後澳門的政策效果顯著優於其他城市,從而排除本研究實證結果由偶然性因素造成的可能,說明實證結論是穩健的。
  五、結論與展望
  回歸祖國25年來,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澳門圍繞著「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展定位,持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產業結構升級明顯。雖然從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還未能體現新興產業對澳門經濟的貢獻,但分析行業發展現象可見,澳門以旅遊休閒業為基礎,配合圍繞「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發展定位而培育發展的多個新興行業,已建構起一個較為多元的產業結構體系。相較回歸之初,當前旅遊休閒業中非博彩業務的經營接待能力已有了極大的提升,通過與大灣區各大區域合作平臺的創新合作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模式也逐漸清晰。實證分析結果顯示,CEPA的實施對澳門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持續、顯著的正向作用。
  當前,澳門特區政府正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展望未來,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將與融入國家發展進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環境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運用區域合作平臺,尤其是深合區,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的模式,以進一步獲得新的發展資源,構建本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從當前的發展態勢可見,在深合區支撐下的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相比澳門以往的經濟適度多元,將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充實的內容、更堅實的發展支撐。未來,澳門如何運用深合區平臺推動跨境合作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如何通過更多的合作平臺獲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和動力,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是積極迎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要求,跳出對本地產業基礎的固有認識,探索創新發展路徑。縱觀近代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態勢,全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的共識。澳門如何發揮獨特優勢,用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融入大灣區科創產業鏈,為本地產業進行科技賦能,亟待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