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買我們的國家。」
在最新的視頻中,Qupanuk Olsen興奮地談論這一起國際大新聞。
近期在網路上走紅的Olsen,在油管有著46萬粉絲,Instagram粉絲也超過了30萬。而她所在的地方,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島嶼,格陵蘭島,總人口才5.6萬。
隨著特朗普的大兒子到訪這片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Olsen開始意識到,那些國際新聞滿天飛的頭條,變得更加真實起來。
與2019年特朗普首次提出買格陵蘭的憤慨拒絕不同,如今的Olsen轉變了態度,「美國對我們的興趣,是一件積極的事。」
「現在發生的這一切,所有的新聞報導,所有人的討論,正在加速我們的獨立。」「我們的價值,比我們想像的要高。」
《外交政策》預估,格陵蘭島的價值,在125億美元到770億美元之間。更有國際分析師預估,要買下格陵蘭,美國可能要支付2.76兆美元。
特朗普能否及如何拿下格陵蘭島,還是個未知數;能否坐地當上美國富翁,對格陵蘭人也尚且遙遠。但這「潑天的富貴」,的確令人興奮。意識到自身價值的格陵蘭人,眼下有著緊迫之事:從丹麥獨立。
大國博弈中,這座北極圈內大島的命運,如同北冰洋下的暗流。而格陵蘭人此時此刻的處境和立場,也十分微妙。
格陵蘭人坐不住了
長期以來,Qupanuk Olsen的視頻,多是一兩分鐘的長度。跟大部分介紹風土人情的博主相似,她要麼介紹格陵蘭的雪橇狗,要麼給網友講述生活在極地的居民如何吃到蔬菜。
「不談政治」,是她的油管頻道一直以來標榜的口號。
然而在特朗普表態要從丹麥手中奪過格陵蘭後,Olsen接受外界的採訪開始增多。依靠格陵蘭話題帶起了流量,Olsen也越來越關心政治。
「未來四年將會非常有趣!」
「沒有了格陵蘭,丹麥顯得多麼渺小呀!」在一個電視採訪中,Olsen這樣告訴記者。
作為格陵蘭因紐特人,Olsen開始傾向於推動格陵蘭從丹麥獨立。隨著格陵蘭議會將在4月份進行改選,Olsen加入了當地支持獨立的政黨,準備通過議會推動格陵蘭全面從丹麥脫離獨立,成為真正的主權國家。
在她的視頻底下,有人表示支持格陵蘭人做出自己的選擇,也有人痛罵特朗普是個「沒道德的惡霸」,希望「格陵蘭人遠離美國這個糞坑」。
在2025年元旦,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在年內籌備獨立公投委員會,落實公投的操作時間和通過門檻。而早在2023年4月,格陵蘭議會就已擬好一份《憲法》草案,在公投通過獨立後,能夠馬上實施。
過去,格陵蘭民眾對於獨立議題有些摸棱兩可。根據2018年一項民調數據,由80%的民眾認為,如果獨立造成目前生活水準倒退,那麼他們就反對獨立。對於長期依賴丹麥財政補貼的格陵蘭來說,獨立後的經濟賬如何算,仿佛是一場賭博。
但現在,隨著美國再次將目光瞄準這裏,格陵蘭人呼籲獨立的聲勢,開始壯大起來。
和稀缺的人口相比,格陵蘭的面積頗為廣袤,2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島。三分之二的面積是在北極圈範圍內,80%的面積常年被冰川覆蓋,格陵蘭全境範圍內沒有原生綠色植物,長期以來唯一能食用的蔬菜,只有苔蘚和地衣。因此島上的5.6萬居民,大多生活在沿海的小鎮和定居點。
光禿禿的岩石上,積木一樣方正的房子,紅色、黃色、藍色、黑色,零零星星地分佈在港灣旁邊。這就是格陵蘭首府努克的全貌。出了努克,整個格陵蘭島的小鎮和定居點幾乎沒有公路連接,港口和村鎮之間的連接,基本靠雪橇或者船隻通行。
格陵蘭每年的GDP大概是30億美元,長期以來支柱產業是漁業和旅遊業。作為宗主國,丹麥政府每年對格陵蘭發放5.91億美元的津貼。而這筆錢足以維持格陵蘭自治政府60%的開支。
要是Qupanuk Olsen的格陵蘭獨立之夢成真,丹麥不再提供津貼,這個大島的收入來源又從哪里開闢?缺乏高等教育、醫療衛生設施乃至員警和軍隊等武裝力量的格陵蘭,如何撐得起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由於是氣候極端的苦寒之地,格陵蘭數百年來甚少引起外界的興趣。然而,以世紀為維度結成的冰川下,蘊含著巨大的稀土和礦石寶庫。隨著北冰洋的航海路線越加繁忙,格陵蘭的潛力也開始被各方勢力盯上。
格陵蘭關係到「美國的經濟安全」,特朗普在贏得第二個任期後,在多個場合不斷重複這個立場。
格陵蘭的真正主人?
1月11日,特朗普大兒子和自己的團隊乘坐著特朗普專機在格陵蘭首府努克降落。在當地的超市門口,他們給居民們派發一張張100美元的鈔票,換取他們戴上支持特朗普的「MAGA」紅色帽子。
特朗普團隊「用錢買島」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根據美國智庫American Action Forum的估算,綜合格陵蘭島上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美國要買下格陵蘭,可能要支付2.76兆美元。而《外交政策》期刊對格陵蘭的估價,則在125億美元到770億美元之間。
格陵蘭所在的位置,對於世界大國在北極圈內的博弈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長期冰封的北冰洋開始解凍,商務和軍事通航變得頻繁。在北冰洋有著最長海岸線的俄羅斯,重新啟動了在蘇聯時期留下的大約50個北極圈軍事基地。
而美國海軍要對歐洲投放力量,乃至封鎖俄羅斯海軍自由進出北冰洋,就必須在從格陵蘭往東一直到冰島和英國最終抵達挪威的一片海域,展現強大的軍事存在感。
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就開始佈防格陵蘭和冰島,以防納粹德國從北冰洋進犯。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開價1億美元外加阿拉斯加一塊油田的開採權,以購買格陵蘭島,遭到丹麥政府拒絕。不過在冷戰的背景下,丹麥還是允許美軍在格陵蘭部署了三個軍事基地。
冷戰結束後,美國依然保留了部分軍事設施,再加上美國和丹麥本來就是北約成員國,一旦出現危機,防守格陵蘭最終還是靠美國。所以有評論人士認為,格陵蘭其實早已被美國間接接管。而丹麥始終只是個名義上的宗主國。
如果換作其他美國總統,也許會像杜魯門那樣用「私底下」的方式跟丹麥交涉。然而,到了特朗普時代,美國索要格陵蘭顯得高調而且粗暴。這背後,除了有特朗普要塑造自己給美國再次「開疆擴土」的歷史野心之外,也許還有經濟的驅動力。
根據歐盟的調查報告,在格陵蘭找到的25種礦物質,屬於歐盟定義的「關鍵性稀有材料」。其中,格陵蘭的稀土金屬據統計有150萬噸,蘊含量在世界範圍內排名第八。除此之外,石油、天然氣、鐵、石墨、鋅、銅、金、鑽石和鈦釩等資源,也能在格陵蘭以及周邊海域找到。
稀土金屬是製造現代通訊工具乃至軍事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由於懼怕稀土金屬儲量第一的中國壟斷這種資源,所以十分在意世界範圍內其他地區的稀土金屬開採。
因此,格陵蘭在過去十年迎來了一股類似「淘金熱」的挖礦熱潮。在十年前,整個格陵蘭只有12個開挖的礦區,如今已經猛增到170個。在這裏挖礦的公司,背後多是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的資金。而美國挖礦公司則只有一個。隨著美國的軍工和科技企業開始對格陵蘭感興趣,特朗普也表現出壓抑不住的猴急態度。
大國鋼絲不好踩
獨立的格陵蘭,不僅要做一個因紐特人主導的國家,甚至想成為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境內因紐特人的文化燈塔——在Qupanuk Olsen看來,格陵蘭作為獨立國家,有著不可估量的未來。
這些想獨立的格陵蘭因紐特人,認為美國對格陵蘭感興趣,是一種歷史機遇。畢竟,面對金髮碧眼的丹麥人,因紐特人始終自感文化和人種上有著鮮明的壁壘。丹麥和格陵蘭八個多世紀的「聯姻」,更多是出於丹麥政治精英們面對其他歐洲國家的虛榮心。
隨著1979年自治地位的確立,到2009年成為丹麥王國名下內政高度自治的「自治國」,格陵蘭社會也開始經歷了比其他歐洲殖民地要晚得多的「去殖民化」進程。丹麥多年來把因紐特人幼兒強行帶離原生家庭並且送往丹麥本土進行「教化」的故事,成為了獨立派人士用來鞭撻歐洲殖民者製造骨肉分離人倫悲劇的話柄。
與此同時,因紐特人自身的文化復興運動也在崛起。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接受教育的格陵蘭90後藝術家Martin Brandt Hansen,把因紐特出海狩獵的傳統和自然崇拜圖騰,視為自己的創作靈感。其設計的一張暗黑哥特風格陵蘭海報,構圖非常具有張力:在黑沉的山脈和大海上方,是一個巨大的神秘而古老的面具。跳出歐洲人的視覺,格陵蘭藝術家們正在摸索出屬於他們的藝術語言。
對於他們來說,美國可以是個機會。
「利用美國擺脫丹麥」,成為了格陵蘭獨立派人士推動進程的策略。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2024年有60%的格陵蘭居民希望跟美國達成某項類似自由貿易協定那樣的合約,而非加入美國,成為聯邦州或者海外領地。他們羡慕和希望成為的對象,是格陵蘭以東海域的一個小島國——冰島。冰島在1944年從丹麥獨立,但同時也跟丹麥和美國簽訂雙重協議,而且冰島土地上也有美軍基地。熟手兩端,換取歐美兩端的好處,成為了北大西洋這些丹麥前殖民地的終極目標。
在特朗普上臺後兩天,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穆特·埃格德表示,格陵蘭人不想成為美國人,也不想成為丹麥人。但這將會是一個踩鋼絲那樣高難度的姿態。
就在1月25日,有消息人士稱,特朗普在上臺5天前與丹麥首相費德裏克森進行了一次「充滿火藥味」的電話。
這個不愉快的電話通話,由丹麥或歐盟單方面洩露,意味著歐盟和丹麥想在特朗普上任之初擺出強硬姿態的企圖。而強硬姿態的背後,往往是將來談判過程中要高價的前奏。
冰島獲得獨立的歷史窗口期,在於二戰戰後各方需要確立一個新的國際秩序。如今,格陵蘭人要面對的是「美國優先」甚至要顛覆二戰戰後秩序的特朗普。要拒絕舊歐洲的殖民宗主,又要避免淪為另外一個超級大國的附庸,在接下來四年,格陵蘭島要面對的,不只是北冰洋的驚濤駭浪。
夾在美國和歐盟之間,格陵蘭人此時此刻的處境非常微妙。
(遠遊/文)
小小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