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孫大炮」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存在一個知名的諢號「孫大炮」。廣東話中有著「大炮」的口頭語,意指說大話。孫中山為何得了這樣一個諢號?此諢號出現於何時?
  「鐵路計畫說」和「護法運動說」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李劍農、胡適。
  1912年,孫中山構想建設三條橫貫中國的鐵路幹線,南路由廣州經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進入西藏,繞到天山之南;中路由上海經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新疆至伊犁;北路由秦皇島繞遼東至烏梁海。孫中山參考美國鐵路發展史,立下了10年內修建20萬裏鐵路的計畫。
  李劍農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代表作是1942年完成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他在該書中指出:「中山仍主張把政權讓給袁氏,己則率其黨員盡力於社會的培養開化,所謂二十萬裏的鐵道政策,大家說他是放大炮(『孫大炮』之名由始),在他是真實的主張:故中山的新舊合作是朝野合作。」
  持相近觀點的還有胡適。1929年,他在《新月》雜誌發表《知難,行亦不易》一文,回顧1919年與蔣夢麟在滬拜訪孫中山的往事。他在文中感慨指出:「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畫,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志黨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人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
  1917年11月,舊桂系軍閥莫榮新出任廣東督軍一職。在財政上,他對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百般掣肘。1918年1月初,莫榮新以勾結土匪為名,拘捕孫中山衛隊官兵60餘人,槍殺連長、排長及士兵多人,孫中山派出的募兵委員也被捕殺。孫中山聞訊,於1月3日登上同安、豫章兩軍艦,駛至大沙頭,4日淩晨向德宣街督軍署及桂軍駐地發數十炮。1月9日,孫中山向各界解釋炮轟督軍署是為「表公道,申不平,而使軍政府自辟其生路也」。
  上海《申報》據此認為,「孫大炮」的叫法源於開炮。1922年,《申報・自由談》發文指出:「孫中山先生護法功高,為了一個法字奮鬥了幾年,挨了多少辛苦,吃了多少閒氣。雖因了護法,做一任護法總統,似很合算,但也因了護法,得了個孫大炮的評號,不大值得。但是無論如何,孫先生總已對得起這個法了。」
  關於諢號的釋疑
  不論是「鐵路計畫說」還是「護法運動說」,都把這一稱號的岀現時間定義在辛亥革命後。如果我們能找到辛亥革命前便已存在此種叫法的證明,那麼這兩種說法便無法成立。
  從革命追隨者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前的南洋已有這種說法。據南洋華僑陳良回憶:「自從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秋間,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後,不久,孫中山先生和黎仲實等幾位同志,由日本到南洋一帶進行革命活動,籌組同盟分會,道經西貢堤岸,找曾錫周、周觀臣(廣東東莞人,都是老華僑)。」「第一次我們見孫中山是由周觀臣約定的,地點是在周觀臣的家中,我們初次所談,偏重於西貢堤岸兩地華僑情況,包括商業、生活、兩地的華僑社團組織等。」「西貢堤岸兩地華僑對孫中山是非常尊敬和熱愛的。有一次,有人在宜心茶居中傷詆毀孫中山,說什麼『孫大炮如何如何』。在他鄰座飲茶的人,與他爭辯到面紅耳赤,終至動武,互相毆打起來,直至將那胡說八道的人挨出茶居之外。由此可見華僑對孫先生的維護和愛戴的熱忱。」
  我們還需要考察孫中山本人是如何講的。1921年2月,孫中山在軍政府宴請廣東各界名人,發表講話說:「惟組織工商政府,必須公商各界實力幫忙,非空言所能做到。廿年前,各人均稱我為『孫大炮』。卒亦推倒滿清,成立民國,民閱十年,可知我並非大炮。凡做事只要毅力做去,必有成功之日。」「廿」表示數字「20」,從1921年向前推20年,時間顯然在辛亥革命發生前。
  在語言基礎層面,從孫中山同鄉的視角出發,「孫大炮」的叫法源自廣東話。廣東香山籍作家阮章競指出:「我的家鄉廣東省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而我恰恰有幸生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同縣人。我們的村子在中山縣西鄉區,距離中山先生的故鄉翠亨村只有三十幾裏路。」「儘管少數反動勢力、老頑固,管他叫『孫大炮』,可是廣大的人民都十分敬仰他,認為香山出了個孫中山,非常光彩。」
  「孫大炮」叫法的慣用者
  孫中山生前在少數場合曾自稱「大炮」,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人在當時會稱他「孫大炮」呢?大體可分為四類人。
  第一類,政壇的舊勢力,如張作霖之輩。1921年,美國教育家孟祿到奉天考察。在交談中,張作霖對其指岀:「現在中國的紛亂,全是自私自利的官鬍子鬧的,你們看這國家,還成個國家樣子嗎?一個孫大炮天天嚷北伐,吳佩孚這個大英雄,起先天天講民意,現在跑到湖北去,打了一個西拉嘩喇。總之,治理中國並不難,只要大家為公便行了。」
  第二類,部分思想未跟上時代的革命黨人。辛亥元老陳劭先指出:「同盟會的會員中,有多半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弟,他們是激於民族意識和反清而革命,所以宣統退位,就認為革命成功了。到了國民黨時代,又混進大批官僚政客,分子更加複雜。他們對於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和急進的革命主張,自然多不能接受,乃至大有抵觸。因此,當年流傳一種說法,『先生是理想家』,甚至被稱為『孫大炮』。簡單一句話,這班人的思想跟不上中山先生的思想,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第三類,時代交替中的舊知識份子。據女革命家劉英回憶,其父便是其中一位:「聽說我們家祖輩都是讀書、做官之人,是道地的書香門第。我父親是一個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他生活悠閒懶散,思想迂闊、守舊。他清末中過舉人,舊學底子很厚,八股文做得不錯,還寫得一手好字。」「辛亥革命後,徹底打破了他做官的美夢,他深感懷才不遇,因而遷怒於時勢。他特別恨孫中山先生,貶薄地直呼之為『孫大炮』。他經常無名地發牢騷,對一切新事物都看不慣,就是死死守住舊的封建傳統的一套。」
  第四類,人云亦云者。有的政治人物未見過孫中山時,亦隨他人起舞,親見孫中山後,方知外界的言論不足為信,譚延闿即是其中之一。談及對孫中山先生認識的改變,他道出原因:「我自追隨孫先生左右,朝夕領教以來,才逐漸認識到孫先生是不如我從前所聽說的孫大炮,而確是一個文通中外學貫古今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排滿、反袁、打倒北洋軍閥的一個真正領導人。」「我一生佩服的只有孫先生,除孫先生外,再沒有第二人了。」
  此稱呼對孫中山的影響
  一些人在孫中山生前稱其為「孫大炮」,實際並未對孫中山的聲望造成多少影響。孫中山通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民眾心中早已是一座豐碑。
  從孫中山的老家來說,支持其革命者眾多,一般群眾以子弟投身革命為榮。阮章競指出:「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了大元帥府,這個消息傳來不久,我父母收到堂哥阮煥倫寄來的一封信,信封左邊印著『孫大元帥大本營衛士隊緘』的紅色大字。二哥給孫中山大元帥當衛士,我讀著真高興!好像象角只有二哥是孫大元帥的衛士隊衛士,多光榮!媽媽的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真笑容,全家都很高興。」
  「孫大炮」的叫法亦未減損孫中山在進步青年心中的形象,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去認識、理解這位偉人,青年時代的陳毅便是其中之一。1919年夏,陳毅等川籍留法勤工儉學生沿江而下,至上海候船前往歐洲。在上海期間,他們聆聽各種社會團體的演講。陳毅曾回憶說:「為了歡送我們這一批學生,同時也是為了在年輕人中造成他們的信徒,許多有名的人來向我們演說。」吳稚暉也在演講者之列。陳毅說:「他又挖苦孫中山是孫大炮,張繼是無政府主義者,他鼓吹勞工神聖,說發財是盜竊,要學生們不要去犯罪。」「那時,思想真是一天一變。開始對反孔孟感到不平,對白話文、白話詩感到沒有意思,但很快就站過來了。讀《拿破崙傳》《華盛頓傳》《孫文傳》,感到很入迷。」
  餘論
  廣東話中常用的「大炮」一詞,放在孫中山身上,體現為「理想家」和革命理想主義的色彩,早已失去了貶義。用胡適的話說:「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畫,分開進行的程式,然後一步一步地做去。沒有計畫的政客,混了亠天算一天,嘴裏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畫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
  民國時期,其他人的「孫大炮」諢號特點與孫中山不同。有人因敢言而獲得這一稱號,比如毛澤東的老師孫很工。他的兒子孫長祝回憶:「孫很工生性忠厚篤實。『五四』時期他激於愛國義憤,挺身而出,敢言敢寫,一時人稱『孫大炮』。『五四』後,提倡平民教育,桃李遍天下。」還有人因聲音洪亮而獲得此稱號,比如山東抗日軍政幹校校長孫陶林。據1938年第一期學員楊雷回憶:「孫陶林健壯魁梧,講話鋼聲銅音,句句扣人心弦,就像大炮命中目標一樣,因此被稱為『孫大炮』。」與其相反,孫中山並不以嗓門洪亮著稱。老同盟會會員黃季陸曾多次聆聽孫中山的演講,他指出:「總理講話的聲音並不大,卻很清晰明朗,坐在講堂較遠的人,也能聽得十分清楚。」
  綜上所述,孫中山的諢號源於廣東話,出現於辛亥革命以前,早於提出鐵路計畫和護法運動。這一稱呼不僅沒有降低孫中山的聲望,反而彰顯了他的遠見卓識和獨樹一幟的品格。
  (吳尹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