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今年的全國兩會,教育再成熱點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畫。3月6日的聯組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民盟、民進、教育三個界別的委員們共商國是,傳遞出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奮進力量。由於港澳具有獨特優勢,與內地教育界、科技界加強合作,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正當其時。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二零二四年九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會後頒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二○二四至二○三五年)》。《規劃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規劃綱要》提出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各級教育普及水準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佈局結構與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準和品質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本澳作為國家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肩負重要使命,須努力推動教育更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獻力。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科技競爭加劇,各國紛紛加大在科技領域的投入,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在未來20年,美國近一半的工作崗位將面臨被自動化和電腦取代的可能。而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正正在於培養個人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例如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成功地應對各種挑戰。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檔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國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STEM類創新人才,所做的規劃與努力。我國也在一直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十四五」時期的第一動力就是科技創新。
為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高質量發展,本澳必須深入理解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強教育高質量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建設人才戰略目標。要建立學科調整和人才培養機制,將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核心要素,以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推進教育改革,促進科技創新,並聚焦人才素質和質量提升,同時,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建立與科技發展和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引進,加快高質量教育建設。行政長官岑浩輝就強調,特區政府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切實圍繞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高質量建設澳門教育體系,加強推動產學研發展,打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特區政府正研究長期政策,充分發揮澳門的獨特功能和特殊優勢,立足「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與更多海內外包括大灣區城市一流大學及優秀企業開展高水準科研創新和產學研合作。
事實上,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系統的健康發展,堅持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透過保證資源投入、優化教育制度、致力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等政策,與本澳教育界攜手推進「愛國愛澳」及多元人才的培育工作。「二五規劃」將「推進文教青年人才工作」置於助力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推行至今,在教育界齊心協力下,澳門學生及青年的綜合素質持續提升,澳門高校的辦學規模合理擴展,教學及科研水準躍進,全球排名顯著提高。總體而言,各項規劃工作開始發揮正面作用。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在全國兩會上,多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澳區委員就本澳未來教育發展建言獻策。如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陳季敏提議持續推動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集聚高地的「高」,體現的是戰略高度。對內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做好頂層設計;對外要積極宣導國際化,講好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故事。以高校為重要載體,聯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更多的國家級研究平臺,引進高素質人才,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發揮澳門的作用和擔當。具體而言,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二○二一至二○三五年)》預留的「高等教育產業單元」約一點二平方公里土地建設現代化大學園區,認為可藉此讓澳門高校均可在大學園區獨立辦學,共用教學樓、運動場、圖書館、學生餐廳等資源,優化專業佈局和學科共用互補,支持大學園區學生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同時,在「科創新中心產業單元」佈局大學科技園區,實現共用科研設施,大學園區與大學科技園區之間共用教研成果。加強合作區土地利用,盤活現有土地和物業資源,建設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和人才用房等公共設施。在大學園區和大學科技園區建設國家級研究平臺,開拓合作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新賽道,扶持澳門優勢學科和重點專業發展,推動更多國家重大項目、重點研發項目等落戶大學園區和大學科技園區。要建立國際高端人才共聘共用機制。一方面要積極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搶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內部「共用人才」,特別是探索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共聘共用機制,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最大化發揮人才優勢作用。比如通過港澳引進的高端人才,既可以在港澳發揮作用,也可以在內地發揮作用,兩地的人才流動更加便利,有助於實現共同目標。要加大基礎科研經費投入,利用公共政策調動社會資源推進跨學科的創新科研項目。可考慮在澳門成立政府牽頭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發揮培育和發展多元新興產業、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一件投入大、週期長,功在當下、利在長遠的事業。要自覺凝心聚力、集思廣益,結合並發揮好澳門獨特優勢,找準具有戰略意義的切入點,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澳門力量。
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黃潔貞、邱庭彪、黃竹君、高錦輝、林倫偉認為,澳門有著「中葡聯絡人」角色定位,與葡語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繫緊密,有助實現建設具全球影響力重要教育中心的戰略任務。可從四方面助力教育強國建設:一是擴大深合區資源聯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熱土。充分利用澳門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力量和高等院校在深合區開展教學與實驗的延伸,支持航太科技、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物聯網及中醫藥等項目及人才落戶深合區,打造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環境。二是發揮澳門橋樑和窗口作用,打造國際高端人才和教育集聚高地。藉國家「二百四十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便利相關人員進出深合區,促進國內、外人才和國際教育在澳門及橫琴區域的交流互動。三是積極發揮澳門產業發展優勢,助力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澳門擁有全球首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教育素質認證」的教育機構,具條件成為集實踐教學、真實生產、技術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打通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和職稱評價機制。四是加強三地高校教育合作,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多元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以教育資源之「融」,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之「變」,較好地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此,可在二○一六年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基礎上,深化三地高校在科研發展、知識轉移及產業化等方面協作。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戰略性目標,就跨境教育合作方面提出系列意見,包括推動粵港澳統籌教育資源,強化境內外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聯動效應,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共同為港澳地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貢獻力量。粵港澳三地教育目前在相互招生、聯合培養等方面已開始全方位交流合作,港澳一些優質大學也開始在深圳、廣州、珠海、東莞等地建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因此,應進一步深化三地教育在學分互認、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互認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借鑒港澳多元辦學傳統,充分賦能高校在學術和非學術事務上的高度自主權,以及設置各類資助學生完成學業和開展科技創新計劃,鼓勵和支持合作學校特色化發展,努力把大灣區打造成世界人才高地和知識中心。
同時,應加快建立具有大灣區特色的「一帶一路+」教育多邊合作新機制,進一步拓展高校雙向留學項目,提升留學層次,深化合作平臺與項目廣度和深度,包括探索粵港澳大灣區任意一地獲得永久居留權或入選人才計劃的國際人才,在大灣區城市自由居住、工作,並在社保、醫療和教育等方面享受居住地居民待遇等。此外,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澳門應率先考慮聯動內地頂尖師範院校,為教師提供「AI+教育」、「元宇宙教學場景設計」等專項培訓;開發粵港澳三地共用的數字教學資源庫,推動澳門與大灣區共建「智慧教育聯合實驗室」。
誠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肩負著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的重大使命。對此,要發揮港澳的國際化優勢,推動大灣區制度創新、規則銜接和政策協調,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鼓勵三地高校、智庫和企業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化產學研合作,並強化金融與資本市場對創新的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產業升級,助力國家深度鏈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澳門宜緊握橫琴合作區建設機遇,致力構建「橫琴空間+澳門資源+優秀人才+高新科技+政策支持+成果共用」的新發展模式,加快與大灣區深度融合,著力提升教育質素培養本地青少年,深化產學研發展,發揮國際城市特質,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