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促進國家統一振興中華

  今日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體中華兒女的景仰。在他領導和影響下,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現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大門。中國共產黨忠實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英勇奮鬥、繼續前進,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為促進國家完全統一、振興中華而繼續奮鬥。
  澳門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及辛亥革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澳門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澳門也是孫中山先生形成革命思想的始發地。孫中山先生十三歲時,經澳門到夏威夷求學,是他第一次接觸西方文化和現代科技;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經常往返香港與澳門之間,鼓吹民主和革命,經常發表反清反帝制的言論。他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經常聚會,並在澳門水坑尾巷十四號楊鶴齡住宅暢論國事,故人們稱為「四大寇」,而楊鶴齡的住宅亦被稱為「楊四寇堂」。他給有志改革的維新人士鄭藻如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政文章,題為《致鄭藻如書》,曾在澳門《澳報》發表,是他所發表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此文後來成為《孫中山文集》的開篇之作。他與維新改革人士鄭觀應結成莫逆之交,探討救國之道,經常討論改革的政見;鄭觀應將孫中山先生手寫的一篇文章《農功》,經刪改後,收納在他所編寫的巨著《盛世危言》一書中。據《西行漫記》所載,毛澤東最早期的革命啟蒙思想,就是從閱讀《盛世危言》開始。孫中山先生的另一篇重要政論文章《上李鴻章書》,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盡其流」的重要主張,雖然是在家鄉翠亨村起草,但實際上是在澳門完成。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來澳,獲得澳門華人名流盧焯之的推介,進入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成為澳門第一位以西法治病的華人醫生,也開創了鏡湖醫院使用西藥的先例。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先生獲得澳門殷商曹子基、何穗田、陳賡虞等資助,在草堆街八十四號開設了一家「中西藥局」,懸壺濟世。因為贈醫施藥需要花錢,他由商人吳節微保證,向鏡湖醫院藥局獲得兩筆借款,作為生息贈藥之用。我們《新華澳報》的報頭是集孫中山先生的墨寶而成的,其中的「澳」字就是集於他的這個借契中「澳門鏡湖醫院」中的「澳」字。
  隨後,孫中山先生又向葡人慈善團體仁善堂,以月租十二元租得議事亭前地十四號,開設一所「孫醫館」行醫。該址即現時澳門郵政局所在。而當時孫醫館右方是華人慈善團體同善堂。其後因興建郵政局,才將該一列單層平房拆卸。
  孫中山先生與澳門葡人印刷商和報人飛南地合作,在其出版的葡文日週《鏡海叢報》刊登宣傳革命的文章,分別以中、葡文出版,這是澳門第一家以中、葡文出版的報紙。孫中山先生以匿名兼任主筆及編輯,其社址為下環正街三號。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時,其醫務所也是該報時代的代派報處。孫中山先生經常在該報上發表政論,評擊時局,很受讀者歡迎,對華僑的革命思想影響很大。飛南地在中華民國成立時致函孫中山先生,衷心祝賀孫中山先生的成功。在其建議下,澳門市政廳舉行大會,慶祝共和國的成立和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偕同子女和秘書宋靄齡,經香港到澳門,在知名華商盧廉若的私邸盧九花園的春草堂居住,在澳門居留了三日,期間曾經約見了約一百多位澳門的中、外人士,共聚一堂。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的故居位於文弟士街一號,是一幢三層高五開間的西式建築,於一九一八年由孫中山先生胞兄孫眉斥資興建,一度是中山先生原配夫人盧慕貞的寓所。一九三零年八月十三日澳門二龍喉兵頭花園後方軍火貯存庫爆炸時,孫府曾被波及,後來得以重建。重建後的孫府面貌、結構與昔日截然不同,典雅莊嚴,外形優美,外繞以短牆,現時的三層高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摩爾式的建築。直至一九三二年,孫中山先生元配夫人盧慕貞與其哲嗣孫哲生(孫科)在此居住。及至盧慕貞在一九五二年九月逝世後,於一九五八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門前扁額由國民黨名人于右任題字。左側辟一個小花園,孫中山先生生前喜歡在此坐立。如今裡面矗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銅像是由孫中山先生的日藉友人梅屋所獻的紀念品,並由日本雕塑家牧田祥哉所設計,供遊人瞻仰。館內的裝修保留原貌,陳設均為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所用的文物傢俱,及在澳門行醫時所用的物品,另有一些孫中山先生的真跡和生前珍貴照片,包括與革命先烈們的合照。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當時只有十余萬人的澳門,卻有二萬多人冒雨集中到鏡湖醫院,隆重追悼孫中山,參與人數比例之高,是世界各地所沒有的,這反映了澳門同胞對中山先生的深切悼念。
  由此可見,澳門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其初期的革命思想,也是在澳門形成。他在澳門留下的足跡,現在仍存在的,有「國父紀念館」和盧廉若公園的春草堂。已被文化局收購的,有「中西藥局」遺址。而「楊四寇堂」和《鏡海叢報》遺址,則已由民間拆建,「澳門醫館」早就拆建為郵政局大樓。曾經留下孫中山先生足跡的一些建築物如鄭家大屋等,成為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中心《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
  澳門人對孫中山先生十分崇敬,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人。不到十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設立了三座孫中山全身銅像,和一座「國父紀念館」。最大的一所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公園」。澳門有一條主要道路取名為「孫逸仙大馬路」,氹仔有「孫逸仙博士大馬路」,還有一所學校取名為「孫中山紀念學校」。澳門一家歷史最悠久的「東興火柴廠」,將孫中山先生的像印在火柴盒上,廣受用戶歡迎。一九八六年和二零一六年,澳門郵政局分別發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及一百五十週年的紀念郵票。
  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呼吁,所有敬仰孫中山先生的中華兒女,包括大陸同胞、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無論黨派信仰,無論身在何處,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把握歷史機遇,擔當歷史責任,把孫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輩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近代以來一切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相信,六十萬濠江兒女,必定會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的偉大號召,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為推進國家統一大業、振興中華,以及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