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澳門學霸的創業路

  「我的普通話不太好。」何國濤笑著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但比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好很多了。」
  何國濤是「70後」,從小在澳門長大。當時澳門還沒有回歸祖國,他和同齡孩子一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幾乎接觸不到普通話。1993年,他來到北京求學,看著書本上的字,不知道用普通話怎麼念,只能聽著同學和朋友的發音學習。之後多年,他在世界各地奔波,始終沒能專心地學一下普通話。
  直到最近幾年,何國濤終於學會了中文拼音,發音也有了很大改善。用手機發信息時,他堅持用拼音打字,一開始老出錯,他就反復地試、反復地改,漸漸地,正確率越來越高了。
  「學普通話,還是得從小開始。」何國濤總結道。他的助理20多歲,同樣在澳門長大、在北京讀完大學,普通話幾乎沒有口音。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何國濤覺得澳門年輕人學習普通話的環境「比我小時候好太多了」。
  「我簡直想跳車回去」
  何國濤的人生經歷很豐富。為了讀書、工作、創業,他曾經跨越大半個中國,又跨越大半個地球,最終又回到了故土。現在,他把公司總部設在了毗鄰澳門的珠海橫琴新區。
  選擇橫琴的契機是2018年舉辦的首屆中國橫琴科技創業大賽,何國濤公司的「普強AI汽車芯腦」專案奪得了第一名。
  那是一場激烈的角逐。大賽從2018年6月啟動全球報名後,不僅吸引了內地各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的創業團隊,還吸引了美、英、德、澳、日等國家的科技創業者,共有近千個團隊報名,通過資格審查的專案達952個,其中有480個是資訊技術類專案,超過總數的一半。
  何國濤的參賽有一點偶然性。當時,他的公司正在幫一些車企做人工智能模組,其中一個專案在珠海,於是他順便去橫琴考察了一下,無意間得知有一個科技創業大賽,冠軍獎金高達1億元人民幣。
  「獎金太多了!我一開始都不敢相信,而且參賽者還能免費住酒店,幾乎沒什麼成本。於是我就報了名。」何國濤回憶道。
  但比賽的過程非常嚴格。評審流程包括初選、初賽、決賽、總決賽4輪選拔,前兩輪由大賽組委會從評委庫中挑選,評委進行線上評審,決賽和總決賽則為現場評審。經過3輪競爭,有20個專案進入了總決賽,何國濤的專案是其中之一。
  「評委們要從這20個團隊裏選出10個優勝團隊,包括1個特級,獎金1億元;2個一級,獎金各5000萬元;3個二級,獎金各2000萬元;4個三級,獎金各1000萬元。經過前面幾輪選拔,我覺得競爭太激烈了,我們的專案不一定能獲獎。」
  總決賽當天,何國濤團隊根據抽籤順序進行了專案路演展示、回答了評委提問,之後便等著出結果。但何國濤惦記著第二天有個客戶要到北京拜訪自己,於是買了當晚7點的高鐵票。沒想到,晚上8點多,留在橫琴等結果的員工給他打來了電話:「何總!我們拿了獎!」
  何國濤問:「拿了幾等獎?」員工說:「第一名!」何國濤還沒反應過來,又問:「上面不是還有個特等獎嗎?」員工說:「不,我們就是第一名!」
  「確認拿到1億元獎金的消息後,我簡直想跳車回去!因為高鐵剛剛過了廣州站,下一站就到湖南了。我對員工說:『你能不能讓評委等我一下,我想辦法坐飛機回去。』結果橫琴那邊回復說:『不用了,你不到場也是第一名。』」
  這次獲獎不僅讓何國濤的團隊受到很大鼓舞,在澳門地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過去,澳門的孩子總覺得高科技離自己很遠,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工作,就是從學校畢業後去賭場發牌。但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在澳門也可以進行科技創業。」何國濤說。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回想當年,何國濤就是因為「不想去賭場發牌」而決定到內地讀書的。
  他祖籍廣東順德,出生在廣州,幾歲時隨家人移居澳門,小學、中學都在當地學校就讀。「小時候,我和我哥經常打遊戲玩,但我老是輸給他,於是就想著,怎麼才能把遊戲改一下?我對電腦的興趣就是從那時開始萌芽的。」
  何國濤坦言,自己受哥哥影響很大,人生中的幾次重要選擇,他都追隨著哥哥的腳步。
  「當時有一些同學出國讀書,我們倆完全沒有這個概念,一方面是不懂,另一方面是家裏窮,根本承擔不起學費。」何國濤回憶道,「1985年,我哥參加了內地高校面向港澳臺地區的高考,是澳門地區的狀元,考上了北京大學;我在中學也是第一名,可惜高考沒發揮好,去了福建省的華僑大學,讀電腦專業。現在回頭看,如果沒到內地讀書,我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成績。」
  何國濤的哥哥在北大一直讀到博士。1989年,何國濤第一次來到北京,哥哥帶他去了故宮、長城,也去了北大物理系實驗室。何國濤發現北京人很熱情,「對不會說普通話的人也很包容」。
  在華僑大學的後兩年,何國濤的成績幾乎全優,他決定考北大電腦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最終如願以償。入學第一年,他幾乎每天都在上課,對自己的專業能力還不是很自信。到了第二年,導師要求他去廣東做一個專案,「把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網路程式重新寫一遍」。
  何國濤嚇壞了,覺得這專案太大,自己做不了。到了廣東,他在實驗室裏埋頭寫了半年程式,之後又到六七個城市去實施,漸漸發現也沒那麼難。「這個專案讓我有了信心,雖然我能力普通,但只要把握住機會,努力去做,也能做出一些不錯的成果。」
  1996年碩士畢業後,何國濤到加拿大深造了一年,感覺當地的工作機會不多,又去了美國的錫拉丘茲大學(又譯雪城大學)進修。由於在北大的專業課學分可以帶過去,他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獲得了第二個碩士學位。
  隨後,何國濤去了加州矽谷,先後在五六家科技公司工作,用他的話說:「做一個程式員,是我最理想的職業。」十來年間,他從普通工程師做到技術主管,逐漸有了創業的想法。
  2009年,何國濤獲得了一筆天使投資,註冊成立了普強公司,利用之前積累的技術,團隊很快開發出一款語音識別引擎,可以裝到安卓手機裏,當用戶說出關鍵字後,手機就可以播放相關音樂。帶著這款產品,何國濤回到北京中關村,設立了普強在中國的運營公司。
  「擁抱大灣區」
  「我念書的時候,北大周邊是一片荒涼;我回來創業的時候,北大周邊全是高樓大廈。我找到幾個師兄弟推銷產品,當時他們都已經創業成功、實現財富自由了。」何國濤說,「國內的市場太大了,北京的碩士、博士又特別多,比較容易組建團隊。我把國內的市場需求與美國那邊的技術對接,相繼做出幾款定制產品。」
  在北京又發展了近10年後,何國濤在2018年回到自己熟悉的珠三角地區,設立了普強時代(珠海橫琴)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自從參加了那次比賽,我才真實地感受到國家對大灣區的支持力度,這實際上是在支持港澳年輕人的未來。澳門半島的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加上離島,也就30平方公里左右,年輕人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
  何國濤坦言,自己當年大學畢業後,是不想回澳門工作的。「我小時候覺得澳門只有賭場,那時澳門與珠海之間連橋都沒有,只能坐船過去。每次我問我媽:橫琴那邊有什麼?我媽就說:有生蠔。」
  近年來,何國濤覺得澳門變了,特區政府在考慮更加長遠的規劃,其中一個重要發力點就是科技,國家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何國濤的公司裏經常招收澳門實習生,他發現這些年輕人很有志向。「特別是那些在內地念書的孩子,都不想讓人家覺得他們只能做賭場工作,而是想嘗試一些新事物。」
  在新一代澳門青年眼中,內地同齡人能做的事業,自己也能做。何國濤覺得很欣慰,也希望為此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公司在北京的業務已經相對穩定,目前重點是發展橫琴的業務。這裏是一個很重要的出海點,可以連接整個世界。未來,我們會更加積極地擁抱大灣區,嘗試出海。」
  (尹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