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渡江偵察記》的兩次拍攝

  1954年和197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偵察記》。黑白片《渡江偵察記》在1957年獲得文化部優秀故事片一等獎。影片中的許多外景拍攝都選在安徽蕪湖繁昌,電影是根據發生在此地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這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甚為罕見。
  再現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
  1949年春,渡江戰役進入準備階段時,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二十七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組建了一支先遣渡江大隊,他們的任務是與江南地下黨和遊擊隊取得聯繫,偵察敵情並策應大軍渡江。先遣渡江大隊是在二十七軍偵察營的基礎上組建的,大隊長由八十一師二四二團參謀長亞冰(章塵)擔任,副大隊長由軍偵察科長慕思榮擔任,全大隊三百餘人。
  1949年4月6日,軍部給先遣渡江大隊下達了渡江的命令。這天是農曆三月初九的晚上,月光映照下的江面,波光瀲灩,真所謂「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三百餘人分兩隊渡江,一隊由亞冰領導,一隊由慕思榮領導。
  晚上九時三十分,亞冰隊從無為縣石板州葉家墩東南側的鯉魚套悄悄渡江,經過二十分鐘,在繁昌縣十裏場江堤登陸。慕思榮隊晚亞冰隊半小時,從無為縣江心州北江村南邊州頭渡江,二十五分鐘後,在銅陵縣北埂附近的金家渡登陸,上下游江面距離不足五公里。
  第二天清晨,兩支隊伍分別到達銅陵與繁昌交界的獅子山和南陵縣迪龍沖。江南是國民黨統治的地方,隊伍如果滯留江邊,不能及時與地下黨取得聯繫,那是十分危險的。他們只能繼續往南,到深山老林去尋找地下黨和遊擊隊。
  第三天,兩支隊伍在南陵縣塌裏牧會合。當晚,部隊繼續向皖南的大山前進。4月12日,他們終於與地下黨取得聯繫,並在他們的配合和幫助下,開展敵後偵察工作。4月18日,接軍部命令,他們又北返至江邊,在南繁遊擊總隊的配合下,策應大軍渡江。
  電影《渡江偵察記》就是藝術地再現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
  編劇沈默君三下江南踏訪
  說起電影《渡江偵察記》的拍攝,主要緣起電影《南征北戰》。1952年,陳毅陪毛澤東觀看《南征北戰》,他們一邊看一邊評論,毛澤東肯定了這部電影,只是說還缺乏故事性。《南征北戰》的編劇是沈默君,陳毅在一次會見時轉述了毛澤東的意見。沈默君記在心裏,有意在下一個劇本中改進。
  沈默君是華東軍區專業作家,早就聽說第二十七軍先遣渡江大隊的事蹟,他想據此寫一個電影劇本。於是,他採訪了當年的副大隊長慕思榮,然後又三下江南,踏訪當年先遣渡江大隊活動的地方,採訪當年配合渡江的地下黨同志,重點採訪了當時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沿江武工隊隊長毛和貴。毛和貴向沈默君介紹了配合部隊搜集、遞送情報和破壞敵人設施的一些細節,為沈默君創作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沈默君很快完成了劇本《渡江偵察記》的創作,劇本獲1954年華東軍區文藝創作一等獎。他在劇本中把三百餘人的大隊縮小為一百人左右的連。李連長是以亞冰和慕思榮為原型,遊擊隊長是以毛和貴為原型,但是劇本中沒有主要女性角色。
  陳毅在審讀劇本時提出自己的意見,他說:「劇本裏怎麼一個女的都沒有。地球上一半人是女性,我們革命隊伍裏也有很多女軍人、女烈士,女同志參加革命的何止百萬,不寫女性角色說不過去。」於是,沈默君把劇本中毛和貴的角色換成了女性,命名為劉四姐。
  湯曉丹外景選擇在板子磯
  劇本通過後,劇組便投入緊張的拍攝,導演是《南征北戰》的導演之一湯曉丹。根據劇情需要,他對影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進行了分工。孫道臨飾演李連長,齊衡飾演吳老貴,孫永平飾演小馬,康泰飾演周長喜,中叔皇飾演楊威,李玲君飾演劉四姐,陳述飾演敵情報處長。1953年夏季,上海電影製片廠《渡江偵察記》劇組乘火車取道蕪湖,到達外景拍攝地繁昌縣舊縣鎮(即新港)。
  《渡江偵察記》是一部驚險的戰鬥故事片,類似於今天的諜戰片,觀眾在觀賞時要有驚心動魄的視覺體驗。為此,導演湯曉丹乘坐一艘汽艇,不止一次地行駛在十裏場和金家渡之間的江面上,尋找能造成這種藝術效果的外景。可是,和《南征北戰》外景不同的是,這平坦綿長的江堤,怎麼也找不到鳳凰山的巍峨和摩天嶺的險峻。
  當汽艇再次駛至十裏場時,湯曉丹遠遠地看見下游的江畔突起一座山頭。他令汽艇近前踏勘,隨行的本地人告訴他這個地方叫板子磯。但見板子磯與鳳凰山、摩天嶺十分相似,湯曉丹高興極了,渡江登陸的外景就定在了板子磯。
  劇中指戰員的服裝都是三野的軍制服,這是為了觀賞的需要。其實,先遣渡江大隊過江後不可能再穿三野的軍制服,據亞冰說:「三分之二改穿國民黨士兵服,三分之一穿便裝。」1974年的彩色版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偵察英雄們的服裝都改成了「六五式」解放軍制服。
  影片在拍攝外景時正值梅雨季節,「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江南此時也是「天無三日晴」了,好不容易等到天晴,劇組立馬趕時間拍攝,這樣完全打亂了作息時間,劇組人員起早貪黑,飽一餐饑一餐。從主要演員到群眾演員,生活待遇上沒有什麼區別。像孫道臨這樣的名演員,在拍攝最緊張的日子裏,午餐也就是一個饅頭、一口醬菜和一碗白開水。
  影片中繁昌的精彩畫面
  影片中有很多精彩的畫面,多少年來一直定格在觀眾的記憶裏,而這些畫面很多是在繁昌拍攝的。渡江英雄搭人梯攀岩過敵人崗哨,拍攝地點是板子磯;李連長等混入民工之中打夯築堤,竊取敵人江防工事情報,拍攝地點是從舊縣到蘆南的油坊大堤;敵情報處長與李連長等遭遇被追趕的一場戲,拍攝地點是由同和祥鍋廠往江邊的大路;偵察員小馬天黑泅渡過江送情報,老英雄吳老貴為掩護小馬而犧牲的戲,拍攝地點是油坊大堤的江邊……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懷的情節,是李連長和劉四姐的幾場戲。劉四姐是江南遊擊隊隊長,戲中有她兩次撐篙跳船的畫面。劉四姐把李連長等接應到船上,她站在岸邊用長長的撐篙,順著斜面的船頭一撬,船即向前滑去,然後她貓著身體一躍,如燕子淩空,輕輕地落在船頭。此情此景,讓劇中的李連長想到八年前的皖南事變突圍時,一個姑娘用船掩護他過江,也是這麼撐篙跳船、淩空一躍,沒想到這姑娘就是劉四姐。這兩次撐篙跳船的經典畫面的拍攝地點是油坊大堤下的一口大水塘,水塘現已不存。
  渡江戰役勝利後,李連長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劉四姐來到江邊告別,李連長說:「我們就會再見面的。」劉四姐說:「我一定會等你!」這組畫面是在舊縣江邊拍攝的。
  影片的拍攝得到了華東軍區的大力支持,特意將正在抗美援朝前線的慕思榮、高錦堂調回國。慕思榮是華東二級人民英雄、當年的副大隊長,高錦堂是當年先遣渡江大隊的連長。慕思榮為軍事顧問,高錦堂為顧問助理。他們重回故地,又來到江南,而且拍攝的是他們當年的故事,心情特別高興。在指導影片拍攝時特別認真,與演員同在片場,每一個戰鬥細節和動作都是一絲不苟地指導。
  探班看景開眼界
  1974年夏季,上海電影製片廠重新拍攝《渡江偵察記》,黑白片換成了彩色片。編劇為集體改編,執筆:季冠武、高型、孟森輝;導演:湯化達、湯曉丹。演員除陳述外,所有的演員都換了。黑白片演員表中的李連長,在彩色片中有姓有名為李春林(連長),由王惠飾演,劉四姐換成了劉隊長(遊擊隊),由張金玲飾演。影片中的群眾演員由縣廬劇團擔任。
  劇組拍攝外景時由蕪湖來到繁昌,住在縣革委會招待所。雖說是重新拍攝,可主要劇情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外景地多是原先的地方,導演仍是湯曉丹,只是增加了他的兒子湯化達,所以拍攝得很順利。影片結尾的外景是新地方,浩浩蕩蕩的大軍行進在繼續南進作戰的公路上,這段氣勢恢弘的畫面的拍攝,是在繁昌至蕪湖的一條公路上。
  《渡江偵察記》第二次來繁昌拍攝外景時,舊縣這個江南小鎮改名新港也有十多年了,那是我的家鄉。第一次拍攝時,我還是個孩童,第二次拍攝時,我已是個青年。聽說在家鄉拍攝電影,心裏癢癢的,就想去「探探班」,看看景,開開眼。我和妻子選擇一個星期天去了新港,此時劇組的拍攝任務已經完成,實景拍攝是看不到了,但是,美工佈置的外景還沒有拆除。我們便趕緊去油坊大堤,遠遠地望去,江堤上一座一座的碉堡,一道一道的鐵絲網,有些森然可怖,可近前一看,那碉堡是按一比一的比例,用三合板和硬紙板做成。那鐵絲網更神奇,竟然是用黑色的塑膠線拉著,纏繞於上的鐵蒺藜,也是用塑膠線剪成。遠遠望去,就是一道道的用於防禦偷襲進攻的鐵絲網。雖然沒有看到實景拍攝,可這以假亂真的外景已讓我們大開眼界,也算瞭解了一些電影拍攝的小知識吧。
  (張家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