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日前發佈2021年至2023年《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調查顯示,澳門十三至十五歲青少年傳統煙草(不包括電子煙)使用率亦由二○一○年百分之九點五逐步下降至二○二一年百分之三點八,澳門十五歲及以上人口的煙草和相關產品使用率同樣下降,但整體使用率首次上升至近一成二,歸因於外來人口吸煙率高導致。報告反映當局整體控煙成效有目共睹,不過,當中也暴露出本澳控煙工作仍有隱憂,包括新型煙草的流行,也是今後本澳控煙工作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煙草的效用在十六世紀被美洲印第安人發現後,這種帶有神經刺激物的植物,便經各條經商路線,傳到各大洲,成為不少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儘管煙草含有的尼古丁可當成神經和肌肉鬆弛劑,但眾所周知,長期使用煙草不但會增加耐受量,並產生依賴性,更會間接誘發心臟病、肝癌及肺癌等病症。因此,打從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煙草含有大量致癌物質,以及煙草煙霧(另稱二手或三手煙)帶有強烈致癌物後,各國政府都從公共衞生考量,逐步收緊煙草管制,以保民眾健康,如英國計劃立法,將合法買煙年齡,由現時18歲每年提高1歲,逐漸禁止年輕人買煙,期望打造「無煙世代」。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澳門特區政府亦早於二〇〇四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倡議,推行「健康城市」項目,並且透過由十四個政府部門組成的健康城市委員會落實執行有關工作。去年,特區政府在建設「健康城市」的基礎上,根據《「健康中國二〇三〇」規劃綱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制訂的全球戰略和行動框架,結合本澳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健康澳門藍圖》。《健康澳門藍圖》以「立足長遠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動員全民參與」為特點,涵蓋了政策方向、行動策略、具體目標和評估指標等內容。明確訂立到二〇三〇年須達至二十項具體目標和五十二個評估指標,其中就包括至2030年,15歲及以上人群煙草使用率相對2010年下降30.0%。
事實上,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控煙工作。澳門第5/2011號法律(《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於2012年1月1日生效,澳門特區政府參考了鄰近地區的經驗做法,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有關規定,綜合澳門社會發展歷史和現實因素,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基本理念,制訂切合澳門社會情況的控煙策略,包含執法、處罰、提高煙草稅、宣傳教育、提供戒煙服務、監測煙草相關產品及吸煙情況等多個方面,多管齊下有效地控制及減少煙草使用,降低二手煙對公眾的影響。
《控煙法》自2012年實施,配合特區政府各項控煙措施,澳門各年齡人群吸煙率近年來明顯下降。根據衛生局最新一期《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的調查顯示,澳門15歲及以上人口的煙草和相關產品使用率,由第5/2011號法律《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生效前的16.9%(其中捲煙16.6%)下降至2023年的11.6%(其中捲煙11.2%),相對下降了31.4%(其中捲煙32.4%),達致世界衛生組織倡議的在2025年將當地煙草使用率相對減少30%的控煙目標。另外,澳門13至15歲青少年傳統煙草(不包括電子煙)使用率亦由2010年的9.5%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3.8%。按年對比,2023年煙草及相關產品使用率較2022年的11.1%上升0.5個百分點。以本地人口和居澳外地人士進行亞組分析,發現2023年本地人口煙草及相關產品使用率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總體吸煙率上升主要是由居澳外地人士吸煙率較高所導致。數據充分說明,在特區政府領導和全民參與和努力下,《控煙法》對本澳的控煙工作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整體而言,《控煙法》執行情況理想,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要求。
惟有關數據並未將電子煙計算在內。過去十年間,各式各樣的電子煙、加熱煙湧現,更標榜「較低危害性」,甚至「有助戒煙」。各類新型煙草產品更被包裝成「時尚」、「美觀」、「新潮」、「綠色」的形象作推廣,情況有如當年傳統香煙廣告。不少使用傳統煙草製品的人士並非真正戒煙,而是轉用電子煙等產品。同時,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在全球均有上升的趨勢。當中不少青年就是被電子煙外表迷惑,認為吸食行為很有型,甚或誤以為電子煙較傳統捲煙不易傷身和成癮,加上電子煙口味多,款式新穎,在青年群體中具吸引力。根據本澳衛生部門調查,二一年十三至十五歲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為百分之四,高於一五年的百分之二點六,並顯著高於傳統香煙使用率的百分之二點一,可見電子煙在青少年群體中日漸流行。
但大量研究表明,吸食電子煙同樣有健康風險,對青少年尤甚。如世界衛生組織就曾多次發表聲明強調電子煙的危害性。去年七月世衛最新的調查報告《二○二一年全球煙草流行報告》以大篇幅介紹電子煙的研究新進展,重點闡述三項意見,包括電子煙含有高度成癮的神經毒素尼古丁,甚至許多標識為「零尼古丁」的電子煙油亦檢測含有尼古丁;電子煙所含的遊離態尼古丁能迅速輸送到大腦而更容易上癮;並駁斥歐洲某些機構電子煙有助戒煙的研究不科學及客觀。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電子煙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健康有負面的急性影響,尼古丁尤其對青少年兒童的大腦發育造成長期不良後果。電子煙同樣有二手煙危害,其產生的二手氣溶膠中的尼古丁、細顆粒和超細顆粒、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重金屬等潛在致癌物已被證明會增加心臟和肺部疾病的風險。因此在報告中,世衛強烈建議各地政府禁止或限制電子煙的製造、進口、分銷、宣傳、銷售和使用,保護其人民免受其危害,並防止青少年兒童和其他弱勢群體開始使用電子煙。
有議員就表示,「澳門青少年煙草使用調查2021」數據,指出本澳13至15歲青少年煙草使用率雖然有減少,但電子煙使用率由2015年的2.6%提升至2021年的4.0%,值得關注。綜觀近年電子煙易被濫用為吸食毒品的工具,不法分子更會透過美化電子煙的包裝或虛假宣傳資訊吸引青少年接觸毒品,影響甚大。鄰近的香港於2024年有300人被呈報吸食「太空油」毒品,其中21歲以下青少年佔75%,電子煙的流行趨勢及所衍生的系列問題不容忽視。期望政府除了加強宣傳教育,讓市民遠離煙害,亦要盡快收集社會共識,訂立修法時間表,減少居民尤其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的機會;雖然政府已修法規範電子煙進口和銷售,但經網絡平臺或郵購方式購買電子煙的情況仍然存在,建議持續打擊,並盡快修法規管和加強打擊「太空油」等新型毒品,避免澳門成為毒品犯罪的「窪地」。
另外,本澳路窄人多,不少居民反映遇上吸煙「火車頭」情況亦難以躲避,只能忍受二手煙的影響。例如,雖然本澳在巴士站等地方劃定了禁煙區域,但由於範圍較細,候車的居民仍會受禁煙區外的吸煙者的二手煙害影響。新一份《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就吸煙者於行人道上邊走邊吸煙(俗稱火車頭),以及新型煙草或非煙草製品等問題作出分析,且建議研究在部分街道、廣場實施只可在特定位置吸煙,禁止新型或再流行的煙草或非煙草製品(如中東式水煙、草本煙),引入煙草產品素包裝,適時地進一步加強規管電子煙等。當局提出的相關措施值得認同,建議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經驗,研究在學校、托兒所、公園或醫院入口周邊區域實施禁煙街道,對人流密集的廣場實施禁煙區,尤其須保障幼童和青少年健康;加強對巴士站等禁煙範圍的宣傳和執法工作,設定具體修法時間表打擊吸煙「火車頭」等邊走邊吸煙的情況。
有本澳民間控煙團體則表示,政府的控煙力度在疫情期間有所鬆懈,澳門在控煙方面的表現由領先轉為落後,例如澳門煙草包裝上警示圖文佔比為五成,一二年全球排名第十九位,但到二三已跌至第九十三位。澳門自一五年加煙稅後,捲煙的煙稅佔零售價六成,未達到世衛組織建議七成五的標準,且之後近十年未再調整煙稅。反觀香港,自二三年起連續兩年調高煙稅,現時每包捲煙零售價約為港元一百○二元。此外,澳門在街區控煙方面也落後於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等地,這些地區已對部分商業街區實施禁煙,以避免「火車頭」現象危害途人。而近期流行的「太空油」電子煙,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均已將「依託咪酯」列為毒品管制,而澳門尚未有時間表。煙草是導致多種慢性病的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電子煙甚至成為毒品的載體,給公眾健康、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生活環境都帶來巨大危害。吸煙率的暫時反彈並非單一政策不到位所致,而是經濟壓力、文化慣性、執法瓶頸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事實上,控煙工作的難度,首先在於公眾對控煙認識嚴重不足。甚至包括醫生、教師、官員等關鍵人群,對吸煙的危害缺乏認識,甚至抱有偏見乃至錯誤觀念,導致控煙的覺悟與動力不足。多數人不能全面瞭解吸煙對健康的危害,不瞭解二手煙暴露的危害。大多數人通常只是將吸煙當做一種「自願選擇的不良習慣」,而不理解煙草的高度成癮性以及吸煙危害的多樣性和嚴重程度,民眾對吸煙或二手煙暴露帶來的具體健康危害的知曉率仍亟待提高。其次,控煙措施難以執行,或者執行難以到位,是控煙工作面臨的困境,同時,由於缺少具體的懲罰細則,無法對違反者進行行之有效的責罰,加之懲罰力度偏低,執法主體模糊,人員數量有限等客觀原因,控煙執法面臨非常大的執法難題。因此,控煙是一場長期而艱巨的戰役,建議政府將「提高煙草稅」、禁止街道「火車頭」現象、依託咪酯納入毒品管制、禁止持有電子煙等政策討論提上日程;同時建議政府升級執法技術,例如利用智能監控設備;或通過創新宣傳手段,如改造公共區域垃圾桶,通過設計強化「吸煙等於損害健康」的心理暗示;增加資源投入,加強青少年的煙害宣教,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無煙澳門」建設,實現「健康澳門藍圖」。
誠然,控煙工作不進則退,只有嚴格堵塞缺口,才能全力推動澳門成為無煙城市。無論是傳統香煙或電子煙、加熱煙,都危害身體,當局有必要通過宣傳教育、推廣戒煙、不斷擴大控煙範圍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持續完善預防及控制吸煙的工作,通過法律、教育、服務和科技創新,逐步降低吸煙率,最終實現公共健康與城市形象的雙重提升。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