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岸田政權」的成型與前景

  日本政局的變化總令人有眼花繚亂之感。菅義偉出任日本首相僅一年,他就決定放弃競選自民黨總裁,從而也就放弃了繼續擔任首相職務。9月29日,岸田文雄在自民黨總裁選舉第二輪投票中以257票對170票戰勝河野太郎,成爲新的黨首。自民黨是議會第一大黨,該黨黨首按照慣例將出任日本首相。10月4日岸田文雄先後經過衆參兩院全體會議的首相指名選舉,成爲日本第100任首相並組建內閣。10月14日岸田行使首相專權解散衆議院。根據日本政治制度,首相是由議會選出的,議會一旦解散,本届內閣也要解散,因此本届岸田內閣也僅僅存在了十天。新一輪衆議院選舉將於10月31日舉行,預計自、民黨仍將取勝,岸田則將成爲日本第101任首相。
  第二個「設有安倍的安倍內閣」?
  對於岸田的當選,日本國內與國際輿論都感到相當意外。本次自民黨總裁選舉競爭頗爲激烈,除了岸田與河野太郎外,還有高市早苗及野田聖子兩位女性候選人。其中岸田與河野是兩大最有力的競爭者,但選前輿論普遍看好河野。河野在安倍晋三和菅義偉內閣中都被委以重任,曾擔任外務大臣、防衛大臣、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等要職,而且樹立起有魄力、有決斷、銳意改革的形象,在公衆中的人氣遙遙領先於其他三位候選人。他還得到菅義偉、石破茂和小泉進次郎等黨內有影響力人物的公開支持,同時在黨員票得票方面也一枝獨秀。相比之下,岸田文雄似乎「流年不利」。2020年上半年,他提出的疫情補助金方案被弃用,並遭到「才幹魄力不足」的垢病;下半年,他在總裁選舉中敗給菅義偉;今年4月,在岸田「後院」廣島的參議員補選中,他大力支持的自民黨候選人敗北。在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兩輪投票中,他的議員票得票數都遠遠多於河野,但高市早苗也分散了他不少的選票。
  根據自民黨選舉規則,總裁由該黨國會議員中除議長以外的382人,以及繳納黨費和會費的黨員、黨友約110萬人的投票決定。在第一輪投票中,國會議員每人一票,是爲「議員票」。黨員黨友的票稱爲「黨員票」或「地方票」。爲使二者權重相同,黨員票經過特別的計算方式折合爲382票,分配給各位候選人。如果進入第二輪投票,黨員票的權重將大大降低。
  然而選舉的結果並不是由候選者本人決定的。除了派閥間一如既往的錯綜複雜的利益交換,此次總裁選舉背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謀劃和影響。
  作爲日本政治歷史上連續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和自民黨首位連續三任的總裁,安倍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王者」。按照原定計劃,他會在三任到期後轉人幕後,成爲田中角榮那樣的「造王者」,通過扶植順應其意志的首相,繼續在日本政治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去年安倍由於政治醜聞和抗疫不力等因素被迫辭職,致使這一計劃發生波折,但繼任的菅義偉政權幾乎全盤繼承了他的政策,可以被視爲安倍「造王」的第一個成杲。
  但是,目前的自民黨黨內環境使安倍的「造王」行動遠不如一年前那麽順暢。一方面,與安倍不同的聲音正在增加。例如,河野太郎的一些經濟主張與「安倍經濟學」內容有較大區別;黨內少壯派議員代表小泉進次郎力促實現黨內權力的代際更迭,改變僵化保守的「老人政治」。公然反對安倍的勢力雖然尚未出現,但隱然已有苗頭。另一方面,派閥影響在加速弱化。此次總裁選舉中幾乎所有派閥都無法在第一輪投票中形成一致立場,而是讓每位議員按照個人意願選擇。河野作爲麻生派的成員被推舉爲候選人,但麻生派整體却沒有對河野采取支持態度,就連麻生太郎本人支持的都是岸田。這種黨內碎片化給安倍利用派閥交易縱橫捭闔製造了很大難度。
  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安倍及其側近人士制定了「穩定基盤、排異携同」的策略。其第一個步驟是全力支持同爲極右翼政客的高市早苗參加總裁選舉,以期實現「一石二鳥」:一是通過高市早苗在競選過程中宣揚各種右翼政策主張,吸引過去一年中有所流失的保守層自民黨支持者;二是在第一輪投票中分散選票,確保無人能够獲得半數以上,這樣,總裁選舉就會進入黨員票權重大大降低的第二輪投票,從而給安倍創造在議員票上上下其手的機會和空間。
  第二個步驟是在兩大主要競爭者之間實施明確的「打河野,拉岸田」戰術。原因並不複雜。河野不僅在政策主張上與安倍有較大差異,更爲關鍵的是他在此次總裁選舉中與黨內第六大派系石破派(水月會)會長石破茂結成了同盟,徹底激怒了安倍。石破茂是安倍的「宿敵」,被後者不斷打壓而在黨內被嚴重邊緣化,但他在自民黨地方組織中仍有很大影響力,可以在黨員票上給河野重要支持。
  相反,岸田一直與安倍保持較爲密切的協調關係,所以在第二次安倍政權後期關於安倍選定岸田作爲繼承人的說法幾乎成爲日本朝野的共識。即便在此次總裁選舉中,岸田也極爲注意顧及安倍的態度,例如本來對修憲態度消極的岸田,在競選宣傳中連續作出「修改憲法是絕對必要的」「將自衛隊明確寫入憲法,就可以結束其違憲爭論」等顛覆性表態。
  這樣一來,河野就成爲岸田陣營和安倍支持的高市陣營的共同敵人。岸田陣營和高市陣營雙方在選前密切接觸,達成「第二名互助」的協議,無論哪方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第二名,另一方都會在第二輪投票中把自己的議員票投給對方。實際上,雙方都清楚高市獲得第二名的可能性幾乎爲零,這就等於安倍向岸田許下了支持其當選的承諾。
  安倍這一策略得到了全力落實,也達到了預期效果。例如,他對河野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全方位打擊。在黨外,安倍通過各種宣傳和人脉資源打擊河野的輿論人氣,發動其右翼支持者熱烈追捧髙市,用「日本首位女首相」等噱頭在網絡宣傳上對沖河野。同時,安倍勢力炒作「河野家與中企關係」等話題,鼓動反河野的右翼聲浪。在黨內,有報道說安倍逐個給支持河野的新人議員打電話,逼迫其改投高市。因此,第一輪投票中,高市的議員票(114票)大幅超出河野(86票),而在總票數上岸田更得以一票優勢(256:255,總票數包括折算後的黨員票)居於首位,使雙方的「君子協定」在第二輪投票中得以順利履行。
  當然,岸田與河野之間的勝負之分也有其主觀原因。岸田獲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成功集合了針對長期擔任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的「反二階勢力」。該做法使一些黨內人士對岸田魄力不足的印象有所改觀,也吸引了反二階勢力的支持。而河野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他「擺脫安倍支配」的旗幟不够鮮明。他對安倍和本派閥首領麻生仍然十分忌憚,甚至還存有與其交易的幻想,在許多問題上迎合安倍立場,避免與他全面對決。這種政策上的不透徹,抑制了河野人氣和影響的發展勢頭。
  「安倍—岸田政權」難以長久?
  岸田當選總裁的第二天,就對自民黨高層人事做出安排,確定了黨內「四役」的人選:甘利明爲幹事長、高市早苗爲政務調查會長、福田達夫爲總務會長、遠藤利明爲選舉對策委員長。這四人中,三人都與安倍關係密切:剛被安倍力捧的高市早苗自不必說,甘利明是安倍的長期盟友,福田達夫既與安倍同屬細田派,又是淵源深厚的世交。他組成的第一届內閣中,「安倍人馬」占據關鍵崗位。儘管正式的岸田內閣要在接下來的衆議院選舉後才能確立,但不難想像,届時安倍勢力一定會在其中占據較大比例和重要職位。
  這樣的形勢發展,似乎讓輿論兩三年前的「禪位」猜想成爲現實。安倍在幕後,岸田在台前,「安倍一岸田政權」實際上已經成立了。
  但是,這一政權剛剛成型,就遭到輿論的廣泛質疑。很多日本學者和媒體直言不諱地將岸田稱爲安倍的「傀儡」,認爲岸田內閣將成爲安倍操縱下的「院政」。有民調顯示,岸田政權支持率低迷,日本社會對於安倍主導下的政治和自民黨已經十分失望、倦怠乃至厭惡。
  面對如此形勢,「安倍一岸田政權」能够維持多久被打上一個大問號。由於在野黨的孱弱,自民黨「一黨獨大」局面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贏得10月底衆議院選舉並非難事,因此岸田提前解散了本應於10月21日結束任期的本届衆議院,以期通過國民投票「坐實」本黨民意基礎,使新內閣從「議會支持的內閣」轉變爲「國民支持的內閣」,以穩固其地位。但這樣很有可能出現選民投票率和自民黨議員席位比例等關鍵數據下降的情況。2022年夏天,「安倍一岸田政權」又將面臨參議院選舉的考驗。在安倍幕後主導下,日本政治、政策都不可能發生明顯變化,現存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如果岸田內閣的支持率一直低迷,在參議院選舉中就會遭到「無能」「失職」等指責,很可能短命收場。如果岸田試圖有所建樹,不甘心一直聽命於安倍,二者關係必然疏遠甚至反目。「造王者」安倍將會迅速拋弃岸田,轉向下一個目標。這樣一來,「安倍一岸田政權」同樣不會長久,日本政治可能再次陷入「走馬燈首相」的惡性循環。
  日本的有識之士都很清楚,國內政治和自民黨的偎化保守是幾乎所有重大問題的主要根源。自民黨內長期的「安倍一强」格局,又令這一痼疾加速惡化。在新冠疫情等危機面前,日本政府顯得手忙脚亂,醫療等與民生相關的社會體系漏洞百出。然而,未來日本將要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此。在國內,有少子老齡化帶來的日益複雜深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國際上,有世界大變局帶來的一系列新變化,被拉出傳統「舒適圈」的日本外交亟需進行系統性政策調整。然而,事實證明,僵化保守的日本政治和自民黨根本無法應對這些變化。
  由此,日本朝野已經響起求新求變之聲。此次總裁選舉中,河野太郎召集成立了橫跨各派閥的「黨風一新會」,其「革新」姿態吸引了基層自民黨員和輿論的廣泛支持。這儘管只是一個開端,但已經充分反映了日本社會對「政治一新」的强烈訴求。
(唐奇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