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書本和宮廟 在兩岸浴火重生的「哪吒」

  一說起「腳踩風火輪、腕套乾坤圈、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相信兩岸中國人腦海裏首先浮現的不是別人,而是傳統信仰中的「哪吒三太子」。在2025年春節賀歲檔電影中,《哪吒之魔童鬧海》異軍突起,創下上映短短7天就突破50億票房的紀錄,更於上映第9天超越2021年的《長津湖》,登頂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冠軍。儘管該片尚未在臺灣地區上映,但「哪吒三太子」在島內的信仰之盛,後來更衍生出「電音三太子」的表演形式,足見臺灣民眾對哪吒的喜愛。
  從佛教護法神到中壇元帥
  早在唐代鄭還古所著的筆記小說《開天傳記》就稱,哪吒是「毗沙門天王子也」,常做為護法軍神,而非我們一般熟知的「陳塘關總兵李靖之子」;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的「那吒」則有為僧人道宣法師護法與獻佛牙的故事,顯然哪吒最初是被當作佛教信仰的一環來看待。到了元代成書、明代完本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搖身一變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大羅神仙,出現「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的形象,「托塔天王李靖三子」「長兄金吒、二兄木吒」的人設,以及「大鬧東海」「射殺石記娘娘之子」「割肉刻骨還父」「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等情節,都被後來的《西遊記》、《封神演義》所繼承吸收,進一步完善,最終形成「腳踩風火輪,三頭八臂,手持乾坤圈、混天綾、兩柄火尖槍、金磚、九龍神火罩、一對陰陽劍」的「八臂哪吒」英武形象,於《封神演義》躋身西岐陣營四大先鋒之一,在道教中更稱哪吒為「中壇元帥」「威靈顯赫大將軍」,開始帶有軍事將領性質。
  按理說,閩臺地區信仰最甚的是當地鄉土神,例如在唐代開墾漳洲、潮州的開漳聖王,源自於莆田湄洲島、保佑漁民出海平安的天上聖母媽祖,采草藥治病救人的名醫保生大帝,或是於泉州安溪清水岩修行的得道高僧清水祖師。然而無論是河南西峽縣陳塘關遺址,或四川宜賓翠屏山的「哪吒行宮」,都與閩南地區不存在特殊的地緣相關性,為何移居臺灣的閩南先民會祭祀相對陌生的「哪吒三太子」?近年民俗藝陣常見的「電音三太子」又是怎麼誕生的?這一切都要從鄭成功收復臺灣說起。
  鄭成功——臺灣哪吒信仰的最大推手
  其實明朝官方最大力推崇的是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信仰。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有諒時,因真武大帝以「龜蛇現身」等異象鼓舞軍心,最終得以削平群雄、開創大明王朝,故將真武之祀列為南京十廟與京師九廟之首;明成祖朱棣於靖難之變期間獲得武當山道士的幫助,在登基後大修真武廟,並遣官員按時祭祀,終明之世都是官方祀典,香火不斷。「奉明正朔」的鄭成功來到臺灣後自然也極力推廣真武大帝信仰,只是明鄭軍隊來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西元1662年,鄭成功驅逐殖民臺灣長達38年的荷蘭人、收復臺灣。面對當時生產力仍落後的臺灣,鄭成功在臺大力推動軍屯制,使得臺灣南部出現大量由鄭軍開墾的營盤田,今天臺南市新營、林鳳營、左鎮,高雄市前鎮、左營等地名,就是當年鄭軍屯墾的證據。有學者研究發現,當時軍屯色彩強烈,地名又多以前、後、左、右、中等軍營方式命名,鄭軍中就有人找到統領五營兵馬、戰功彪炳的「中壇元帥」「威靈顯赫大將軍」—「哪吒三太子」作為奉祀對象。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1646年鄭芝龍決定接受清廷招安投降,鄭成功苦勸無效後就與父親公開決裂,並焚燒儒衣、投筆從戎。1653年,鄭芝龍被清廷封為同安侯,多次寫信招降鄭成功,但鄭成功卻回信斷絕父子關係,此舉堪比哪吒的「割肉刻骨還父」。學者推測,當時鄭成功面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內心承受極大壓力,在收復臺灣前一年鄭芝龍又遭清廷處斬,來臺後鄭成功為彰顯忠於明朝,便選取了與父決裂且驍勇善戰的哪吒三太子作為精神寄託,要求全軍上下祭拜。於是就在鄭成功驅離荷蘭人的翌年,鄭氏部將何替仔至新營地區屯田,並「結廬奉祀中壇元帥」,全臺第一間奉祀哪吒的開基祖廟—「新營太子宮」就這麼誕生了。
  迨清朝統一臺灣後,便有意無意地貶低作為明朝皇室崇信的玄天上帝,扶植媽祖、關公和哪吒三太子等信仰,經過300餘年的發展,迄今臺灣地區奉祀「哪吒三太子」的廟宇有上千座,而主祀哪吒的宮廟約有300餘間,遠超大陸100多間、澳門2間、香港1間的總合,這個數量自臺灣光復後就一直位列前10名以內,可見哪吒信仰之盛。
  信仰之外走出宮廟的「哪吒」
  除了廟宇祭祀,近年「電音三太子」的蓬勃發展也讓哪吒信仰更加貼近臺灣民眾。在臺灣有句閩南語的俗話稱「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意思是與人同場競技時個人可以輸,但團隊不能輸;若團隊輸了,大家的面子掛不住。而這其中的「陣」,又稱為「陣頭」,類似北方的「社火」,屬於民俗遊行隊伍的一種形式,例如臺灣常見的車鼓陣、宋江陣、舞龍舞獅,以及福州在春節期間的「遊神」,都屬於迎神賽會時的民俗陣頭。在廟會遶境活動時,由人扮演護法神將,隨宮廟主祀神明出巡的「大仙尪仔陣」,屬於只舞不歌的「武陣」,通常給人莊嚴肅穆、難以親近的印象。身穿黃戰甲、背插五營旗、腳踩七星步,在鑼鼓嗩吶的喧囂中隨隊伍行進,並以騰空提腿旋轉的方式行禮,這就是傳統民俗藝陣中的「哪吒三太子」。
  而1990年代電子舞曲傳入臺灣,開啟了流行樂的「電音世代」,到了2004年前後,臺灣雲林縣北港鎮的「北港太子聯誼會」,以及嘉義縣樸子市的「樸子太子會」均感受到願意學習民俗陣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傳統藝陣恐有失傳的危機,於是嘗試將「戰鬥舞」(臺客舞步)、電子舞曲(流行音樂)與三太子遊行裝備結合在一起,意外創造出這種既衝突又和諧的新型表演方式,大獲好評。緊接著通過許多島內綜藝節目,以及一位美國Youtuber的宣傳,「電音三太子」逐漸打響知名度。2009年,在高雄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運動會開幕式上,騎著摩托車與滑著單排輪滑的「電音三太子」華麗登場。2009在臺北舉行的第21屆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等大型活動中,更是不乏「電音三太子」的身影。特別是2011年全國臺聯臺胞千人夏令營的聯歡活動舉行時,「電音三太子」登上了人民大會堂,並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擊掌合照,「電音三太子」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臺灣名片」。
  除此之外,臺南當地小學還依託新營太子宮的文化特色,結合「哪吒三太子」的兒童形象,研發出《新興哪吒扭轉乾坤》的「校本課程」,教導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民俗的哪吒信仰,更要學習太子爺孝順與正義的「哪吒精神」、奮發向上。
  結合佛道教信仰與神魔小說而生的「哪吒三太子」,如今在大陸打造出了「魔童降世」、「魔童鬧海」的電影IP,在臺灣則有「電音三太子」的新興表演形式,兩岸不約而同地讓「哪吒三太子」成功走出傳統文本、走出宮廟,面向世人,體現了「兩岸一家親」和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默契。在面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挑戰和機遇的當下,相信「哪吒三太子」將會持續在傳統中創新,不僅能於兩岸社會中發揮重要的精神紐帶作用,在兩岸攜手努力下,更能借助「哪吒」一起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許陳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