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大耍兩面手法的最新動作

陳水扁是很擅長國際宣傳的人,從台北市議員、「立委」到台北市長任內,都抓緊及利用一切機會,向外國媒體推銷自己的形像及觀點。在他當選「總統」之後,更是充分利用他是推動台灣地區實現「政黨輪替」民主機制第一人的有利條件,多次主動地邀請國際知名媒體到台灣採訪他本人,為自己在國際上造勢。今年五月上旬,就在他醞釀「大膽講話」之際,就先後接受了美國《新聞》週刊和德國《明鏡》週刊的訪問,利用《新聞》週刊這家對一些熱點問題的報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及知名度,在讀者中影響較大的綜合性新聞週刊,及《明鏡》這家在德國最有影響,模版模仿自美國同類期刊《時代》週刊、但規模早已遠遠超過《時代》的政治時事雜並,向美國人、德國人以至國際上宣揚自己的立場。

陳水扁在接受《新聞》、《明鏡》週刊的專訪中,有三段內容值得注意:其一、「不管外界接受或同意與否,台灣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是否得到正式的承認已經是次要的問題」。其二、陳水扁表達了希望能正式訪問美國,「多與美國人進行交流」的強烈願望

。其三、陳水扁表示,「有証據顯示,中共高層人士曾經資助特定的候選人,以期達到控制台灣選舉結果的目的。另外,中共官員還曾經對在大陸投資工作的台商施壓,要求他們不可以支持民進黨」。

在上述三段內容中,所謂「台灣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之說,是重申了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政治立場,因而是唸得咀唇己生茧的「舊經」。而他希望能早日「正式訪問美國」及「中共資助特定候選人」之說,則是首度正式發表,亦即並非是老生常談。其中前者透露了陳水扁在「務實外交」方面的新策略,就是要將美國人拖下水,與其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的新戰略動向,後者則是誣陷打擊政敵的政治戰術運用,而且還企圖能達到「一箭雙併」之目的──既誣陷打擊他口中的「中共高層人士」,又誣陷打擊台灣地區的在野政黨公職候選人。

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兩國建交後,台灣領導人訪問美國的安排,就成為考驗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試金石,而台灣當局更是企圖以「領導人訪美」作為打開美國大門的重要工具。為此,李登輝曾對美國安排其過境時,只准乖乖地呆在飛機內,不准落地的決定,氣得暴跳如雷。而美國政府批准李登輝「私人訪問」康乃爾大學,又被台灣當局視為「外交重大突破」而興高采烈,但此舉卻導致中美關係嚴重受挫。此後,美國在安排台灣領導人過境美國的問題上,變得較為聰明、小心了起來。

布殊上台後,在台海事務上左右逢源,在聲言遵守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同時,又在軍售等問題上向台灣傾斜,使到陳水扁有持無恐,利用「過境美國」的機會,提高台灣與美國之間關係的「規格」。因此,他在得到「過境紐約」、紐約市長接見等待遇之後,就竭盡心思策劃「過境華盛頓」,甚至是「正式訪問」美國的「外交新突破」行動。

本來,今年五月底陳水扁極有可能會得到一個「過境華盛頓」,及在華盛頓與李登輝會面的機會。其具體操作是:李登輝於五月下旬到華盛頓作「私人訪問」,而陳水扁則「湊巧」地亦在此時到中南美洲訪問,並向美國提出「過境華盛頓」的申請。這樣,陳水扁就可在華盛頓過境停留期間與李登輝會面,營造前後「總統」在美國首都「會談」的「氣勢」。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先是由於「國安局弊案」令到美國當局甚為難堪,決定延遲李登輝的訪美之旅,接著是胡錦濤副主席訪問美國,江澤民主席也將在今年內訪美,而使美國當局對批准陳水扁「過境華盛頓」問題有所顧忌。因此,不但是李登輝去不了華盛頓,而且陳水扁今年的外訪計劃也取消了中南美洲一行,改為到非洲。但在這股「風頭」過後,陳水扁仍是不會放棄「過境華盛頓」的企圖的,甚至還祈求能實現「正式訪問」美國。

陳水扁如向美國提出「正式訪問」的要求,就無疑是要將美國推到撕毀「中美公報」,及要與美國建立「准外交關係」的邊緣。因為「正式訪問」也者,就是外交慣例上的「國事訪問」,陳水扁就將使用「中華民國總統」的頭銜。因此,陳水扁在訪問美國方面的「漸進式台獨」手法,已是十分明顯。

至於陳水扁「中共高層人士曾經資助特定候選人」之說,內容並不新鮮,因為過去此一「武器」也曾有人用過。只不過是,以前是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之間的「負面競選」的策略運用,目的是要搞臭競爭對手,為誣指方勝選製造條件。而陳水扁現在抬了這一「武器」出來,其一是由於他的身份不同,他是民選產生的「全民總統」,其說話的「含金量」當然要高得多;其二目前不是選舉競選期間,他的這番話並非是「選舉語言」,而是「政策語言」;其三他所針對的並非是公職候選人,而是北京當局,因此,這番話的性質,也就變了,變成了含有挑舋兩岸關係的政治問題。

因此也就難怪,北京當局在評論陳水扁的「大膽講話」時,會形容陳水扁釋放「善意」之舉是典型的「兩面派」行為了。否則,又如何能解釋陳水扁一方面擺出一副「善意」模樣,發表「大膽講話」,另一方面卻又是不斷地製造有害於兩岸關係的惡意話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