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見「馬更正」,只緣未到自信時

馬英九在近二十年前出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時,是出了名的「馬更正」。當時,他兼任「陸委會」的發言人,在每逢他的正式發言或非正式談話被媒體報導後,他都認真仔細地閱讀,倘有發現在內容甚至只是字眼上的差異,都立即由「陸委會」聯絡處傳真由他親筆署名的「更正函」,發給被認為是「錯報」的媒體甚至是全部媒體,有時繁瑣到只不過是並不妨礙其談話原意的一、兩個字眼的用字之差,也來個「更正函」。因此,此時的馬英九,落得了個「馬更正」的外號。

這種不厭其煩的「更正」作派,在政黨輪替之後,也「傳承」給了民進黨政權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她的不厭其煩地進行「更正」的作風和做法,同樣也令媒體覺得不可思議,因而蔡英文也落得個「蔡更正」的外號。 

馬英九、蔡英文二人的「更正」作派,只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因為馬英九此前在「總統府」任職時,由於是專司翻譯等內務工作,處於封閉型的工作狀態,其本人沒有與媒體打交道的機會和經驗。後來升任「研考會」主委,雖然已經走出「總統府」,但其職掌主要是負責研究發展、綜合計劃、管制考核、行政資訊、政府出版品管理及促進地方發展工作等業務,也鮮有與記者打交道的機會,因而也不需要「更正」。但到了「陸委會」之後,一方面他是發言人,而當時兩岸交流正開始掀起高潮,台灣當局根據時勢的發展不斷推出新政策,包括成立海基會,制訂《兩岸關係條例》,成立「國統會」及頒佈《監察統一綱領》等,馬英九的發言機會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他剛接觸「政府喉舌」的工作,經驗生澀,或是自己把握欠準確而表達有誤,或是記者無意間寫錯,這使容不得任何差錯的「優等生」馬英九,擔心會影響自己的「乖乖牌」形象,當然更擔心將會令到「國家」利益受損失,因而對媒體就自己的發言的報導,十分在意。而蔡英文也一樣。此前她無論是在擔任「國貿局」的對外貿易談判顧問,及受權起草《港澳關係條例》草案文本,還是出「總統府」國策顧問,為李登輝研擬「特殊兩國論」的文本,都是內務工作,因而沒有任何與媒體接觸的機會,當然也就沒有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而她甫被委任行政職務,就是必須頻密與媒體打交道的「陸委會」主委。為求發言和講話完美,當然也是像馬英九那樣的小心謹慎,因而也是頻頻發出「更正函」。

此後,馬英九、蔡英文二人均分別擔任更重要的行政工作,眼界擴寬,心胸開闊,再加上積累了經驗歷練,也就逐漸減少了「更正」,以至是再也沒有人喊「馬更正」和「蔡更正」了。實際上,近年來才入行的記者,對此外號毫無印象。

但是,昨日馬英九突然又做起了「馬更正」了,而且其作派還十分凌厲,在頗為頻密地為同一篇報導作「更正」的同時,「更正」的力度也逐次升級,甚至還要發出「抗議」,打破了一直被人們視為溫文爾雅的馬英九的「不發飚」記錄,實屬罕見。

究竟是哪一篇報導,令到馬英九失常呢?原來,是馬英九在前天出席第八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時,他的好朋友、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在會中指出,二零零八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兩岸有了新局,希望兩岸領導人明年就可以進行面對面會談。昨日上午美聯社在對馬英九進行專訪時,就這命題詢問了他。事後美聯社報導說,馬英九聲稱,一旦兩岸之間所有經濟議題獲得解決,就準備進一步與中國大陸進行政治議題的對話,像是一些安全議題;但沒有時間表,也尚未決定何時開始,而且政治對話也並非談大陸方面企求的統一目標,因為台灣民意「普遍不支持」。

美聯社這篇專訪發出後,引起台灣媒體和政壇一片哄動。但馬英九不但沒有為此「公關效果」感到高興,相反倒是憂心忡忡。於是,僅是隔了幾個小時,就於昨日下午在接見「二零一零年海外傑出華人企業家訪問團」成員時,趁著來客就美聯社的專訪所提到的「胡馬會」,並詢問何時進行時,鄭重地對美聯社的報導作出了「更正」。他說,他不急著與胡錦濤馬上見面,應將兩岸投資保障等制度化後,掌握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等原則,沒做好這些,「相見不如不見」。

緊接著,馬英九本人又於晚間在空軍松山基地指揮部召開記者會,澄清他接受美聯社的專訪內容。他說,美聯社登出來的,與他的說法有一點點出入。在專訪時,他們對於台灣什麼時候跟大陸進行政治商談,興趣非常高。「我特別告訴他,我們現在是先經濟後政治,目前我們還有很多重要的經濟議題剛剛才開始談,因此,我們不會在討論完經濟問題之前就跟大陸去討論有關政治的問題。」,美聯社又問,「會不會在你的第二任時候來討論?」他回答「這些議題目前都沒有時間表」。馬英九重申,上述這些說法與他過去說法完全一致,但後來美聯社登出來的有一點點出入。美聯社報導說,「只要經濟問題一談完,我們已經準備好,要跟大陸去談政治問題,而且時間很可能是在我的第二任。」馬英九澄清說,「這個說法,跟我的說法是有出入的。在我的答覆當中,完全沒有把政治問題的討論,跟所謂的第二任連結在一起。」

然而,可能是各媒體尤其是美聯社對此「澄清」的談話報導得「不到位」,於昨日深夜又由「總統府」發佈「新聞稿」,針對美聯社報導的「出入」部份以中英對照還原原意,並對美聯社僅是作出局部更正,表達「遺憾並抗議」,上演了罕見的「總統府抗議外國媒體」的一幕。

為何馬英九會如此急躁呢?應可從幾個層次來思考。其一是目前台灣的政治勢態對馬政府十分不利,「五都」選舉正呈膠著狀態,將會直接影響二零一二年「總統」選舉的前景。如果在此時推出「胡馬會」的話題,必會招致民進黨瘋狂責難,從而影響國民黨的選情,因而不得不小心謹慎。其二是他的戰略定位,還是「不統不獨不武」,亦即維持現狀。即使是能夠連任,也不可能會與對岸進行「統一談判」。但是,並不排除會進行政治對話,以求建功立業。

實際上,並非是馬英九不想統一。二零零五年他與王金平競選國民黨主席時,就高呼「終極統一」。這才應是馬英九的極終政治立場。但正因為「極終統一」的口號刺激了陳水扁,而拋出了「廢統」。這就使他驚覺,欲速不達。而且,馬英九在經過艱辛的選舉出任「總統」後,也已傾向於「主權在民」,對於台灣的政治前途應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而現在是仍有相當一部份人對兩岸統一有疑慮,他不得不受制於此。但如要說馬英九拒絕與北京進行政治對話,那又並非符合他的心願。不過,馬英九不願與大陸進行統一談判,那倒是真的,他認為即使是在自己卸任後,還是沒有條件,這需要由後人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