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探討後ECFA時期政軍關係

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和台灣夏潮基金會協辦的「第四屆北京台研論壇」大型學術研討會,上周六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發展暨京台交流」。與會專家學者圍繞「ECFA與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台灣政局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走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和交流。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北京市台辦、市教委、市社科規劃辦等有關單位領導和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專家學者一百多人出席了開幕式。國台辦政黨局副局長王小兵、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饒穎奇、北京市台辦副主任高振生、北京市教委委員鄭登文、台灣夏潮基金會執行長毛鑄倫、北京聯合大學校長柳貢慧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自二零零八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兩岸兩會簽署的一系列經貿交流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日益牢固。今年六月兩岸簽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已於九月十二日正式生效,這一協議的實施必將對兩岸經濟整合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時刻,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聚首北京,共同研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京台交流與合作大計,有著特別的意義。海峽兩岸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參與,使這次會議成為海峽兩岸民間學術交流的又一次盛會。這屆「論壇」共收到參會論文五十多篇。汪誕平、王曉波、黃肇松、邱坤玄、朱新民、龐建國、蔡瑋、曾祥鋒、廖達琪、蔡昌言、王昆義、鄭又平、朱顯龍、陶文釗、黃嘉樹、張海鵬、朱衛東、楊立憲、嚴安林等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專家學者近八十人參加了這次研討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本報社長兼總編緝林昶,也出席了這次研討會,並提交了《應將ECFA與CEPA的效能發揮至最大化》的論文。

由於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已進入「後ECFA時期」,如何將「ECFA」的效能發揮至最大化,及是否應當緊接著進行兩岸政治協商,成為兩岸學者專家所關心的事情。因此,在這次論壇上,有近二十位專家學者提出了這方面的論文。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講座教授吳儀認為,必須緊緊掌握「後ECFA」的機會,與國際聯結,進一步促成台灣參與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擴大與各國簽署「FTA」或經濟合作協議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台灣國際經濟貿易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將台灣從過去的亞洲邊緣重新拉回到價值中心,成為企業設置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濟樞紐、台商全球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的最佳地點。

台灣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暨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吳建德則認為,馬英九主政期間,中共不會對台使用武力,兩岸交流與協商將逐步邁向「由經借文入教到政」模式;倘馬連任成功,將有利兩岸政治協商的後續推行。中共應仿效「ECFA」的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模式,主動召集國、共、民等黨與相關政學界人士,籌組「國共民」三黨的協商委員會,以「二、三軌為輔,「一軌為主」的模式,經由二、三軌平台,化解一軌僵局,以建構兩岸和平協商的機制。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唐猜測,大陸方面對台灣尋求對外洽簽「FTA」的態度與立場,有可能是為了使馬政府尋求對外商簽「FTA」獲得一些實質進展,才能化解台灣內部的壓力與在黨派的質疑,將會開放一部份的洽簽對象給予台灣,包括大陸已完成「FTA」者,台灣應有機會跟進,但卻是著重於「關稅減免或開放市場」的實質意涵而非意在拓展台灣的國際政治空間,故北京將會相當堅持要求台灣不採用「FTA」的名稱而改用「經濟合作協議」的名稱,及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或是「中華台北」的名義來商簽。

天津台灣研究會秘書長邵寶明、研究員鍾茂初在題為《後ECFA時期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分析及大陸對台策略的思考》的論文中分析認為,「ECFA」簽署後,馬英九對於兩岸關係依然採取「經熱政冷」的既定政策,及對於兩岸「雙贏」的解讀是大陸贏政治,台灣贏經濟。馬英九對兩岸關係及其發展進程的決策,主要依據的依然是短期的民調數據和民意反應。

因曾任「統盟」主席而被人稱為「毛主席」的台灣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毛鑄倫卻頗為冷靜,「ECFA」之得以在馬政府執政後,緊鑼密鼓的走完簽署過程,其實是台北獲得華盛頓首肯與故作姿態的催促。故在台北尚未敢確認美國對兩岸的政治/軍事關係的「容忍尺度」前,大陸似乎只能在發展經貿讓利上保持不變,不給台北當局負擔壓力,不給台灣「台獨」與「獨台」勢力籍口反撲。不過,也因此,大陸方面應有自知,在一定時間內,兩岸政治/軍事關係的對話談判應無可能,即使開始接觸,也只可能因為話不投機而浪費大量時間成本。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也認為,展望未來一段時期,兩岸仍將聚焦於經貿與文化的交流,政軍的議題台灣的最意願碰觸。如果要商討這些議題,最快的時間將可能在馬英九順利連任台灣最高領導人後,屆時馬有連任的民意支持,又無第一任時尋求連任的顧慮,可以有較大的空間推動兩岸的政軍關係;而大陸方面胡錦濤仍未完全交棒,也可以憑藉其權威統合大陸內部意見,與台灣協商政軍議題。他認為,為有利於這一目標早日實現,大陸對台可以主動釋出更多的善意,例如撤銷部分對台部署的飛彈,容許台灣有更多的國際空間等,以爭取台灣人民的好感,營造兩岸和諧的氣氛。而且,大陸應淡化「一中」的要求,如果無法完全放棄,則應之模糊化,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軍關係建立的基礎。

北京對於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應予正視及重視,以務實的角度而言,所謂的「一中兩府」的概念,亦即在一個中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同時存在,主權重疊、治權分立,是最符合事實的說法,應為兩岸所採用。

屬於綠營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蔡言昌也表示,中國大陸應正視台灣社會民主價值的多元性,並宜持續對台灣的國際參與表達具體善意。台灣方面,「立法院」也應更適度及有效參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則指出,兩岸政治談判的阻力在於:一、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三、台灣的安全顧慮問題;四、兩岸的政治差距問題。阻力則在於:一、民進黨的抵制;二、美國、日本的牽制;三、國民黨內「本土派」的壓力;四、台灣的主流民意仍是在朝「台灣現行管治疆域是一個主持獨立的國家」、「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是主體實體」的方向移動。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