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對兩岸關係議題的等待及怯步

二零一三年肇始,兩岸關係的發展和互動,似乎有「停滯」跡象。關鍵原因,既有馬英九的「船到碼頭車到站」思維在作祟,也有馬政府面對大陸涉台系統各層面都即將「大執位」,因而就索性停等待的問題。

實際上,就第二個問題而言,大陸的中央涉台系統,分為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中(國)台辦、海協會的三個層次,而且這三個層次都同時遇到「更新換代」的問題。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其組長的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方面,雖然中共「十八大」及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產生了新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因而該小組「第一把手」的「換代」問題已經獲得解決,但小組的其他領導職位、成員,有不少是來自政府或其他系統,包括作為副組長的全國政協主席,作為秘書長的國務委員,作為組員的國務院相關部委辦的行政首長,都必須等待「兩會」產生新的據位人之後才能決定其人選。而在中(國)台辦方面,近日盛傳其現任主任王毅將會回調外交部並升任部長,以處理日趨惡化的中日關係;而現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兼黨務書記的張志軍將其交流互調,接替其出任中(國)台辦主任。中(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副主任孫亞夫、葉克冬都獲邀請出任全國政協委員,這是屆齡退休前的過渡性安排(據說孫亞夫因其所擔任專業業務尚未能有人承接得上,因而將延後幾年才正式退休),只剩下相對資淺的副主任陳元豐可以續任,正面臨「斷層度」較大的大換班。

而在直接並具體參與兩岸協商的海協會方面,現任會長陳雲林可能會因年齡屆滿而功成身退。其接班人選,最初傳說是現任執行副會長鄭立中,現在又說是商務部長陳德銘。從種種跡象看,鄭立中雖然被視為「大陸宋楚瑜」,走遍了台灣地區的鄉鎮山水,也因其懂得台語而與台灣基層幹部建立了良好關係,但畢竟他未能如陳雲林像其前任汪道涵、陳雲林那樣,曾任過中共中央委員,而只是曾任候補中央委員,而顯得「資質」未夠,而且也難以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據位人的資格「平等」,故而由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並在兩岸經貿協商中介入甚深並發揮重大作用的陳德銘接任海協會長,才能滿足海峽兩岸的政治心理期待需求。因此,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就有「兩會協商要等待海協會新會長產生之後」之語,看來台灣方面也已看到了這一點。至於鄭立中,看來還是在海協會中「原地踏步」,續任執行副會長,處理具體事務。

在此情況下,馬政府的「等待」也就是可以理解的。盡管說,大陸的對台政策有其延續性和穩定性,無論是發生了怎麼樣的人事異動,都不會有重大變動,但畢竟具體據位人與具體事務的同一性,卻十分重要,在協商談判中陣前易將並非是有利於協商順利進行的事。因此,必須等待「兩會」閉幕,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中(國台)辦及海協會的人事底定之後,才是兩會繼續協商並有所進展的時候。

然而,從馬英九的態度看,即使是兩會繼續協商,也不會在協商議題上有重大突破。這主要是由於馬英九「船到碼頭車到岸」心態極為嚴重,及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協商的政治立場也十分固執。實際上,經過過去四年多的八次「陳江會」簽署十八項協議之後,屬於經濟範疇的主要協議包括「ECFA」的洽簽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在此範疇內剩下的,就是繼續跟進及拖伸、補充,就像內地與港澳的「CEPA」那樣,在主協議簽署之後,陸續簽署補充協議。對此,馬英九已是心滿意足,最多是再求簽署兩會互設辦事處協議。至於超越經濟範疇的議題,包括文化、政治等領域的協商,馬英九已是鐵定心不再涉足。

本來,馬英九的愛將劉兆玄,是極為熱心推動洽簽兩岸文化「ECFA」的。但遺憾的是,馬英九並未像二零零五年的縣市長選舉,接納劉兆玄的建議,公開宣稱「倘國民黨席位未過半就辭黨主席職」,因而刺激了泛藍基本選民的危機感,踴躍出來投票,使得國民黨大勝那樣,今次也認真接納劉兆玄的建議,積極推動兩岸文化「ECFA」。這對直到現在仍在高唱兩岸具有同樣文化淵源傳統的馬英九來說,不啻具有某些諷刺意味。

既然連政治意涵較低的「兩岸文化ECFA」,馬英九都不願碰觸,又遑論政治意涵甚高的兩岸和平協議了。實際上,不要說是馬英九近期的一系列言行,都已折射了馬英九的「拒談」心態了,就說是馬英九的恩師之一連戰在訪問北京,先後與習近平、胡錦濤、賈慶林會晤後,提出以「一個中國」為中心的「十六字訣」,及「政治談判在所難免」,馬英九就竟然直跳腳,就可以得知,馬英九是並不打算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以至是初階的政治對話的。

其實,馬英九並非沒有說過要進行兩岸政治談判並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其中鄭重宣示的就有兩次。一次是在二零零八年五月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演講,有「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之語;另一次則是在二零一一年十月的「總統」競選期間,他突然從颱風救災現場的南台灣匆忙趕回臺北,在「總統府」召開緊急記者會,宣佈他在當選並就職之後,將與大陸進行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

前一次,可能是「不知水深流急」,而充滿浪漫主義的幻想。在遇到冷酷的現實實務後,發現並非如他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因而就不惜「食言」。但在當時,尚可獲得人們的理解,認為他在爭取連任時將會遇到選票壓力而不得不為之,必須在成功連任,沒有選票壓力之後才可放開手腳大幹。

正因為如此,當他在第二次競選「總統」時的信誓旦旦,人們就抱有高度期待。但緊接著下來的幾天,卻又拋出了「公投」等多項條件,等於是嘎然剎車。這不由得使人發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後來陸續傳出,這只不過是選舉手段而已。據說是馬英九收到來自美國的情報,他的競選對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赴美活動、爭取支持期間,曾向美國高層透露,她在當選並就任後,會與大陸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馬英九接此情報後,擔心國民黨的「神主牌」會被民進黨奪走,才「被迫」冒著重犯「八八風災救災不力」錯誤的風險,從救災前線趕回「總統府」,搶先發布「洽簽和平協議」之說。但隨即遭到強烈反彈,可能他也認為是落入蔡英文故意設下的陷阱,擔心會流失選票,才以「公投」來「補鑊」。

既然如此,馬英九在其任內不會碰觸兩岸政治問題,更不會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看來已成定局。因此,當前日王毅談到願意先通過民間管道,由兩岸的智庫和有識之士就政治議題進行探討之後,「陸委會」隨即表態對兩岸學術交流政治議題「樂見其成」。由此可見,馬政府是將兩岸政治對話之鎖死在「學術交流」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