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都應與時俱進攜手共圓中國夢

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宣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圓滿閉幕,負有「換屆選舉」重大任務的今年全國「兩會」已經全部結束。這次全國「兩會」,不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領導人及決定了各相關部會的負責人,而且還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的接棒,予人一種朝氣蓬勃、與時俱進,朝乾夕惕、奮發圖強的新風氣。而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為標誌,一幅十三億人民共同擘劃「中國夢」美麗畫卷的偉大而又艱鉅的劃時代工程,正式啟動。

與最近幾屆中央政府領導人的專業學歷背景,多是理工科出身不同,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人,多是人文科學及經濟學的專業背景出身。由此,新一代中央政府領導人的執政風格和領導藝術,就從理工科的「機械」式作業,轉向既堅持基本原則又靈活調整。這從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當選總書記後率領其他六位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亮相」講話,更貼近民生和社會現實,及昨日習近平在全國人大閉幕式上的講話,強調「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及「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中,深刻地體味出來。

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份,因此要圓「中國夢」台灣不能缺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廣大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而李克強總理在回答台灣《聯合報》記者提問時更是明確地指出,大陸和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居住在兩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這個詞、這個理念在中華文化當中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所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同胞之間、手足之情,沒有解不開的結。大陸和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把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我想花好總有月圓時。只要堅持一個中國,維護同胞之情,兩岸關係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新一屆政府將會履行上屆政府所做的承諾,並且要努力尋求合作的新的推動支點。在推動大陸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當中,會更多地考慮臺胞的福祉和利益,我們願意與台灣共享發展的機遇。

這就展示了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人在兩岸事務上的新思維,就是兩岸人民處於平等地位,都視為骨肉同胞,大陸不再「居高臨下」,而是柔性訴求,盼望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創造兩岸和平美好願景。習近平所憧憬的「中國夢」,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核心內容,同樣也包括了台灣地區和台灣同胞在內。習近平並沒有複述一些耳熟能詳的政治陳義,而是把兩岸和平發展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一環。李克強也是使用了「共同家園」、「骨肉同胞」、「手足之情」和「花好總有月圓時」的直白淺顯,而且是台灣民眾容易理解,尤其是充滿感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必能引發台灣民眾的共鳴和認同。

正因為如此,「陸委會」的回應也展示出積極及善意的態度,指出大陸近期在行政革新、經濟民生及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提出許多改革方向。台灣方面表達肯定,並期許未來兩岸之間能夠針對相關的改革發展面向,共同合作、相互提昇,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的互信與互利。「陸委會」還再次強調,未來馬政府將秉持既定的政策目標與推動步伐,持續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互動,增進兩岸互信。

「陸委會」所指的「制度化協商」,當然是指海峽兩會的協商管道和方式,這是「最低要求」,本身並沒有錯。但問題是在面對北京新一代領導人專業背景及政務操作的轉型,台灣方面也需要從「機械化」的作業思維和方式,向既堅持原則又靈活調整方面轉變。而台灣方面的領導人,歷來大多是以人文科學專業背景出身,包括馬英九、江宜樺,還有現任「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內。因此,應當可以深切理解這個涵義,推動兩岸關係事務向前發展要有一個新的飛躍。

實際上,許多人在解讀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論述時都認為,兩岸關係發展到今日,應當從單純的經濟性、事務性的協商,進入政治對話階段;但為了照顧馬政府的實際困難,可以靈活地進行合情合理的安排,包括先由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另外,也可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從與外交事務緊密相關的議題入手。尤其是在釣魚島、南海,還有台灣盼望加入東盟的「十加一」、「十加三」,還有加入「國際民航組織」、「世界氣象組織」,以及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等方面,進行兩岸協商。

眾所周知,「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共列出五項任務。首先得到落實的是第五項「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馬英九上臺後,也先後實現了第一項的「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第三項的「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現在,剩下來的是第二項「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及第四項「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

對此,北京是精心佈局。以四年多前馬英九就任台灣領導人為重要轉折,為適應這種需要及因應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特點,就對國台辦主任的專業背景作出了大膽而又務實的飛躍性調整,從早期的情治系統出身(羅青長、楊蔭東、楊思德),改革開放的統戰系統(丁關根、王兆國),到後來的經貿官員(陳雲林),轉型為外交官員(王毅),其實就是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創造條件。現在,王毅因工作需要回調並升任外交部長,本來是可從其他系統甄選新任主任的,但仍是由外交部調來張志軍,可見北京仍然要為「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展現善意及做好準備。台灣方面不要輕視這個重要信息及白白放棄這個機會。

因此,「陸委會」所強調的「制度化協商」,就應加入新的元素,就是調整思路,在兩岸經濟領域的協商基本完成後,思考在步入「深水區」時,轉向其他領域發展。實際上,台灣方面所孜孜以求的國際活動空間,就已不是經濟領域,這不是台灣方面單方可以解決的,而必須取得北京的諒解,甚至是進行協商(不管是公開談判還是私下溝通),方可達成。畢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具有否決權的五個常務理事國之一,大多數國際組織的會員國都是中國的邦交國,沒有北京的同意和「背書」,台灣方面就將仍是寸步難行。就此而言,也是只有兩岸攜起手來,才能共謀兩岸人民的福祉,台灣民眾才能獲得適當的國際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