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漁歌 溫暖傳唱

走近珠海港澳流動漁民

我們採訪的起點在灣仔澳門街。很難想像,這個裝修成葡澳建築特色的四層小樓,曾是上世紀60年代珠海最高的建築,原名叫灣仔港澳流動漁民協會大樓,是協會當時的辦公場所。

當年參與修建漁會大樓的冼多安和郭沛都是港澳流動漁民,均已年過七旬。老人從香港趕來,說起那段歷史,臉上都是自豪:“從60年代到80年代,從四層高的灣仔漁會大樓、流動漁民招待所到19層的海景大廈,珠海最高的樓都是我們流漁協會所建,我們還捐資修建了學校、醫院、會堂、馬路……”

而最讓他們驕傲的歷史在於,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參軍參戰,踴躍支前。解放後,他們協助政府保衛海邊防,堵截外逃人員,查獲走私物品,通報敵情。香港、澳門回歸前後,他們作為港澳流動漁民協會的骨幹,積極宣傳基本法,對維護香港、澳門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他們身上流露出樸素又真摯的情感:党和政府讓我們漁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就要愛國愛黨,盡我們所能回報祖國。

被改變的命運

冼叔和沛叔從小艇順著扶梯爬上幾米高的漁船時,手腳麻利,根本不用人攙扶。採訪的那天,風大浪急,他們站在甲板上看年輕的船工撒網,氣定神閑。

“我們都出生在漁船上,怎麼會怕這點風浪?”沛叔說。

他們的祖輩就已漂泊在海上。作為珠三角一帶的“水上居民”,他們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蔑稱為“民”、“家”,備受歧視與壓迫。當時有規定漁民“不准去陸地定居”、“良家婦女不與其通婚”、“子女不能入學”。日寇、海匪、漁霸橫行,很多漁民在海上被搶劫、侮辱甚至殺害。沛叔還記得一首歌謠:“漁民最淒涼,條條湧口有兵工,打得魚少不夠送,打得魚多槍頭捅。”

解放後,為加強對流動漁民管理,爭取港澳流動漁民,1953年在周總理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決定吸收港澳漁民到珠海等漁港入戶,允許他們在內地指定的漁港生產、生活,成為全國獨有的以雙重戶籍為特徵的特殊漁民。

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而1961年10月,珠海縣流動漁民協會經民政局批准成立,更是讓他們在南海之濱有了一個溫暖的港灣。“協會向我們宣傳國家政策,教育我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及時解決我們生產、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沛叔說:“每年上交一定指標的魚貨,國家補貼給我們糧食和油。還有專門的宣傳隊教我認字,我很快成了宣傳積極分子,發動很多漁民入會。”

生活質量提高了,政治地位也提高了,這是他們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事。

“助軍海戰之光”

流動漁民素有愛國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在東江縱隊的領導下,開展海上遊擊戰爭,秘密為遊擊隊員傳送情報,運送人員。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出人出船,為解放軍運送人員和武器彈藥。

沛叔告訴記者,灣仔19歲的漁女吳大好,每次漁船運輸物資到達碼頭,她就和家人一起積極為部隊搬運。當時海上戰鬥激烈,漁船風帆經常被子彈擊中著火,影響航行。她想出一個好辦法,拿出自己的棉胎浸濕,當作風帆,這樣即使被子彈擊中,也不易起火,為部隊作戰贏得時間。戰鬥結束後,有的漁民回去生產,但她仍堅持留下來幫部隊運送竹、葵(島上搭棚用)、大米等物資。在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中,她和其他4位漁民一起受到參戰部隊的嘉獎,並各獲得“助軍海戰之光”錦旗一面和15擔大米的獎勵。

珠海地處珠江口的西部和南部,毗鄰港澳,是國防前哨。流動漁民來往于港澳和內地之間,日常生產和生活均在海上,在流漁協會的教育發動之下,他們配合解放軍和公安部門防匪特,反走私販毒,截獲偷渡外逃人員,成為海防前哨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沛叔清楚地記得50年代的一天,國民黨特務鄺國偉用小快艇裝著炸藥去炸灣仔船廠,經過他們的船頭時,大家一起大喊起來,對方嚇得跳海而逃,被聞聲趕來的保衛人員抓獲。

冼叔則在月黑風高的夜裏,在漁船上先後抓過200多名偷渡人員。在海上救起過沉船的幾十位越南難民,還將對方答謝他的金磚上交給了漁會。

珠海最高的樓

“1982年,《少林寺》火遍全國,我排了好長的隊擠進漁民會堂……”40多歲的劉先生至今記得他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情景:“那時進流動漁民會堂的感覺,用現在的流行語形容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1982年初至1993年底在珠海市港澳流動漁民協會擔任領導職務的薛國平告訴記者:“流動漁民會堂在1979年一落成就成為珠海的地標,建市初期有香港同胞來珠海,都會被帶到這裏看一看,展現我們珠海的形象。”

在“老珠海”的記憶裏,那時珠海很多的“第一次”都與流動漁民密不可分。 1959年,流動漁民捐贈1台35匹馬力的舊汽車頭柴油機,以及電球1個,電線1500米,水銀街燈12支,從此,香洲有了電燈。

1961年,珠海漁民醫院創建(現人民醫院前身),流動漁民們捐贈了一批用具,還參加了挖地基、搬沙、抬石頭等義務勞動。1964年,香洲漁會從福利費中撥款55000元,港幣9544元,興建了漁民小學和漁民中學(現第一中學前身)……

80年代,珠海還發生一件轟動全城的事情——1985年5月1日,珠海市港澳流動漁民協會興建的海景大酒店開業。這幢19層的高樓以珠海第一高樓的身份創造了歷史。數不清的市民來到這裏,仰望驚歎,而港澳流動漁民們則驕傲地站在開業典禮的現場。

時光荏苒,昔日的漁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到處林立的高樓裏,曾耀眼的海景大廈已不再那樣奪目,但它和劈波斬浪的流動漁民一起,都融入了這座城市深深的記憶裏,並依然在默默發出自己溫暖的光。

“港澳流動漁民的貼心人”

“今天港澳流動漁民的生活比我們過去更好,珠海港澳流動漁民協會是我們的貼心人。”沛叔告訴記者:“流漁協會為漁民們辦了很多好事、實事!”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堅持“教育、管理、協調、服務”的方針,著力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爭取到從2009年起國家給予流動漁船柴油補貼,使我市約900艘擁有捕撈許可證的流動漁船享受到了國家財政柴油補貼達10.6億元。

同時,流漁協會發揮聯誼作用,促進珠港澳合作。協會廣交朋友、聯絡感情,增進友誼,近年來與100多個港澳漁民團體溝通聯繫,為珠港澳合作和繁榮穩定做出貢獻。同時響應國家號召,赴南沙生產,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沛叔是珠海市政協委員,他告訴記者,珠海港澳流動漁民參政議政的熱情非常高。歷任香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都由港澳流動漁民擔任,現香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由流動漁民社團負責人何俊賢擔任。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港澳流動漁民有5人當選新一屆珠海市人大代表,有4人當選市政協委員,還有一人當選了廣州市政協委員,我們積極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建言獻策,服務國內社會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每一天,珠海人的餐桌上有港澳流動漁民的貢獻。據統計,我市港澳流動漁民每年捕撈量約6萬噸,其中內地銷售水產品5萬噸,是全市海產品供應主要力量,對促進我市海洋漁業發展,增加水產品供應,豐富市民“菜籃子”以及穩定海產品價格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每年港澳流動漁民雇請內地漁工2000多人,解決沿海地區勞動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正因為此,珠海流漁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前列,多次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讚揚,在歷次省流漁協會的評比中都獲得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市港澳流動漁民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珠海市港澳流動漁民工作是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重大政治任務,是促進珠港澳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港澳漁民的客觀要求。珠海港澳流漁協會已成為珠海與港澳重要的聯誼、交流平臺,是廣大港澳流動漁民溫暖的大家庭。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發展戰略,為經營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提供了契機,為珠海發展提供了機遇,珠海因漁而名,因海而興,珠海市委、市政府確立了“藍色珠海、科學崛起”的戰略,給珠海發展和珠港澳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珠海流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機遇。為此,珠海流漁部門要以新的姿態、新的思維,謀劃流漁工作新的發展。

為此,市港澳流動漁民協會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工作任務:緊緊圍繞珠海市實施“藍色珠海、科學崛起”發展戰略,結合港澳流動漁民實際,立足珠港澳合作,以服務港澳漁民為宗旨,深化宣傳教育層次,優化管理手段,拓寬服務領域,強化協調力度,為維護珠港澳繁榮穩定做出新貢獻。

(種筱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