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它的“前輩”們

11月12日晚上7點,數以億計的觀眾守在電視機或電腦前,等待即將開始的《新聞聯播》。雖然沒有提前預報,但人們猜測,決定中國未來十年走向的綱領性文件,將在這檔節目裏披露。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由播音員緩慢而嚴肅的聲音播發出來。中國共產黨最高級別的官員們,在北京閉門四天開會的結果,就此揭開面紗。

除了之前飽受關注的市場、財稅、司法等改革要點外,新成立的一個機構尤其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家安全委員會。

雖然還只是一個名字,詳細設置並未出臺,但結合中國當下的現實以及國外同類機構的情況,它仍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動向之一。外界普遍解讀,該機構的出現,意味著中共中央在國家安全治理上的思路有了新的變化。

“中國原有國家安全事務體系和機制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在頭版的評論文章如是寫道,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醞釀已久,水到渠成”。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什麼?

早在數十年前相關部門就成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籌備小組,這個小組規模比較大,有多個部門參與。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也很快從媒體上看到了這份公報。在讀到公報涉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部分時,他意識到這一機構的安全定義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

新華社獲授權發佈的公報全文中,近5000字,共31個段落,國家安全委員會出現在第26段談社會治理部分:“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這是一種大安全。”公方彬說。傳統意義上的安全,相對單純,主要是指中國應對外部威脅、外敵入侵時的國防安全。與傳統安全相對應的是“非傳統安全”,涉及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恐怖主義等。

這與十八大之後,領導人的治國思路有關。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提到,十八大後,中央一直強調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整合對內對外事務,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與之相關。而且,當前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比較大,安全形勢相比本世紀頭十年要複雜得多。

考慮到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能,涉及到對外關係,財政支持、國家武裝力量、戰前動員等。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分析,安全、警察、情報、經貿部門也應該納入。

而據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分析,按照其重要性,委員會的最高負責人應由國家最高領導人擔任。

高層考慮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來已久,一直在醞釀和籌劃。據中國廣播網報道,1997年中國就曾提出成立類似機構的方案,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施。而另一位接受《法制晚報》採訪的專家也透露,早在數十年前相關部門就成立了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籌備小組,這個小組規模比較大,有多個部門參與。

“國安委”的“前輩”們

現在中央層面,已有中央外事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國家反恐工作領導小組等機構,承擔著國家不同領域的安全工作。

就在籌備小組籌備委員會的架構安排之時,中國既有的安全體系一直在正常運轉。

國際問題專家華益文在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撰寫的評論中提到,現在中央層面,已經有中央外事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國家反恐工作領導小組等機構,承擔著不同領域的安全工作。

中國的反恐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據反恐專家李偉介紹,此前,中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是零。改革開放後,極端宗教思想等思潮開始向國內滲透。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連續發生多次惡性恐怖主義事件,且大多發生在新疆。

不斷出現的恐怖主義事件促使中國反恐機制不斷完善。2001年,國家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辦公室常設在公安部,但並不歸公安部管理,而是歸高層直接管理,歷任公安部長均擔任組長。今年8月,“協調小組”又升級為“領導小組”,由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擔任組長。

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成立的時間更早一些。2000年,中央決定成立安全領導小組,與中央外事領導小組合署辦公,其職權涵蓋涉外事務和國家安全事務。中央外事領導小組由國家主席、副主席擔任正、副組長,成員包括國務院系統負責涉外事務的副總理或國務委員、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公安部長、國家安全部部長、軍隊系統有關部門的高級將領等諸多重要官員。

而在政府層面,也設立有重要的安全部門。國務院組成部門中,國家安全部是負責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能機構。其職責包括:掌管反間諜等隱蔽戰線的工作,防範、制止和依法打擊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等工作。這個部門成立於1983年,其前身是中央調查部。

保密工作

在黨的內部交流材料中,如果材料的閱讀者超出了“知密範圍”但又必須提到中調部時,則使用暗語,如“在西苑的機關黨委”,西苑是指中調部所在地,北京海澱區西苑100號。

據《楊尚昆日記》記載,中央調查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軍委聯絡部由軍內轉入黨內時組建起來的:1955年3月4日,在周恩來的辦公室舉行了一個會議,出席者有周恩來、楊尚昆、粟裕、李克農、羅青長等。會議決定把聯絡部中的軍事情報單位劃歸中央軍委,在黨內成立一個調查部,由周恩來當晚提交給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批准。

當晚8點,書記處會議在劉少奇的辦公室召開了,參會的中共高層一直討論到3月5日淩晨,中央書記處才批准了周恩來起草的文件並報告了毛澤東。4月8日,楊尚昆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中央和主席已批准成立中央調查部。”

據當代中國研究所主辦的《當代中國史研究》記載,保密是中調部最為關心的問題。中調部的情報一般呈送給中共中央、政府和軍隊的決策者。決策者有時也會有選擇地把一些情報擴大閱讀範圍,不過仍限於高層。在黨的內部交流材料中,如果材料的閱讀者超出了“知密範圍”但又必須提到中調部時,則使用暗語。1965年9月27日,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發佈的一份文件中,其他黨委使用的是明確的名稱,而中調部則代之以“在西苑的機關黨委”。西苑是指中調部所在地,北京海澱區西苑100號。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情報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中央調查部存續近30年,在研判西方國家的政治形勢、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統一戰線——如爭取原國民黨南京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回國——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到1983年,鑒於中央調查部在“文革”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情報工作的新形勢,中央決定撤銷該部建制,並以其為主體,同公安部的反間諜部門及其他部分相關單位合併,組成了國家安全部。

第五大機構?

“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恐怖分子緊張了,分裂分子緊張了,極端分子緊張了。總之,那些企圖威脅和破壞中國國家安全的勢力緊張了。”

除了上述部門,中國現階段負責國內外安全的機構還分散在軍事、公安、經濟等多個領域。據專家介紹,一遇到突發事件,涉及到多個機構,往往會成立一個臨時性的協調小組,但這種臨時性組織協調性、效率往往達不到最優,也不利於最高層掌握情況。

於是,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成為水到渠成之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美元儲備國,在如此開放的大背景下,必然可能存在各種國家安全問題,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此前,中國與美國進行合作切磋時,美方一般會有安全委員會的顧問參加,而中方相對應的通常只有國務院委員等,現在中國成立國安委,從大國外交的角度,中美更加對等。

“千萬不要當成一個日常機構來看”,李偉認為,與國務院等日常運作的機構會稍有不同,只有在發生危及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突發事件時,國家安全委員會才會發揮作用,“比如東海、南海如果超越當前事態發展,就有可能納入國安會危機應對處置的範圍”。而且,無論涉及國內還是國外,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利益的重大突發事件都在其職責範圍內。此外很重要的一個職責是為國家安全發展制定長遠的頂層戰略。

甚至,其職責權限可能更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官網中國廣播網引述專家的分析指出,這將是一個層級高、範圍廣、兼管內外事務、以協調為主、決策權力在最高層的國家安全委員會, “大家普遍報道分析這一委員會將成為繼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之後中國第五大國家機構”。

11月1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發佈會上,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話題也成為媒體提問的焦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說道:“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恐怖分子緊張了,分裂分子緊張了,極端分子緊張了。總之,那些企圖威脅和破壞中國國家安全的勢力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