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寨藥對本澳的警示與機遇

陳觀生

近幾年,香港的“山寨藥”問題禁之不絕,令“購物天堂”美譽蒙汙。近期香港媒體曝出旺角11間藥房有10間售賣“山寨藥”,令人再度關注香港的山寨藥問題。本澳藥品相當部分來自香港,事件亦令本澳藥房面臨壓力及警示,但如果應對得當,亦能變壞事為好事,為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山寨藥影響購物天堂聲譽

早前有港媒記者暗訪了旺角的11間藥房,分別以港人身份和內地人身份去買了4種受歡迎的藥品,結果不論用哪種身份購買,只有從“海運藥房”買到的貨物和牌子完全相符,另外10家分別不同程度地出售了山寨藥品,其中一家藥房甚至是港九藥房總商會的成員,需要遵守香港知識版權處的“正版正貨承諾”。而有的藥房,則在面對記者的質疑時,訛稱山寨貨才是“香港產”的、或是“最新版本”的藥,比如稱“和興白花油”是內地產的,而山寨的“和興百花油”是港產的。

其實,內地傳媒近幾年多次報導香港“山寨藥”問題屢禁不絕,從中央級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到廣東省的南方都市報、南方電視台,及鄰近香港的深圳晚報等,都報導過香港“山寨藥”問題。

2010年12月人民網報導,香港的“山寨藥”問題禁之不絕,更有向內地客“埋手”之勢,令“購物天堂”美譽蒙汙。

該報導說,消委會當年首11個月,共接獲20宗買入懷疑冒牌中成藥的投訴,當中15宗“苦主”是內地旅客,超過上年全年11宗的水準。“黑店”採用招數,一是偷龍轉鳳把正貨轉為假貨,二是向旅客兜售與正貨藥名、包裝相似的假貨。為保障消費者,香港海關及消委會將於翌年3月起,公佈被法庭定罪的“黑店”名單,海關亦研究將冒牌藥的檢測結果呈交法庭,作為量刑參考,冀加重案件的刑罰。另亦會繼續與內地交流情報,打擊冒牌藥。報導引述香港文匯報報導,“即使假藥無危害身體的成份,但病人誤以為服食了適當的藥物,因此延誤醫治,其實都很大傷害。”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行動)課監督連順賢表示,2007年起至上月,海關聯同西藥業界“放蛇”34次,偵破26宗售賣冒牌藥案,逾2,000件冒牌藥物,總值逾26萬元;今年截至上月,檢獲37件冒牌藥物,總值1.1萬元。另外,今年9月開始,海關也聯同中成藥業界“放蛇”,截至上月共“放蛇”4次,偵破3宗案件,檢獲187件冒牌藥物,總值5,319元。

該報導說,過去3年,海關共偵破總值1,200萬元的冒牌藥物,其中於邊境檢獲的冒牌藥占64%,分銷及保存層面占29%,零售市場占7%,主要由內地及印度生產。不法分子通常利用小郵包、速遞等方法把冒牌藥運入香港。檢獲的冒牌西藥包括治陽痿藥、脫髮藥、減肥藥及止痛藥等,中成藥則有外用藥油、止咳藥及止痛藥膏等。連順賢說,現時的冒牌藥模擬度高,較難單從包裝分辨真假。有冒牌藥油的包裝罐及藥瓶跟真貨相似,但搖晃後,見瓶中液體起泡,才證實是假貨。海關及藥業界均透露,灣仔、油尖旺是“黑店”集中地。但有內地線民于旅遊討論區留言指,屯門、上水部分藥店也是“黑店”,當中一、兩間藥房更遭線民點名狠批。為引客“上釣”,冒牌藥的售價相當貼近真貨,一般便宜10%。

報導亦引述資深中成藥業人士表示,“黑店”窺准旅客不瞭解藥物品牌、包裝及售價等資料,遂渾水摸魚售賣藥名、包裝跟真藥相似的“山寨藥”。旅客又不太熟悉香港的舉報及投訴管道,“令藥房形成內地客會離港,賣假藥給他們無手尾跟的僥倖心理。”內地網站的香港旅遊購物討論區,不難發現線民分享在香港“中招”的實錄,揭露藥店的騙客招數。常見一是店員首先“唱衰”旅客原本想購買的藥物,例如訛稱藥物的品質出問題、沒效用、已停產等,然後硬銷另一款售價更高的“山寨藥”、雜牌藥。有線民的母親在旺角一間藥房購買香港知名的活絡油,藥房東主向她稱倘長者多用該產品,容易長骨刺,推介她轉買同廠出產的“新版”活絡油。網友母親不虞有詐,合共以100多元購買4瓶“新版”藥油,回家後驚覺所買的是包裝相似、藥名只差一個字的活絡油。另一常見招數是偷龍轉鳳,藥房職員在包裝藥物時使出“魔術手”,極速換上其他品牌或包裝大小相若的藥物,並即時包花紙、入膠袋,令顧客難以察覺藥物已遭“調包”。有線民稱在油麻地一間藥房購買藥油,付款後,店員“貌似很熱心的從櫃檯下拿出彩紙幫我們包裝,包完了還用透明膠封住,再用膠袋裝好。”線民對店員的“熱情招待”感到奇怪,但以為對方是出於好意,沒有當場檢查貨物,直至拆開包裝紙,始知被騙。

上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南方都市報、深圳晚報等相繼再次報導香港山寨藥問題。其“山寨”手法與之前的報導相差不大。報導說,看到內地客帶來的商機,香港不少藥店趁機大做生意。西環一家大藥房的老闆對媒體說,一天銷售額有10萬港元,其中內地顧客的生意占到一半。然而,市場蜂擁而上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假藥、山寨藥、黑店現象屢屢出現。據香港消委會的資訊,2011年至2012年間,近50家售賣偽劣假藥的黑藥店被曝光。2011年該會曾一口氣曝光32間黑藥店,遍佈港島、九龍、新界、旺角。

香港山寨藥問題的警示

目前,本澳未見山寨藥問題的報導,過往涉及“山寨”的案件一般是外地遊客

藉旅客身分在本澳街頭向途人兜售假冒貨品。上月,澳門海關偵破有集團旗下5間藥房涉嫌售賣侵權沐浴乳,行動中3男5女被帶走協助調查,並查獲1,430支“山寨”沐浴乳。涉案的5間藥房位於中區旅遊區,並有1個倉庫儲存懷疑“山寨”貨品。被帶走的8人分別是藥房負責人及藥劑師等,他們在外地生產涉嫌侵權的沐浴乳,再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運入本澳,每支入貨價是25元,再以39元出售。涉案者聲稱商標是自行設計,並正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註冊。海關稱,“山寨”貨上的商標與正品極為相似,只是背面無印有生產商等資料,涉案的集團旗下部分藥房曾涉嫌售賣其他侵權貨品。

事件在本澳社會並未引起關注,但亦顯示香港的山寨藥問題可能已在本澳發生,因為一直以來,本澳藥品部分就是直接來自香港,加上港澳關係相當密切,令本澳藥房面臨壓力及警示。

山寨藥問題首先是影響了藥房行業的整體聲譽。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有學識懂英文的人普遍多了,藥房數量增長,藥的種類和品質也同樣Upgrade,到藥房買藥的不再是盲摸摸,很多專業藥房成為國際大藥房,代理世界各地優質藥。九十年代,藥房競爭激烈,加上連鎖店入侵爭生意,傳統藥房轉型主攻出售家庭日用品,廁紙、洗髮精、護髮素、沐浴露、洗衣粉、保鮮膜及奶粉等,多年力敵超市百貨的假低價壟斷,殺出一條生存血路至今。

過去在香港,舊住宅區內一定有兩三間街坊藥房,開了二三十年家庭式經營,中午老闆夥記一張圓臺食大鑊飯,大部分鋪面都在街市附近,通常門口放滿特價廁紙和尿片,仲養住只肥貓看門口,成為老香港味道。

隨著商場越開越多,街坊小店減少,香港的舊式藥房文化也在萎縮。那些裝修得美輪美奐、燈光火猛的藥房,都是近年為攻遊客市場而開的。近年香港的遊客區湧現大量“黑藥房”,專門向內地遊客售賣熱門的跌打酒、腸胃藥等假藥。內地遊客很熱衷的香港的特有的、老字型大小的藥品成了假藥的重災區。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老字型大小藥廠為保留傳統包裝,簡單設計數十年來沒變過,這剛好為製造山寨藥和假冒藥的不法之徒製造了可乘之機。而近年來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所接到的售賣冒牌成藥的投訴中,涉及內地消費者的比率也是不斷增加。

因為自由行遊客的需求,昔日香港藥房的街坊溫情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藥物、日用品的快速轉手站,像碼頭多過像藥房。港人只能講一句:“如今,連香港人也難找到一間安心藥房……”

其次,山寨藥反映了藥品管理的漏洞。對於山寨藥,香港是有法例規管的,例如海關的商品說明條例,衛生署的藥物管制條例, 及消費者委員會內的條例等等都是一直在執行的。不過,現在香港的藥房是成千上萬計的,法例是存在的,也有執法人員在執法,以放蛇或市面抽查形式進行監督,但明顯地現時人手是不足以每間藥房進行抽查, 只可以說只有業界者自律,加上遊客的確是黑店的目標, 因為很多時遊客不願花時間在投訴上周旋也是助紂了黑店。此外,山寨藥不一定是假藥, 它們亦有權在香港註冊, 它的包裝跟老字號的包裝相似的確是犯了侵權, 但這只是與被侵權商號的私下法律問題, 與執法部門無關的。

香港消委會曾公開聲明,一般情況下,在香港可合法售賣水貨,但藥屬例外。由於水貨藥不是通過合法途徑或經特許入口經銷商而流入市面發售,其運輸及貯存都沒有嚴格控制,品質沒有保證。

對於山寨藥的銷售手法,有香港立法會議員指出,若藥房職員故意指一種牌子的藥品為另一種,則犯下詐騙罪,顧客可要求退換,甚至向藥房民事索償。若山寨藥涉嫌彷制或假冒影射,正貨產品商可向有關公司民事索償。「香港係法制社會,要尊重消費者權益。藥房咁銷售手法,係完全不可接受,會損害本港營商形象。」

香港山寨藥問題或成本澳機遇

內地遊客在香港掀起搶購藥品的風潮,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價格,香港藥品價格比內地便宜,甚至藥品價格差距最大的已經達到了近萬元,進口藥品在內地售價比香港高是很普遍的事。

香港作為自由港,進口藥品是不需要繳納關稅的。再加上內地進口的藥品都是通過各級分銷商經營,中間環節眾多,再加內地“以藥養醫”的現象盛行,自然就導致了價格層層加碼。特別是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內地與香港的價格差就更大了,比如用於肝癌的多吉美,內地售價超過24,000元人民幣,香港售價在17000元人民幣左右;用於白血病的格列衛,內地售價24,500元,而香港只需15000元,價格的差距已經接近了萬元。

除了價格因素,還有內地遊客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內地遊客通常認為,香港的進口藥都是原版的,而內地的進口藥則不是原版。這其實是因為內地進口的藥品必須經過審核,包括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