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貿協議為何會在島內引發爭議

台“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在即,要求“立法院”盡快審議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呼聲更加高漲。一向自稱“緊跟民意”的民進黨敢於與民意主流相悖,遲遲不願結束公聽會程式,少數業者也依然對服貿協議有意見。這些現象看似不合情理,但若仔細觀察,其實也有一部分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根源。

一、民進黨既有“恐中懼統”、“逢馬必反”心理,也有部件分“合理” 高雄市議員、謝長廷子弟兵連立堅曾在一場座談會上以綠營代表的身份發表看法。他認為民進黨反對有以下幾個理由:一是政治經濟上的“恐中懼統”。他稱,在綠營裏面,很多人對台灣繼續向大陸開放有疑慮。這不只是擔心“統戰”或“加速統一”,也擔心台灣經濟。因為大陸這麼大的經濟體跟台灣這麼小的經濟體在一起,可能會讓台灣經濟承受不起。經濟學家常講,如果一個高水位的小水庫跟一個湖或海連通時,水庫閘門開多大它的水位就會降多少。進一步,一個經濟開放就已對台灣產生很嚴重的影響,如果兩岸開啟政治談判,其影響更難想像。二是基於沒有參加而反對。連解釋,民進黨批國民黨當局與大陸簽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的依據是,綠營很多人認為服務貿易協議純粹是國民黨的立場。國民黨在談服貿協議的時候,完全沒有與綠營溝通。三是基於支援群體的立場。藍營大概代表50%-55%的民眾,但其資本家背景濃厚,所開放行業的資本較密集,從業人員相對少;而綠營大概代表45%-50%的民眾,但其“三中階級”代表性較強,特別是包括旅行業、美容美發業、洗衣業、中藥業、殯葬業等所開放的產業中,政策影響力比較弱,不易受到比較優惠的待遇,尤其是比較中下階級的,或較一般性的服務業,其就業人口最多,更容易受沖擊。具體到島內,雖然面對大陸競爭時島內業者都會努力提升自己,但一些實力不濟的企業可能在還來不及做提升、努力時,就已被“消滅”。至於到大陸,因為島內只有少數獨占行業,但大陸因長期計劃經濟,很多都是獨占行業,因此,台灣的旅遊業、印刷業、環保業、零件業到了大陸未必能像在台灣一樣完全做到公開的競爭,獲得預期利益。而在這點上,當局對相對弱勢群體的補救機制也不明確。四是紅綠溝通不足。連稱,大陸雖不斷與國民黨溝通,卻沒有與綠營溝通,這樣,即使辦再多座談會,大陸與國民黨溝通再多,最後仍缺乏綠營聲音。他在今年6月隨謝長廷參加香港論壇(兩岸關系創新與發展研討會)時,聽到全程參與服貿協議談判的大陸商務部陳星司長的演講,對服貿協議雖未必支持,但產生了很不一樣的觀感,這也說明紅綠之間很有必要繼續深化溝通。連並稱,兩岸及紅綠之間的歧異,很多是因溝通不足所導致。

二、中小企業對服貿協議有不同聲音

常被綠營點名會受到沖擊的行業主要包括旅遊業、美容美發業、洗衣業、中藥業、殯葬業等,雖不少業者未必認同,但有附和之聲。

從事旅遊業30年,與大陸打交道25年的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副總召集人沈本立等認為,台灣的旅遊業領先大陸,根本不用擔心大陸競爭,因為台灣贏大陸就是贏在服務跟深度。屆時,即使是大陸的旅遊業到島內發展,因台灣旅遊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只有島內業者才清楚旅客的要求,因此大陸同業過來,島內業者根本不用擔心競爭問題。他還稱,相信其他有專業度的行業,短時間內也不太可能受大陸業者影響。如美發業,大陸業者與島內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可趕上的。而真正有影響可能是中藥業,因為大陸是源頭。總之,就是不應太煩惱。島內的電子商務業者認為,兩岸簽署服易協議讓台灣具有優勢,希望盡快生效,協助台商面對競爭、佈局大陸,並在日後逐步為台灣業者爭取開放更高持股比例。如東森集團董事長廖尚文便稱,網購市場無國界,消費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力,電子商務業者的實力決定一切,台灣網購業強調質量,大陸對台灣網購業的長遠影響目前還看不出來。森森購物網營運長陳永傑則表示,台灣民眾在大陸網店買東西的比例還較少,且台灣業者有很好的購物質量,台灣業者不怕大陸網購業者競爭;但在台灣業者進大陸方面。“服貿生效對業者比較好”。他並擔心,上海自貿區的優惠將服貿協議的誘因“打平”了,更希望日後能將台商在福建電子商務的持股比例提到60%、70%。至於民進黨所提到的殯葬業,業者何啟聖等認為,台灣每年死亡人口數約15萬,島內業者早2真‘坐困愁城”,而大陸每年死亡約900萬,大陸業者不可能會來台屈就小市場,並且,台灣是高質量精緻服務,大陸業者也不敢來;另有人則表示,由於大陸“人治”問題可能是隱憂,希望有當局的協助,但服貿協議有總比沒有好。在中藥業方面,高雄市中藥公會某理事長稱,大陸中藥商在高雄只有批發,不能做零售,因此也沒有太大沖擊。

但是,經營高檔美容美發連鎖企業的葉富崇葉董事長認為,美容美發業對服貿協議的反應呈兩極化,有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好的當然OK,但一般的則心存恐慌。葉並稱,服貿協議是機會,也可能是危機,因為按協議台灣業者及貨晶雖能過去,但從過去的經驗與現狀看,大陸有上千家大型沙龍,台灣才30家,規模差距如此大,如何合作?大陸如何杜絕黑心仿冒商品,保護台灣業者?他們還擔心大陸業者入台形成沖擊,因為:陸資入島門坎很低,大量陸資入島會變成一股移民風;陸企憑借優勢資金入島造成“挖角”與“人才慌”;整個行為削價、削質量、削水準,甚至重回“八大行業”(色情行業);大陸業者先削弱競爭,擠垮對手後再漲價。另外,島內美發業基本已經飽和,每月所賺不多,還受到不少外配的不公平競爭,因此,如果大陸業者過來,競爭將更慘烈。三是對當局不具信心,包括擔心當局資訊不透明,如兩岸服貿協議簽署時,從北到南各公會,包含總公會的所有理事長,完全都不知道這個事情,更沒看到相關檔;擔心當局的配套救助措施及落實能力。

三、馬當局與國民黨團隊確實存在問題

一是相關議題溝通宣傳不夠,讓外界產生不小疑慮,雖然在談判過程中確實不能透露相關內容,但事實沒有及時向外界說明,等到事情鬧大後才去澄清,卻已出現一些觀念先入為主的現象。對於這一問題,不僅國民黨內部有反省聲,就連扁朝“財政部長”顏慶章也認為,當局沒有及時對外界說明情況也是主因。台“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則總結更清楚。據他的觀點,島內部分業者主要有以下幾點資訊不清楚因而產生高度不安全感和疑慮:第一,服務業是開放資金,不是開放勞工。台灣很多行業現在擔心開放大陸勞工,讓大陸白領在台灣搶飯碗,影響台灣就業市場。第二,大陸資金入島可能會挾龐大資金,進行所謂低價銷售、先搶占市場,把台灣中小型企業的對手擊垮後再壟斷市場。但事實是,服貿協議真正開放的只有28項,服貿協議所列台對陸開放64項中,9項涉及金融業,台是獲利者,另外有27項早在4年前就已開放。並且,經台“經濟部”評估,島內這些市場已經飽和,不太會成為外資、陸資的投資目標。而自4年前迄今對陸總共開放的161項服務中,包括建築物清理業、攝影業、停車場業等,大陸業者入島數都是0,餐飲業雖有15件,投資金額僅785萬美元。第三,台當局已有開放之後的救濟補償機制,相關主管機關也在編列預算,如果受損,可申請救濟、補償。而對於台灣業者到大陸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服貿協議第三、第四條也已標明,台灣業者如遇到不公平競爭,可以跟島內相關主管機關提出,再依服貿協議第十八條啟動兩岸的聯系機制立即協商解決,很多業者對此也不清楚。

二是國民黨事實沒做好功課,讓民進黨鑽了空子。如按以前慣例,兩岸協議在“立法院”是以“包裹表決”的方式進行,但對於服貿協議,由於起初在國民黨內也有異議,因而才讓對該協議審查變成了“逐條審查”,並且,經朝野協商,在具體審查前還需國民兩黨各主辦8場聽証會。然而,當時國民黨代表與民進黨代表協商時,卻又未約定民進黨需在多長時間之內辦完,因此,民進黨“立委”段宜康才能夠“名正言順”地每月舉辦兩場聽証會,等全部完成要等到明年2月,對此,國民黨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四、島內特殊的政治與社會現象

前“立委”朱高正認為,服貿協議吵成這樣,一是當前島內政治氣候使然,因為很多人對馬英九當局本身缺乏信心,進而對馬當局能否推出相應救濟或是配套措施沒信心。二是島內社會長期形成的亂象。台灣長期已養成很不好的習慣,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不擇手段,不講道理,老是要求大陸讓利,自己不讓利。三是一些人的墮性作風使然。他們反對服貿協議是因他們根本不願意學習新事物,不去認真瞭解真相,既不瞭解服貿協議對雙方而言都不是完全開放,也不知兩岸對他們所擔心的不正當競爭有法律禁止,這也讓部分擔憂顯得太離譜。四是情結性反應。如南方朔稱服貿協議是“和平賣國”,但經過仔細閱讀,發現他根本沒講出什麼內容,估計他基本上就是討厭馬英九才講了這些話。

張顯耀也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台灣社會或朝野引起如此反應或評論早在意料之中。因為,兩岸關系目前仍是島內一個非常敏感複雜的議題,尤其是台灣社會內部,不要說是服務貿易協議,其他任何一個文化、社會甚至於一些教育的協議,都會引起台灣社會高度檢視、高度關切,這是兩岸情勢的特殊性使然。其次,服務貿易協議和貨品貿易協議不一樣,最大的不同,服務貿易影響的是整個產業,而不是產品,因此其波及面更廣。因為島內某行業常常有好幾萬、幾十萬從業人員,這就有了炒作的社會基礎。

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暨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認為,一些人對服貿協議的立場,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包括島內的當局與民眾,都希望陸客多一點,陸資多一點,給台灣機會多一點,這可說是全民的共識;但另一方面部分民眾又很害怕,怕人來多了會搶掉工作機會,資金來多了又怕被壟斷,這就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林認為,大陸確有讓利但業界乃至藍綠橘“中央”

民意代表都不瞭解,這是當局應當檢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