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整理早期傳記,還原——素面偉人毛澤東

新書《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選擇了一些有關毛澤東早期生活的著作,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本文是該書編者劉統對一些所用著作的評析。

斯諾的忠實記錄

毛澤東的早期傳記,首推斯諾的《毛澤東自傳》。

1936年7月,在宋慶齡的幫助下,美國記者斯諾進入紅區采訪。他希望毛澤東講述他本人的故事。在斯諾一再要求下,毛澤東終於答應了,於是同斯諾談了十幾個晚上。毛澤東按照斯諾提出的問題,憑記憶而談。根據這些資料,斯諾寫成了《毛澤東自傳》。

斯諾在寫作時直接用第一人稱寫作。因此,《毛澤東自傳》以其原始性和真實性,一發表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從內容看,《毛澤東自傳》的記述比較簡單。毛澤東自述他是一個農民的孩子,為追求知識和真理,來到長沙求學;從一個愛國青年尋找新思想,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後來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從國共合作到走向獨立和進行武裝鬥爭。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天生的領袖,而是在曲折的經歷中逐漸成熟起來的。斯諾忠實地記錄了毛澤東的自述。讀者的感受是“毛澤東先生,所言所行,都是很平凡的。他是布衣一身,窮得叮當響,只有他與士卒共甘苦,他為人民謀幸福,所以才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這也是《毛澤東自傳》的成功之處。

《毛澤東自傳》首次向國統區讀者展示了共產黨人的真實面目和思想,引起各方的關注。

記者筆下的毛澤東

抗戰後期,一些外國記者和民主人士陸續訪問延安。他們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了一些很精彩的文章。1944年6月,中外記者訪問團從重慶到達延安。國民黨政府的領隊起初盡量控制記者的行動自由,美國記者史坦因率先沖破封鎖,單獨會見了毛澤東。隨後記者們紛紛仿效,他們沿途考察了中共黨政機關工作情況和人民群眾努力生產、支援抗戰的情況。7月12日,中國記者離開延安回重慶,但外國記者都不走,他們繼續到山西根據地和抗日前線采訪。

中國記者們回到重慶後,《新民報》記者趙超構公開出版了《延安一月》,特別是《毛澤東訪問記》一章,寥寥幾筆寫活了毛澤東。外國記者返回了大後方和本國後,則以翔實的筆調大量宣傳了延安和解放區。

1945年8月,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大公報》記者彭子岡寫下了經典的新聞報道--《毛澤東先生到重慶》。在她筆下,中共領袖樸實、謙虛、平易近人。在下榻的張公館,“毛澤東寬了外衣,又露出裏面的簇新白綢襯衫。他打碎了一隻蓋碗茶杯,廣漆地板的客廳裏的一切,顯然對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來自鄉野的書生”。

確立領袖地位之時的毛澤東傳記

從1942年延安整風到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的領袖地位逐漸確立。這期間,中共中央有意識地宣傳毛澤東。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撰寫的毛澤東傳記和研究著作,也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出版。傳記類作品當推蕭三的《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研究類著作則有張如心的《毛澤東論》。

蕭三早年就讀湖南第一師范,與毛澤東同學。蕭三先後發表了一些文章,並於1949年春修訂成《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這是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第一本毛澤東傳記,並被翻譯成幾國文字。這本毛澤東早期生活的傳記,最初的版本是生動真實的,具有第一手的價值。書中有個故事:

在東山學堂裏,毛澤東看見一位同學手裏有本書一《世界英雄豪傑傳》,便借去讀。過了幾天,他很客氣地、像犯了錯誤似地還書:對不住,我把書弄臟了!

那個同學打開一看,整冊書都用墨筆打了許多圈點,圈得最密的是華盛頓、拿破侖、惠靈吞、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那些人的傳記。

這個同學就是蕭三本人。

党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是第一個為毛澤東的理論命名的人。他的《毛澤東論》一書中有一篇吳滿有去見毛澤東的故事。吳滿有是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中的勞動英雄,當年被毛澤東樹立為勤勞致富的標兵。文章描述了毛澤東夫婦在棗園駐地會見吳滿有的情景:“他對莊稼事務可有研究哩!今年雨水廣,他也跟咱農民一樣,就擔心下雨,希望晴。他生怕咱們受損失呢!”大家一同坐在院子裏,圍著一隻小圓桌,毛主席還一面親手遞西瓜給吳滿有吃,一面同他談心。1948年5月,吳滿有作為支前的陝北民工被俘,胡宗南把吳送到南京,國民黨當局逼迫吳發表廣播講話。解放後,毛澤東當年與吳滿有親切交往的文章,再也看不到了。

回憶錄有實有虛

與此同時,美國著名女作家斯特朗於1946年秋來到延安,對中共領導人和解放區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采訪。她把這些談話整理出來,寫成了《毛澤東的思想》這本小冊子,1947年在美國發表,影響很大。

1959年美國出版的蕭瑜著《毛澤東和我曾經是乞丐》引起了較大的轟動。蕭瑜是蕭三的哥哥,毛澤東早年的同學和朋友,曾經一同縱論天下大事,尋求強國之路。1917年暑假,蕭瑜和毛澤東一起化裝成“乞丐”,身無分文,步行千里,考察了長沙、甯鄉、安化、益陽和沅江五縣,深入社會底層。在長沙的幾年間,毛澤東與蕭瑜交往密切,蕭瑜作為當事人,寫的回憶錄對研究早年毛澤東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蕭瑜留法回國後,與毛澤東做最後的長談,毛澤東闡述了他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蕭則主張無政府主義和資產階級革命,導致他們最後的分手。但是書中也有明顯的不實之詞。例如,毛澤東表現得像一個追隨者,大事都是蕭瑜做決斷。這顯然不能讓人相信。

如果你想瞭解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這些早期的素材還是很有價值的。恰如一塊璞玉,雖有瑕疵,但卻天然。這就是我們整理出《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這本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