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

【本報訊】政府公佈“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重新規劃介於嘉樂庇總督大橋及友誼大橋出口處面積達223038平方米的土地。政府強調,規劃務求做到尊重原有村落肌理,保育歷史文物,保留部分原有自然資源,將仔北區發展成一個配套完善的新型綠色居住社區,總體優化仔市區的生活環境。

“仔北區都市化計劃”自1995年獲核准後,至今已沿用近二十年,然而區內的卓家村及三家村一帶不少土地屬私人業權,未能獨立發展而處於閒置狀況,道路及地下管網等無法建造和設置,導致該區發展較其它地方緩慢落後。考慮到仔北區公共房屋落成及新社區形成,回應市民對優化整個地段發展、更新交通路網、完善公共設施及保護環境等訴求,因此,政府對有關規劃進行了深入檢討和修訂研究,以提高計劃的可操作性,推出“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

計畫所指的仔北區,葡文簡稱為TN地段,是指位於仔正北面,介於嘉樂庇總督大橋及友誼大橋出口處的土地,其周圍分別是仔新城、大潭山、澳門大學及北安填海區,規劃用地總面積223,038平方米(約22.3公頃),當中建設用地總量為105,045 平方米,佔總用地47%,共劃分成71幅發展用地。

當局表示,區內土地性質複雜,包括政府土地、沒有登記而被視為屬於政府的土地、私有土地、長期租借地及租賃批地五種,其中私有土地多達32幅,佔總規劃面積4成。相信計畫的推出將有助吸引和推動業權人加快發展土地,配合政府規劃。而且政府亦將放寬區內可建樓面面積20%,鼓勵業權人發展,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稱,經過整合的土地大部分會變成批地,政府從中可獲得12幅土地儲備和10幅土地用作公共及社會服務設施,他認為可達到業權人、居民和政府三贏。

今次規劃,以綠色社區、集約用地、完善交通、增加設施及可操作性為原則,逐步將孫逸仙博士大馬路西面的都市活力延伸至規劃範圍。充分考慮到區內土地業權的分佈狀況、自然生態資源的分佈等現實及優勢條件,採用社區內路和集聚模式進行空間佈置,透過綠化用地、行人區、公園廣場等綠色空間,構建新型綠色居住社區。從社區設施、交通路網、社區環境、文物保育、綠色空間形造等層面,更新土地開發規劃,全方位完善相關建設,綜合提升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素質。

此外,樓宇高度方面,規劃範圍內未發展土地之最大許可樓宇高度主要分別為20.5米、50米及90米。為促進空氣流動,區內樓宇的裙樓與塔樓之間須設有架空層。此外,新社區與大潭山之間設大型綠化帶,保持兩者視覺距離。規劃範圍內的關帝廟及天后宮為紀念物,應作適當保護及優化其周邊環境,以在塑造具歷史文化氛圍的公共空間之同時,營造社區認同感,豐富離島的旅遊資源。

交通方面,修訂將沿用過去規劃,貫通基馬拉斯大馬路至高勵雅馬路,以完善仔市區交通路網,加強各地塊之間的通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