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入籃”:邁向金融強國新起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投票決定批准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國際貨幣改革進程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正如IMF總裁拉加德所言,IMF的決定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一定意義上講,加入SDR等同IMF正式為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進行背書。佈雷頓森林體系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大缺陷,美元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一幣獨大”的特殊地位。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下以美元為支柱的國際貨幣體系所面臨的“特裏芬難題”,即在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下,美元幣值維持穩定和保證美元充沛供給兩者之間存在的衝突,因此,IMF創設了特別提款權(SDR),旨在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SDR(特別提款權)是IMF所創設的一種輔助的國際儲備資產,是由IMF所擔保的,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是對國際貨幣影響力的一種表徵,是可以自由兌換國際儲備貨幣的一種“權利”。IMF依據各成員國繳納份額的比例進行SDR分配,以作為除“普通提款權”以外的儲備資產補充。作為SDR的持有者,成員國可以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動用配額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員國換取外匯,償還IMF的貸款並支付利息,還可充當國際儲備。

然而,從發展進程來看,SDR作為國際儲備發展十分緩慢,SDR設立至今,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實際起到的作用有限,2014年SDR在IMF成員國儲備資產中所占比例依然不足4%。資料顯示,截至9月份,IMF各成員國的SDR配額僅相當於2800億美元,而同期全球儲備資產規模高達11.3萬億美元。特別是結構比例失衡,SDR籃子中的貨幣種類只有四種: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所屬國家均為發達經濟體,其GDP總量占比全球僅約50%,不能反映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和權重。因此,加快SDR份額改革勢在必行。

IMF每隔五年對SDR進行一次評估。按照標準,SDR籃子的組成貨幣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貨幣籃子必須是IMF參加國或貨幣聯盟所發行的貨幣,該經濟體在籃子生效日前一年的前五年考察期內是全球四個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地之一,符合“主要交易國”標準;二是“使用自由”標準,即貨幣在國際交易支付中廣泛使用並在主要外匯市場中廣泛交易。

以此對照,人民幣已經符合IMF認定的這兩大標準。首先,人民幣跨境使用進程正在加快推進。研究機構資料顯示,2014年,人民幣成為全球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第5大支付貨幣、第6大外匯交易貨幣。今年8月份,人民幣首次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市場份額升至2.79%,創歷史新高。

其次,目前全球有近15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中國與亞洲、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核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協定貨幣互換協定都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特別是近兩年對歐洲有重大突破。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與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瑞士分別簽署了人民幣清算協議,形成了“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一個覆蓋歐洲的人民幣貨幣互換網路正在形成。2009年以來,中國與33個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協定,總計金額達到3.1萬億元人民幣,幾乎覆蓋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近2萬億元,且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和其他人民幣資產市場發展迅速。

再者,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份額大大提高。外匯交易規模可以全面反映一國貨幣的國際廣泛交易程度。近年來,人民幣外匯市場快速發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每三年一次的中央銀行調查資料來看,人民幣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外匯交易的份額從2004年的不足0.1%增加到2013年的1.1%,世界排名躍居第9位。

此外,人民幣“入籃”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將產生深遠影響。人民幣加入SDR所占權重為10.92%(儘管不及預期),位列美元、歐元之後,成為SDR貨幣籃子的全球第三大貨幣。

中長期看,人民幣在本輪評估中通過IMF例行的SDR定值檢查,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認可,跨入SDR籃子將可以視為人民幣國際化、邁入國際儲備貨幣行列的里程碑,象徵意義巨大。第一,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加入SDR,會使得SDR本身具有較多的全球代表性和公正性。第二,SDR增加了第五個貨幣,會使SDR的價值穩定性有所增加。第三,增加了成員國儲備資產的選擇性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據統計,目前全球已經有50多家央行把人民幣納入儲備資產。第四,會增加SDR的吸引力,同時人民幣也參與國際鑄幣稅的收益分配。

人民幣加入SDR產生的綜合效益才剛剛開始,“入籃”並非是終點,而是推進中國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新起點,更是中國倒逼自身金融體系改革和金融市場效率提高的助力器。未來中國需要藉此人民幣加入SDR的契機,積極調整儲備資產配置結構,以“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為平臺,著力構建有效運轉輻射全球的投資交易與支付清算體系、信用評級體系與金融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中國國際金融話語權與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張茉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