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灣區城市引才計畫看澳門的人才戰略 王希富

近日,議員高開賢、崔世平、葉兆佳在立法會議程前發言時建議政府乘檢討居留政策時,審時度勢開放思維,以與大灣區城市群同呼吸的精神來改革現有的政策措施,根據特定行業發展需要,針對性和適切落實各類人才的引入,制訂專項政策和具吸引力的措施,創設優越條件吸引優秀人才並留著本地有能之士。

其實以三位議員為代表的澳門不少有識之士一直在不斷的為澳門人才戰略的調整建言獻策,而且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這一對矛盾也一直是澳門社會討論不絕的熱點話題。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階段,人才對於整個大灣區,以及灣區內的每一個城市的發展都至為重要。另外,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的吸引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發展必然。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也只有擁有了足夠的人才,城市發展才有活力。這一點在灣區城市裡表現尤為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全國已有超過50個城市發佈了超過歷史力度的人才吸引政策。在全國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求賢若渴的粵港澳大灣區11城也都出臺了各自的人才政策呢,梳理如下:

香港: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畫

2018年5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推出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旨在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香港特區科技公司(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該計畫將於6月開始接受申請,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

與香港特區現有的人才引進計畫「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相比,政府處理公司(機構)通過「科技人才入境計畫」引進人才申請的時間可縮短至兩星期,相比其他計畫處理時間將縮短至一半。這將大幅簡化申請科技人才入境的手續和時間,將有效幫助科技公司(機構)從海外和內地招聘本地缺乏的科技人才,對推動香港創科發展作用重大。

廣州:頂尖人才最高可獲千萬元房補

2017年12月,廣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多部門共同印發《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等3份文件,將啟動新一輪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同時5年內將投入約15億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渥待遇。

《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提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補貼或10年免租的人才公寓,其中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頂尖人才可獲1000萬元住房補貼或入住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在穗全職工作滿10年、貢獻突出並取得廣州市戶籍的還可無償獲贈所租住房。根據檔,高層次人才還可享受年度休假體檢、醫療保健優先待遇、子女入學照顧以及配偶就業服務等一系列生活便利待遇。

《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明確為人才舉辦和參加會議論壇、進修培訓、發表論文、出版著作等方面給予一系列支持資助,傑出專家、優秀專家、青年後備人才每月可分別領取3000元、2500元、2000元的資料津貼。廣州還將在5年內投入約2億元,通過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社會機構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全鏈條、集約化、定制化的創新創業服務。

2018年5 月 12 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式對外發佈《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 ” 黃埔人才 ” 實施辦法》(簡稱 ” 人才 10 條 ” 政策),內容包括全球納才獎勵、高端專案扶持、安居樂業工程、福利配套保障、名家名匠獎勵、高端人才服務獎勵、重大專案重點扶持等,從引進或培養高端人才、扶持人才高端專案的角度,進行重點突破和集中扶持。

深圳:5月將再推「人才新政」

2017年11月1日,深圳迎來首個法定人才日,新建成的深圳人才公園開園。同日,《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正式施行。

《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具體包括「68條」人才新政,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與流動、人才評價、人才激勵、人才服務與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規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條例》提出將通過以租賃為主,租賃、出售、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在「十三五」期間將為人才提供30萬套住房。

2018年5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加強党對新時代人才工作全面領導進一步落實党管人才原則的意見》《關於實施「鵬城英才計畫」的意見》和《關於實施「鵬城孔雀計畫」的意見》。據市委書記王偉中對媒體透露,如果順利的話,深圳的「人才新政」將會在本月推出。

珠海:珠三角地區最優人才政策

2018年4月24日,珠海召開全市人才工作大會,正式出臺《關於實施「珠海英才計畫」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 》。由16條舉措組成的珠海人才新政含金量高、保障力足、針對性強、覆蓋面廣、評價多元,被譽為珠三角地區最優人才政策。

政策包括:兩院院士等頂尖級人才來珠創新創業,可直接享受200萬元獎勵、600萬住房補貼,並對他們的專案採取「一事一議」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一、二、三類高層次人才則分別可享獎勵、住房補貼、公積金優惠等總計約330萬、230萬、160萬的綜合資助;四類、五類人才根據不同層級也可獲得額度不同的資助或獎勵。

值得注意的是,高層次人才來珠海可選擇拿住房補貼,如不選擇住房補貼,頂尖人才可選擇入住200平米人才住房,全職工作滿8年即可獲贈該住房。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後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

給人才贈送50%房產的做法在全國屬於首創。

與香港、廣州、深圳,以及珠海這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城市著力吸引頂尖人才不同。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江門等二三線城市所需求和著眼引進的人才就更為寬鬆。但力度卻同樣不減。比如,佛山2018年1月11日《佛山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正式印發,實現一系列創新和突破。其中,在財政投入上,力爭市、區每年投入資金達到30億元以上規模。國家級、省級、市級領軍人才,分別給予400、300、200萬元安家補貼,居世界領先水準的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戰略科學家,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推薦人才最高獎20萬;配偶待業每月發3000元補貼;本科生也有房補;對佛山市創新創業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文化英才、名校長、名師、名醫、名匠,給予10萬-100萬元工資外津貼等。

中山,推出「人才新政18條」。按中山產業需求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將按照國際領先、國內領先、省內領先三個檔次,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助;入選「珠江人才計畫」的,配套省財政資助給予1:1的支持。而對於緊缺拔尖人才個人,如認定的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金融領域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人才「18條」提出向他們給予3年的生活補貼,金額與其實際年工資薪金同等,每年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在中山短期連續工作1個月以上的專家,也將分層次每年給予最高30萬元生活補貼。

東莞,人才購房補貼最高250萬。2018年3月1日,東莞市宣佈取消實施近8年的積分制入戶政策,代之以「兩個五年」(在東莞社保滿5年且居住證滿5年)入戶新政,並大幅放寬新生代農民工、技術工人等8類人的入戶限制。鼓勵人才紮根東莞市就業創業,將通過人才入戶方式入戶本市未超過三年的人員納入公共租賃住房的租賃補貼發放範圍。規劃到2020年,人才住房總量達11.5萬套。其中,新增人才住房8.7萬套,包括高層次人才住房2.9萬套,基礎型人才住房5.8萬套。對新引進的博士和碩士人才給予10萬元和3萬元生活補貼,進一步促進高端人才集聚創新發展。另外,3月22日,松山湖修訂出臺了《新引進人才生活補貼管理規定》, 2017年1月1日以後新引進的人才,本科學歷人才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1.5萬元,碩士、博士學歷人才補貼3萬元,博士人才落戶再補5萬元。

肇慶,出臺「西江人才計畫」。創新創業團隊落實100—10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3年免租100至5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等優惠待遇,每月享受津貼1000—3000元,可享受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稅收、醫療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學和休閒福利等16方面的優惠待遇;高層次人才享受10—100萬元的在肇慶市自購住房補助、150—200平方米的住房、兩院院士可安排入住別墅等優惠待遇;凡被列入《肇慶市緊缺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可享受予2—15萬元補助等。

江門,著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明確了江門市城鎮落戶重點群體的範圍,其中全面放開落戶群體包括高校及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放寬落戶群體包括農村學生升學將戶口遷入學校的人口、農村青年參軍退伍或轉業後在城鎮安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的人口、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新生代農民工。

惠州,人才引進門檻降低。全面放開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放開放寬縣區的落戶條件。應屆普通全日制大專或本科及以上學歷(含暫緩就業)高校畢業生,不受簽訂勞動合同和繳納社保的限制,均可申請落戶各個縣區;只有往屆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人員申請入戶,才有勞動合同和繳納社保的要求。而經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等相關部門核准的高級人才,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即可申請入戶惠州。

可以看出,灣區內各個兄弟城市都已經將人才視為戰略資源,紛紛加入到「人才搶奪戰」中。而且幾乎所有的重點內容都是以引進為主。關於本地人才的培養,則較少提及,這一方面是因為過往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在國家的主導下,對於人才的培養早就是共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灣區內其他城市已經將人才的流動視為平常現象。凡是所需的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也已經成為普遍的認識。

反觀澳門,在這一方面今年最大的動作莫過於年初特區政府完成的《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明確特區政府中長期人才培養方向,透過各單位按序推進各類型人才建設的措施/項目,配合特區整體發展規劃。目標培養人才包括:「重點領域緊缺人才」、「產業多元人才」、「金融保險、中葡雙語和海洋經濟人才」、「精英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技術人才」、「回流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競賽型人才」、「公僕人才」等。

行動方案內容主要分為19項發展策略、45項措施/項目,由委員會和相關機構/部門負責執行。其中,委員會負責/參與的措施有21項,由委員會轄下規劃評估、人才培養計劃和鼓勵人才回流三個專責小組負責執行;相關機構/部門負責的措施有24項,由15個負責人才培養工作的單位,分別從培養、資助、合作、研究和引入機制等方式積極推動工作,委員會跟進有關的執行情況。

上述45項措施具體工作包括:按序開展不同行業人才需要調研;構建和優化人才資料庫;推動金融保險、中葡雙語、海洋經濟和創新型人才培育;繼續推動產學研,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機制;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推進專業及應用人才的專業認證制度;探討現行鼓勵及資助青少年參加國際性或地區性交流和比賽的機制;增設獎學金制度,促院校引入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助師生拓闊眼界;重視師友啟導和經驗帶教,創造更多學習和實習機會扶助多元人才;推動居民考取證照,提供專業技術水準,「訓、考、用」緊密結合;向有意回流的澳門人才提供澳門發展、就業及生活資訊;通過各種有效管道與在外澳門人才保持恆常、緊密聯繫;完善有關制度,優化海外人才回澳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海外澳門人才與本澳社會互動,提升其回流發展的機會。

顯而易見,澳門的人才觀是培養為主,而周邊的灣區內城市則是以引進為主。兩者相比各有優劣。而且從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來講,澳門人才培養的戰略定位也有其必要性。正如廣東省政協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強調的是共用、融合,不是競爭。大灣區9+2個城市不存在競爭。「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比如,香港的優勢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深圳則是在創新創業方面具有優勢。對於大灣區的城市來說,不存在2個城市的同質化競爭。」從這個角度上講,面對隔壁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澳門似乎不用太刻意講求如何保持在引才上的競爭力,甚至是可以發揮優勢作為灣區人才培養的基地。

但實際上,無論是要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還是出於澳門自身的發展需要,澳門對人才的缺口也是一直在擴大。不過,受限於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裡,澳門始終出於人資緊張的情況,以及內部不斷有呼籲保護本地人的聲音。所以對人才的外部求賢一直受到壓制。可以說,特區政府所提出的五年行動綱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響。

其實,除了上面所說的社會因素外。澳門吸引人才的策略一直難產也與本身的地域和資源限制有關。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動其實是一個雙向的選擇過程,而澳門在這一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市場狹小,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夠成熟,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加之「由於澳門沒有開宗明義的專才移民政策,加上金融海嘯期間,曾裁減大量外籍技術人員,做壞了名聲,很多專才在澳抱過客心態,不願移民來澳。」所以澳門即使是參與到「人才爭奪戰」中也未必能夠大有收穫。而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即使是澳門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可能也未必會對本地人造成衝擊。

因此,在重視人才對城市發展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共識的區域乃至全球背景下,澳門在堅持自己五年行動方案的基礎上,已經是時候進行人才戰略的調整。這其中就包括,在行動綱領已經確定的人才需求和培養方向之後,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引入。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引才措施,使澳門所需的人才得以不斷增長,保持城市的活力。